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有朋友想看看我写的这个评论,下面贴出来,有兴趣的去看看!
一、 关于电影《俄罗斯方舟》
对于苏联电影我一向涉猎较少,唯一看过的几部也是老师在课堂上放映的,但是不论曾经的苏联对于电影工业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贡献有多么巨大,可是在新千年俄罗斯电影的没落是有目共睹的,当好莱坞的商业电影霸权逐渐控制世界电影的话语权时,俄罗斯在电影工业中的失语也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但是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积淀,并且在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国家,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被人遗忘。俄罗斯的新生代导演总是不遗余力的站在曾经那些电影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唤起世人对俄罗斯电影的记忆。在经历了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后,去年(2005年)俄罗斯电影显示出勃勃生机,共推出41部影片,在本国电影放映市场上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128部)和法国(48部)。同样在商业影片占据荧屏的市场中,也不乏求新求变的艺术电影。《俄罗斯方舟》就是其中的代表,整部影片由一个镜头完成,影片连续不断地在圣彼得堡的一座著名宫殿里一次性拍摄90分钟,从而使拍摄时间与电影时间完全重合。影片的试验性和艺术性是世界电影史上罕见的。
说实话对于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我并没有看懂。参看网络上对电影的分析时看到“《俄罗斯方舟》最大的优点在于将宏伟的史诗规模安置在精确的叙述形式以及用诗一样的语言摇曳着浩荡的四百年的历史,整个情节的结构、剧作、色彩、节奏、造型结构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虽然只有一个镜头,却综合了剧情片,纪录片,音乐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动静之间找到了富于诗意的美妙形式,在静态的线条、镜头的比例,与运动的赋予诗意的描写之间找到了视觉的和谐。”也许因为我对俄罗斯的历史存在太多隔阂,导致对于影片的欣赏只能纯粹的从技术角度出发,同样网上有评论说“对观众来说,90分钟一气呵成的影片,对于已经习惯通过剪辑造就时间进程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场心理上的挑战和折磨;即便是能一气看完4个小时的类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美国往事》这样的长片的人,仍旧是一场心力交瘁的观影过程。”这样的表述对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表述的明白无误。对于不了解俄罗斯历史的我们,看这部影片唯一的感觉就是昏昏欲睡。但是不管对于影片深层次内涵理解程度有多少,至少对于长镜头的冲击力我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 从《俄罗斯方舟》看长镜头理论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对于电影中应该应用长镜头还是蒙太奇的争论,从电影工业诞生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在电影工业发展之初,人们用摄影机忠实地记录生活,镜头只是作为一种使周围景物能够真实复现的手段,于是便有了《火车进站》与《水浇园丁》。但是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人们并不满足镜头纯粹的纪录生活,它应该成为一种思想的载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筛选现实生活,于是以爱森斯坦为首的理论家,创造了蒙太奇理论。蒙太奇理论确实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是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蒙太奇同样作为影视语言的指导思想,占有霸主地位。在电影中“交叉镜头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杂耍蒙太奇”花样翻新。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蒙太奇表现手法达到了成熟的高峰。可是不久,它便随着滥用而陷入僵局,显露出它的片面性。而长镜头理论之父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是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首先是来自空间的真实”。从此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成为与蒙太奇争锋相对的电影理论。
但是电影工业经过了百年后的发展,蒙太奇与长镜头作为两种表现手法,一直被交叉使用,从来没有一部纯粹的蒙太奇电影,也从来没有过一部纯粹的长镜头电影。纵然是对长镜头运用炉火纯青的侯孝贤,所有电影也是能够数出有多少个镜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俄罗斯方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创举。
但是,所有的镜头语言归根结底都是为影片思想服务的,单纯为了炫耀技巧而抹煞内涵的影片,是对电影的亵渎。
通过影片《俄罗斯方舟》我们可以看出,长镜头对空间和时间真实性的表现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种真实的美学态度被广泛的应用在纪录片中,通过真实的表述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来揭示发人深省的内涵。但是我们必须明确长镜头所表现的真实并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因为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手段,其表现的内容都是建构在多层假定之后的真实之上的。这个建构在多层假定之后的真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筛选与重构。所以对于长镜头来说所拍摄的画面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通过对所拍摄真实片段的蒙太奇组接来重构出生活的本质。就算是影片《俄罗斯方舟》也是通过导演对历史与生活的多次重构、人为编排才表现出影片所要传达的含义。试想在没有导演重构的情况下,纵然90分钟的长镜头也仅仅是炫耀技巧的拙劣之作!
所以长镜头作为一种纪实的美学观念,同样是建构在多层假定的生活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