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 《一岁就上常青藤》

(2009-08-30 21:40:46)
标签:

教育

一岁就上常青藤

康奈尔

普林斯顿

美国

分类: 教育故事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I/51ZZOolI26L._AA500_.jpg《一岁就上常青藤》" />

            作者:薛涌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出版
  

     为什么要“一岁就上常青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常青藤”是什么。
  所谓“常青藤”或“常青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康奈尔建于1865年外,全都是在十七八世纪创建,属于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为精英的大学。到了19世纪末,一批研究性大学崛起,如麻省理工、斯坦福、芝加哥大学等等。如今,这些新起的大学至少已经和常青藤并立而为世界一流名校了。但是,在习惯上,人们还是把精英教育称为常青藤教育。
  也许,这还不仅仅是习惯而已。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论诺贝尔奖得主,哪个常青藤大概也比不上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论科技人才,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则大概会超过一般的常青藤盟校。但是,如果你查一查包括总统、议员、政府官员在内的美国政治精英、企业总裁、顶尖的律师、媒体中“大腕”,乃至其他领域的领袖人物,那么常青藤肯定是最为人才辈出的地方。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这代领袖的价值观念、远见和能力,都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前途。

    ———以上为《一岁就上长青藤》序言。
  一岁就上常青藤(摘)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无不希望他或她长大能进常青藤。其实,常青藤教育从自己家里开始,从孩子一岁前后就可以起步。孩子能不能上常青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是否接受了常青藤的家教。
  所谓“常青藤的家教”,就是把常青藤的基本教育原则,落实到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要弄清楚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我们需要对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以耶鲁为例,目前有5275位学生,分属于12个寄宿学院(college);未来计划扩招600名学生,为此要建两所新的寄宿学院。统合起来计算,一所寄宿学院,大概400人左右。这种寄宿学院,主要功能就是学生宿舍。但这是一种自足的宿舍体系:其建筑是自我封闭式的,出入需要证件;里面除了宿舍外,还有饭厅、图书馆、计算机房、教室、自习室、健身房、演艺厅、教授办公室等等设施。另外,学院的院长(master)和一些教授及其家庭,也在学院里居住。特别是院长的家非常大,必要时能容纳几百人,同时附加院长客房,供访问者使用。其他常青藤盟校,大多采取这种学院制度,只是名称略有出入。比如哈佛就叫“宿舍”(house)。
  这一硬件的功能,是为常青藤独特的教育服务的。常青藤视大学为一个自治的学术共同体。把一个大学切割成几百人左右的一个个小学院,学院内的师生就能基本做到互相认识、叫得出名字,有利于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建立个人层面的网络。一个学院,就像一个家庭。最近要求常青藤扩招的呼声很高,但大部分学校都非常谨慎。因为一旦学校人数增加到近万人,就和规模庞大的州立大学很难有所区别。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就会消失在陌生的人海中,常青藤也就失去了精英教育的特征。

 “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书名。但是,如果你以为它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你就错了。
  什么是“一岁就上常青藤”?就是从孩子出生起,你就按照常青藤原则来养育他。
  什么是“常青藤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崇尚平等和尊重,鼓励思考和对话,摒除施威和灌输。这样的原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自我认同,使其兼具美好的灵魂、完善的品格和出色的能力,成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带给别人幸福的人———在常青藤看来,这就是一个趋于完美的人。
  你也许会笑,这就是完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样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所认同的完美?
  是的!而且,这正是作者在切入主题之前,煞费苦心强调的一件事,也是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父母能否坚持“常青藤原则”的根本问题。
  作者指出,“向西方学习、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就意味着更要强调个人成功了”的观点,是“关于中西文化的最大误会之一”。西方强烈的地方自治传统使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决策的制定和维护当中,因而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成为一种共识。美国父母从很小时就鼓励孩子为社会服务、帮助别人,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成功是由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界定的,而不是你为自己做了什么所决定的。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人,很可能会在为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消耗一生;而一个关心别人、更有兴趣探索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人,更可能成为社会的领袖,享受辉煌的一生。因此,在以“人的成功”为导向常青藤教育里,“理解他人,服务社会”是重要原则。
  常青藤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话和启发式教育。对此,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诚恳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对这一原则进行剖析,并以此向满堂灌的、死记硬背式的传统教育宣战。
  正如作者所言,“对话讨论优于死记硬背”,说说简单,落实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其实非常困难。想一想,有多少父母痛恨传统教育,但却让孩子从三四岁便开始背古诗;有多少父母誓言鼓励表达,却对孩子的哭声置若罔闻;有多少父母天天为创造性摇旗呐喊,但又总把“听话!”当作口头禅……书中,对于这些最难解决的细节问题,作者耐心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常青藤第一课:啼哭”开始,陆续在女儿分床、识字、练琴、学舞等过程中运用常青藤原则。
  我相信,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进行一场自省,你会发现,原来被自己诟病多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实已经深深植入你的头脑。因此,变革,已经刻不容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