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孟子@万章 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
这里,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是说要正确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单从作品本身分析是不够的,还必须联系作者得生平,思想,品格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清代王国维也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故事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所谓文以载道,作品是作者言其志的媒介。所以一般认为,“以意逆志”本意是以自己之意逆作者之志。即说诗者要根据自己对作品得主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作者创作得目的,意图及思想情感。不要志看片言只语,不理会文本得整体而曲解了作者得创作志趣和意向。
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也就是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接受美学都认为是读者本位。看到了读者的主观性对理解作品的重大影响,进一步说就是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得中心作用。
但是,并不是根据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曲解”作者的本意。当然,理解作者到何种程度,也要看这个读者的自由了……
今天的作业,有些抓狂,顺便引申一下-_-接下来还有论文三篇……
顺便,这个引用到日常的对话,交谈,特别是讨论中,也相当适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