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与读书(一)

(2009-07-25 22:35:00)
标签:

《读者文摘》

报花

学校阅览室

读书人

宇宙

文化

分类: 信手涂鸦

也许是人到中年,怀旧思绪渐长。

近日闲暇时间,找出很多前些年的《读者》,读的津津有味。屈指算来,自己也算是《读者》的忠实读者了。记得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阅览室第一次看到《读者文摘》,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吸引。开始伴随我从求学到工作、从单身到成家、从毛头小伙到不惑中年。后来,《读者》成为三口之家的挚爱。

说起对书籍、报刊的喜爱,话题就长了,还得从家庭影响说起。父亲早年跟随爷爷在天津上学,是文革前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被爷爷“遣送”回老家接受锻炼,在乡间也算是秀才了。父亲喜欢舞文弄墨,爱好广泛。写一手好字,春节时半个村子的春联都是父亲的手笔,红白喜事更是少不了。过了腊月十五,父亲的笔墨就准备好了,随来随写。要是到年前几天,就要排队等候了。父亲还喜欢“码字”,常有“豆腐块儿”见诸报端。小时候,看到父亲的名字印在报纸上,好崇拜、好自豪啊!

受家庭的熏陶,凡是有字的东西就想看。那时生活在农村,看报纸不容易。好在我家有很多在大城市的亲戚,父亲去串亲戚,带回的总是沉甸甸的一打报纸杂志。到家后我和弟弟妹妹跟品尝大餐一样,抢着看。父亲看的就更仔细了,把好文章分门别类剪下来,积攒了厚厚几大本的剪报。连小报花也不放过,做成了“报花集”。就连从集市买东西的包装纸也不放过,就在那上面也能发现很多好文章,父亲照收不误。

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曾有个宏伟的设想。每年买一些书,若干年以后,就可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书房了。时至如今,“书”倒是读了不少,可“房”还没下落,想来十分汗颜!

刚参加工作时,有了几十元的薪水,花钱也“大方”点,见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就买。那时走到哪儿,都喜欢到书店逛逛。想想现在,倒有些寒酸,买书也没以前那么慷慨了。看上一本书,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套装、精装的价格更是惊人。再看里面,字大行疏,空白充足(大概是想方便穷读书人兼做读书笔记吧),总有华而不实的感觉。摸摸自己并不充裕的“工薪牌”腰包,只好作罢。除非自己十分喜爱的书,才不惜一切“拿”回家。真是应了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买得起书的不看书,想看书的买不起书。

回过头来还说《读者》。我最早的订阅、收藏始于1985年,刊名是《读者文摘》。这本杂志创刊于1981年,后因与美国的《读者文摘》发生版权之争,于1993年7月改名为《读者》。

由于对《读者》的钟爱,不但喜欢阅读,还喜欢收藏。随手拿出一本再读,亲切如初,感动依旧。伴着柔和的灯光、品着淡淡的香茶,沉浸在《读者》的书香里,好惬意。品读《读者》里的文章,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让人得到人生感悟。在当今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它像一弘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和启发。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和漫画,让你开心愉悦。《读者》的插图艺术堪称经典,耐人寻味,给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说:“我要像《古兰经》里的摩西那样祈祷:主啊。给我狭窄的胸以空间。”现代诗人冯至在著名的《十四行诗集》中,把这句话改成了两行诗:“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宇宙”。可是,怎样才能使个人狭窄的心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读书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当然,只是看《读者》,还远算不上真正的读书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