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拖延症是怎样养成的
(2013-01-28 21:13:25)
标签:
拖延症习惯养成校园杂谈 |
我并不是对此没有任何疑惑和行动。对我比较有帮助的有李笑来的《和时间交朋友》,武志红一篇关于讲述坏习惯的博文,和现在在看的《拖延心理学》。可以说,让我觉得有共鸣的文字,都是因为我自己事先也已经想到了。我是典型的“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那么我的拖延症到底是怎样养成的呢?
其实前几天我已经发了一篇自述性质的微博。
有拖延症的人习惯雷打不动的晚睡。真的就是因为害怕一天的结束和新一天的到来。因为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期待导致害怕失败,于是为逃避压力迟迟不能开始;而对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自己又很失望,不能接受一天就这样无所事事结束了的事实。。就这样周而复始,就这样继续下去。。
这么看来,我的拖延症似乎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由于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过高)和逃避压力。
我曾经扪心自问过,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想了很久,我甚至不记得自己有为过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发奋努力过。从小到大,不要说头悬梁锥刺股了,真的认真发奋努力过的事,一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陷入了恐慌和自责之中。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我太自作聪明了。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智商不算低的人,并且从小就为此很是自负。武志红说任何问题都可以从幼时的家庭追溯,那么就要想到我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据我妈妈说,她对我一直都是鼓励教育,在我很小的时候教我做题,总是假装自己不会而我会,并且惊呼“你比妈妈还要棒!”虽然是对培养孩子自信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否就这样让我有些自我膨胀呢?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经常被夸聪明,那么他对此必定是深信不疑的。反之,再聪明的孩子总是被说笨,也会真的笨下来。这也是心理学上说的预言的实现。好在我并不仅仅是母亲对我的安慰,而是我从小记忆力非常好,反应又很快。可以作为证据的就是背诵东西总是很迅速,小学三年级时参加的知识竞赛背诵的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也不知为何现在都还记得。(当然,后来我学会了清理垃圾,不必要的知识迅速就忘了。)高中时英语课经常要我们默写生词,老师总说“再给你们最后五分钟看一下”,我之前是从来不会去主动背诵的,从来都是靠这五分钟硬记下那三四十个单词,然后过关。(还自以为老师都看不穿,直到毕业的时候,老师才点破我这一点-_-)而反应速度就更好证明,我小学开始连续六年速算比赛都是全校第一(虽然高中以后放弃了数理化,数学迅速成了渣),而且熟人都知道我讲话和思考速度都非常快,到了跳跃的地步,会有朋友说总是跟不上我的速度。
我再看了一下自己上面打的这段话,明白了自己是真正的相信这一点并以此为豪。我甚至曾经埋怨过妈妈都是她把我“捧坏了”。因为仗着自己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我不肯付出过多的努力,总觉得自己不用跟别人一样用功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但是,我并不是天才,充其量最多也只是一般的聪明罢了。我认为真正的天才是真的不用努力也可以过目不忘,成绩优异的。但我并不是。我说5分钟硬记下的那么多单词,错误率和遗忘率也比较高,并不能说明我是真的超常。我也迎来了我的教训。在高中时期,我完全没有好好学习,每天做作业都是半小时搞定,整天的重心就是宅,上课也满脑子都在回忆动画的剧情,回到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而成绩也是一落千丈以至于倒数。高三的时候,突发奇想要去考上戏的导演,事实上我没有任何基础,对电影其实也并不了解,就那样说服了我妈妈,在上海呆了几个月,最后当然是没有考上。回到家已经是三月了,我第一次产生了恐慌,因为按我当时的成绩,上大学简直就是没戏。四月我终于开始了认真学习和复习,但并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网络我是一天都没有断过,当时的网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两个月,我的高考成绩最终比一模要提高了近200分。但是,我的文综有一张卷子的题目没有看到没有写。最终我还只是进了一所普通的院校。
这件事情对我甚至没有太大的触动。有时候我会拿出来说,但我现在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依然是“我是多么聪明,又是多么的粗心啊。如果没有丢了那张卷子的分,我会blablabla。。。”特别是现在,在一所不错的国外大学留学(想一想,这次我倒还算是蛮认真的。因为有极大的不甘和弥补过错的动机吧?),极大程度上地可以弥补我高考失利的挫败感,我更有理由安慰我自己那只是一次不幸的意外。
我一直以为那只是我的不幸,现在我才知道,那是我的性格导致的必然。
这是一种相当深的自我防御机制。因为我必须要这样自我感觉良好,才能确信自己的独特,才能确信自己有与众不同的价值。直到现在,我接受了自己不是天才,只是个普通人的事实,但我依然内心深处相信自己终究是与众不同的,是会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的。
当然,这么想并没有什么不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相信这样的人才有梦想,而有梦想的人才能成功。(这里说的成功并不是成功学意义上的世俗的成功。)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中二,那么这也是最健康向上的一种中二。
可是,我到了一定要用拖延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地步,就有些麻烦了。哪怕是再重要的事,我心里其实很焦急,但一定会拖到最后。“我总是最后一天才开始干,但我依然可以顺利完成。”“我一定就是比别人聪明。”而其实大部分的事情我完成得并不出色,因为时间紧张,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能做得很好才奇怪呢。可是,我已经陶醉于这种自我迷惑之中。可以想象,一定是小时候我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尝到了甜头,那就是完成任务之后的放松以及飘飘然。“原来我不用跟别人一样努力!原来我真的很厉害!”现在想想,我妈妈和周围的人有意无意会夸耀这一点,也奠定了了我的这点心理。
如果一个人付出得不多,那他得到的不多其实也没什么,他自己也不会太不快;但如果付出了很多甚至是全部,最后得到了很少甚至一无所获,那他就太难接受这个事实了。这是一种无力感,因为它无法控制事态,而失去控制感也就等于失去安全感。我也正是这样。我从心底害怕我全力以赴却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那是我难以承受的。所以我宁愿跟别人说“我高考就学了两个月就提高了200分,可是最后我丢了一张卷子真特么的倒霉”来自我安慰,也不愿意去承受脚踏实地地学上个一年半年,然后成绩可能依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卓越。而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说,我用我的漫不经心来逃避了这种不成功的鸭梨。看起来我并不是完美主义,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内心深处我还是追求完美的,那些缺点都是我自我安慰“瑕不掩瑜”的小毛病,而这小小毛病也是我逃避追求完美产生的鸭梨的借口。
我用我的拖延症来逃避我不能如我预期地那样完美地完成事情。“因为时间不够啊,没办法嘛。谁叫我那么爱拖!”
是啊,谁叫我那么爱拖呢?
道理我讲了有一箩筐了,但又怎样改变呢?
我想了想,首先还是我要从心底接受这件事。不是说要到以拖延症为荣的地步-
-,而是明白它产生的前因后果,但不再因为它是一个必须改正的顽疾而焦虑,而是心态摆正,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既然我是为了逃避压力,那么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想告诉自己,我不是天才,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也是有价值的。不是只有成功出色,才能得到夸奖和赞赏,才能得到妈妈的爱。事实上,我心里更清楚地是我妈妈对我教育的主流并不是她说的鼓励教育。高标准的要求让我无所适从,而从小动不动挨打的记忆才更为深刻-
-。表现不好就要倒霉,只有表现出色才会得到夸奖。而失败是最不可接受的,因为那意味着承认我无能。但如果是拖延导致事情仓促完成或者完不成,总比失败要好得多了,因为妈妈会一直念叨“哎呀都是因为你磨蹭”或者“你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种“小事”,而不是对我能力的怀疑。相反,这些话意味着如果我好好准备,那我一定可以成功。这样的安慰总让人舒服多了。
是的。小时候的我一直坚信只有聪明的孩子才会被妈妈夸奖。而妈妈的要求不断升级,我怎么可能一次次地完成呢?于是偷懒和拖延这样的行为成了我的借口,而这对一个聪明的孩子来说是“无伤大雅”的,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成为夸耀的资本。我妈妈也对这一点是“又爱又恨”。
这种自信,其实是一种对“失去控制感“的恐慌。武志红在谈谈自恋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aa2w.html)里说道,”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前面提到的,我们几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围绕着这种感觉的,是自己很少能察觉的一些预言“我早就知道事情会这样运转的”。
这种预言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如果我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预言,我就会只关注与这个预言相符的信息,并且会将事情朝我所预言的方向推动,而如果事情一旦背离了这个预言的方向,我会很容易受到刺激。”
对我来说,我的自信就是控制感的来源。为了维持这种控制感,我需要那样不断地告诉自己,安慰自己,麻痹自己。比起因为拖延慌慌张张地勉强完成事情,失去控制感的感觉要糟糕多了。
我想,这同时也能解释习惯性迟到(害怕进入到自己不能控制的范围),不能专心做一件事,三分钟热度(三心两意可以分散注意力,抵消我对能否驾驭一件事情的恐慌),房间总是很乱以及和他人的冲突。
这,是我目前的境界能得到的全部解释了。
接受这样不完美的自己,并且不再逼迫自己。告诉自己,怎样的你都有资格掌控好自己的人生,不会因为小小的失误就被大家唾弃,也不会失去爱你的人们。你想要的改变,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从容。
如果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后总有一天,我会认识到的吧。
前一篇:欢乐充实的2012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