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斌杰:义逢天银(散文)
(2025-09-21 06:26:08)| 分类: 眼中风光 |
《江西作家》第3期纸刊初选101期 | 韩斌杰:义逢天银(散文)
江西作家编辑部 江西作家集团
2025年09月15日 21:01 江西
义逢天银
文/韩斌杰
河西走廊的烈风,吹过张掖农校斑驳的墙垣,掠过疏勒河畔枯荣交替的芦苇,最终停在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前。这里曾是中国农垦史上最艰苦的战场之一,也是李天银用四十年光阴书写“义逢天银”传奇的现场。
“义逢天银”,既是天赐银辉润泽大地的自然馈赠,更是两代农垦人以“义”为契、以“逢”为缘的精神相遇。本文不取宏大叙事,只借四口斑驳老箱——保险箱、电烤箱、百叶箱、百宝箱——装载西北大地的呼吸与心跳,见证一个知识分子在盐碱荒原上的立体耕耘。
(一)保险箱里的青春密码
1981年秋,张掖农校新生报到处,白杨树的叶子正哗哗作响,像是为这群即将改变土地的年轻人鼓掌。人群熙攘中,一个瘦削青年正用《甘肃日报》仔细包裹课本。报纸上的社论标题《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与封面盐碱地治理报道,恰好被他折进书脊内侧。这只褪色木箱里,二十八本手抄笔记按作物分类码放整齐,页脚微卷处可见盐渍与汗痕的交织。
“道进乎技”,《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智慧,被李天银诠释为“以笔为犁”的耕读实践。农家子弟无钱购书,他便夜夜伏案抄录:《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盐碱地改良原理》……钢笔尖划过粗糙纸张的沙沙声,恰似春犁破开冻土的韵律。同学戏称其木箱为“移动图书馆”,他却深知:真正的知识不在书本装帧,而在与大地的对话中。
某个深秋的夜晚,李天银在实验田里观察到一株特殊的麦苗。它在盐碱斑驳的土地上顽强地吐出一丝新绿,这让他想起《孟子·尽心上》所说的“有如时雨化之者”。他轻轻采集了这株麦苗的样本,在笔记上详细记录其生长环境、土壤盐分及耐盐表现。这一刻,他仿佛听见了土地的低语,那是千百年来被盐碱禁锢的生命渴望解放的呼唤。
毕业分配前夕,校园弥漫着“保险箱”论调——农校生包分配,端铁饭碗足矣。李天银却独自走进实验室,将一株病麦标本锁进铁柜。麦穗上褐斑如星群蔓延,那是河西走廊盐碱化农田最常见的病症。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保险箱能锁住档案,锁不住大地母亲的病痛。”
夜色中,他倚窗远眺。祁连山雪线映着月光,如一道银边勾勒天地轮廓。《甘肃日报》包裹的课本里,夹着一片胡杨叶书签——那是入学时父亲所赠,背面写着:“儿如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指引着他未来的道路。
(二)电烤箱里的生命淬炼
黄花农场的土坯房,冬季是冰窖,夏季是蒸笼。1985年冬夜,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穿透报纸糊贴的窗缝,六个盐水瓶在被窝里排成北斗七星。李天银发明的“土暖气”——铁皮桶改装的煤炉连接排气管,正蒸腾出稀薄白雾,恰似《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前的苦志淬炼。
盐碱地改良是场硬仗。军大衣结满霜花时,他跪在地里翻开盐结皮,指甲缝渗出的血珠冻成冰碴;农药罐炸裂溅湿镜片,右眼灼伤后他独眼划出喷药弧线,如残疾的将军指挥战场。最惊心动魄的是1998年秋洪夜,疏勒河决堤淹试验田,他蹚过齐腰冰水抢救土壤数据册。泡发的纸页在火堆上烘烤,蒸腾的紫雾中浮现出七年累积的pH值曲线——那是比生命更珍贵的时光刻录。
“铸剑”的隐喻在此具象化:盐碱地作砧板,风霜为炉火,青春为锤锻。他带着农工们挖排碱沟、铺秸秆还田、试种耐碱作物,失败次数多到记入农场笑话集:“李工种甜菜,亩产三斤半;李工种苜蓿,牛羊都不看。”但2001年秋天,千亩盐碱滩突然泛起绿浪——加拿大耐碱苜蓿终于扎根成功。老场长捧着苜蓿苗奔到场部,嘶哑的呼喊声惊飞群鸦:“碱地长金草了!”
在这片被盐碱囚禁的土地上,每一个微小的突破都来之不易。李天银记得那个酷热的七月午后,他蹲在试验田里观察新引进的耐盐碱大麦品种。烈日当空,盐碱地反射着刺眼的白光,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瞬间蒸发。突然,他发现一株大麦的穗头比其他的都要饱满,这细微的差别让他欣喜若狂。他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就像对待初生的婴儿。
电烤箱般的环境里,李天银写下《盐碱地耕作十八法》。手册扉页引《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龙现于田野,文明始自大地。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了后来无数农垦人的精神指南。
(三)百叶箱里的诗意栖息
疏勒河畔的百叶箱,乳白木条拼成菱形孔洞,如《诗经》里“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观察眼。箱内温度计、湿度计、盐度监测仪排列有序,箱外牛皮笔记本记录着更丰饶的世界:
“四月朔风,苜蓿叶尖露珠含盐量0.3%,恰似大地泪痕。”
“黑河水呜咽东去,携溶解盐分1.2g/L,千年之痛仍在流淌。”
“沙暴夜护苗,膜下幼苗呼吸频率如婴儿呓语。”
刘勰《文心雕龙》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李天银的钢笔既是测定墒情的探针,更是丈量灵魂的标尺。他写盐碱地农谚:“碱口夺粮,虎口拔牙”;写老农皱纹里的智慧:“王老汉说碱地泛白时,要灌水压盐如中医清热”;写自己逆风奔试验田的身影:“沙粒击面如针砭,治的是大地之疾,亦是心疾”。
在一个春风呼啸的午后,李天银站在百叶箱前记录数据时,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他看见远处的牧羊人正赶着羊群穿过苜蓿田,羊群走过的地方,盐碱斑驳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了点点新绿。这个现象让他联想到《齐民要术》中“踏粪法”的记载,于是开始试验“羊群生物改碱法”,通过羊群的践踏和排泄物改善土壤结构。这个发现后来成为了当地农民广为采用的改良措施。
2023年出版散文集《情系黄花》,开篇即言:“农学家应是诗人,因为每粒种子都藏着韵脚;诗人该是农学家,因为所有比喻都根植泥土。”中国作协来信盛赞“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化合反应”,他却将稿费全数购买土壤检测试纸——百叶箱盛放的不只是气象数据,更是一个农学家在百叶千枝间培育的精神作物。
(四)百宝箱里的岁月馈赠
退休离别日,李天银打开铁皮百宝箱。烟盒纸感谢信皱巴巴写着:“李工教种啤酒花,娃学费有了着落”;贴满胶布的样本瓶标签注明“1999年首茬耐碱小麦”;煤油灯罩残片映着夜战改土的身影;还有比娃娃脸蛋光溜的啤酒花标本——那是2008年盐碱地作物商品化首单纪念。
《史记·货殖列传》言“农不出则乏其食”,这些物件却诉说着比粮食更珍贵的丰碑:老农捧来哈密瓜说是“碱水泡出的甜”;军垦二代寄来婚纱照背景即苜蓿花海;农场小学作文本上写着《我的科学家爷爷让土地流蜜》。
当他将铝制样本盒赠予青年农艺师时,盒内本场四十年盐碱数据在夕照中泛金光,恍若《尚书·洪范》所言“稼穑作甘”——苦碱之地终献甘美。学生们发现盒底刻有小字:“天银地银,比得上人义;金箱银箱,装的下情义。”
在一个落日熔金的傍晚,李天银独自来到他最早开辟的试验田。这里曾经是盐碱最严重的重灾区,如今却翻滚着金色的麦浪。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让土壤从指间缓缓流下。他闻到了记忆中父亲身上的土地气息,听到了儿时母亲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感受到了四十年来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身影。这一刻,他明白自己不只是改良了一片土地,更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祖先的智慧对话,与自然的规律对话,与未来的希望对话。
(五)结语:箱载天地,义润荒原
四口箱子静立风沙中,犹似《周易》卦象演绎天地之道:
保险箱藏不住破壁之志,如乾卦“潜龙勿用”终至“飞龙在天”;
电烤箱烤不干理想泉源,似坎卦“水流而不盈”却润万物;
百叶箱锁不住文心雕龙,同巽卦“随风巽”而文脉不绝;
百宝箱装不尽大地情谊,像坤卦“厚德载物”而生生不息。
它们共同铭刻着“义逢天银”的深层哲学:以科学为耒,破除盐碱之困;以人文为耜,耕耘心灵荒原。当河西走廊飘起麦花香,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体实践——不是在书斋中构画理想,而是在大地深处将理想种成作物的形状。
箱中日月短,地上光阴长。四口老箱最终被黄花农场档案馆收藏,标签写道:“这里装的不是遗物,是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粒盐中看见海洋,在一抔土里遇见天堂。”
如今,当你行走在河西走廊,看到那片曾经白茫茫的盐碱地上翻滚着金黄的麦浪,看到农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听到风中传来的欢歌,你就会明白——李天银和他的四口箱子,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注脚,一种精神的象征,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这片被汗水与智慧浇灌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在诉说着坚守的意义,每一抔泥土都在传颂着“义逢天银”的传奇。而这一切,都从四十年前那个背着木箱走进农校的瘦弱青年开始,在那个用报纸仔细包裹课本的秋日午后,悄然写下了第一行注脚……
作者简介:韩斌杰,高级农艺师,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玉门市作家协会会员。独著《一种价值观引发的种种记忆》(环球出版社,2023年9月;2024年8月被玉门市档案馆永久收藏)。十多篇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江西作家网》等。2024年5月《铁人赞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忆歌》获现代名家书画网“诗坛创新奖”二等奖;同年8月《一种价值观引发的种种记忆》获“华夏文人奖”三等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