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迎來百歲華誕的「人間國寶」王清霜先生

标签:
艺术工学漆艺 |
臺灣本身並不生產漆樹。 1921年,由日本人引進越南安南種漆樹的種植,並在不同的地區試種。
最後,漆樹才有了落脚的地方,正是在臺灣的中心位置——南投縣的埔裡。 因為這裡的海拔與氣候有利於漆樹的生長,且較不受颱風影響。
漆農需於淩晨起來采漆,雖然辛苦,但收入不錯,囙此成為很多農民的主業。 有了穩定的資料來源後,也開始了漆器的製造。
文化複新事#老工藝第五期專題#漆工藝的前幾集內容中,我們認識了臺灣漆工藝在技法上的特色,也從漆工藝的新生代藝師—王峻偉老師的訪問中,瞭解了他在工藝的現代轉化上的經驗。
今天,我們則以#曲水流觴為題,來為大家講解臺灣漆工藝的歷史發展與演變。
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一眾文士聚集在會稽山脚下的蘭亭。
在山林、翠竹和清澗的環繞下,他們引水入集,以曲折的水流承載酒杯,流經每一位賓客。 酒杯停駐之處,上方賓客便需吟詩作賦以饗眾人。
水中的酒杯稱為羽觴,多是以漆工藝做成。 正如曲水承載著羽觴流過每一位賓客的脚下,漆工藝隨著歷史長河不斷向前,也蜿蜒經過了許多的地方。
正而當它停駐在不同的地方,當地工藝師便會用他們的巧手,以漆譜寫出各種美麗的詩篇。 儘管這些詩篇不盡相同,但卻各自精彩。
漆工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製作漆器由於日常生活。
由於工藝複雜、造型精美,戰國後期的漆器取代青銅器,逐漸成為了諸侯貴族的新寵。
彼時漆器不僅是彰顯地位的個人收藏,更是各諸侯國重要的經濟來源。
漆因其防腐、耐潮、耐高溫的優良特性,成為塗膜表面保護器物胎體的理想資料;
又因其自身極富粘性,也可作為粘著劑在器物上貼付裝潢,故素有「如膠似漆」之說。
漆的雙重身份讓其工藝形式豐富多變,至唐朝時,金銀平脫、雕漆(剔紅)以及螺鈿鑲嵌等技法已經日臻成熟。
彼時鑒真東渡,帶回日本的不僅僅有經書佛法,更有包含漆器在內的大量寶物。
依據日本文物修復師北村繁先生所述,日本現存漆器多是以金粉於黑色漆體上繪製裝潢。
他認為此種稱為「末金鏤」的技法,極有可能是日本蒔繪科技的源頭。
而類似的漆器,不僅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有所出土,遠在烏克蘭的海邊地區也有發現。 可見在當時,漆器已經聞名遐邇。
明清時期,大量漢人移民「唐山過臺灣」,隨之而來的是原鄉的器物文化。 由於輕盈耐用,漆器廣受移民青睞。
當時臺灣本土並沒有適合採集生漆的漆樹,漆器更多的是從中國大陸輸入。
直至日本殖民時期,由於日本人在生活中熱衷使用漆器,囙此漆樹被引入臺灣種植。
採集的生漆一方面用於生產日常用品供給在臺的日本人,另一方面也運回日本本土使用。
與漆樹一同傳入的,還有來自日本的工藝風格和技法。
這一支從唐代流向日本的曲水,在千百年後的臺灣再一次與漢文化匯流,也將漆工藝吟誦出新的詩篇。
1916年,日本人山中公來到臺灣,在台中市設立「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不僅製作漆器以供應當時台中最大的料亭「富貴亭」使用,也製作富有臺灣風土意象的漆工藝紀念品,販售給來臺觀光的日本遊客。
山中公以故鄉四國高松地區的贊岐雕為基礎,融合臺灣風物與民情,打造出對於日本本土而言極具「異國情調」的漆器風格——「蓬萊塗」。
1928年,「山中工藝美術漆器製作所」改由台中市役所經營,並更名為「台中市立工藝傳習所」,山中公出任主事。
此後經歷一系列變故,傳習所易手山中公,並於1937年更名為「私立台中工藝專修學校」。
這所學校為臺灣培養出了第一批的漆工藝人才,其中便有剛剛迎來百歲華誕的「人間國寶」王清霜先生。
1940年王清霜先生於台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在山中公的引薦下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 日本的漆工藝技法,以蒔繪最具代表性。
王清霜先生在日本的老師,是「冬山式高蒔繪」的開創者河面冬山,這也塑造了他擅用高蒔繪的個人風格。
1944年,因戰爭回國的王清霜先生回到母校任教,後輾轉來到新竹理研漆藝公司任職,並在那裡結識了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
二人都希望為臺灣的工藝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於是在1954年共同創立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培育臺灣手工藝人才,發展臺灣特色工藝文化。
這不僅是當時唯一常設性的手工藝培訓機構,也是今日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前身。
1959年,受中國大陸與日本貿易斷絕的影響,日本轉而向臺灣大量採購生漆。
王清霜先生嗅到了其中蘊含的商機,在南投重啓因火灾而停擺的美研漆器工廠,這是他曾經於戰後初期成立的漆器工廠。
王清霜先生曾經接受日本漆工藝訓練,也擁有產品生產的經驗,囙此他設計出的產品不僅實用性高,也極富手工藝品的美感,這讓美研的產品不論是內銷還是出口都廣受歡迎。
為了應對手工藝品量產化的趨勢,美研並不固守傳統的生產模式。
1965年後,美研開始引入網版印刷,並使用半天然的腰果漆,但同時仍保留部分手繪製作環節。
這一舉動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量,讓漆器在常民生活中更加普及。
1980年代,鋼鐵、塑膠產品逐漸取代了漆器產品,成為日常生活中更為經濟實惠的選擇,漆器市場開始逐漸萎縮。
而王清霜先生在察覺到這一市場變化後,開始將家族的事業重心轉向藝術品的創作。
時至今日,美研漆器有限公司已更名為美研漆藝工坊,並迎來了家族第三代王峻偉的加入。
從小在漆器工廠幫忙,長大後又目睹家中長輩在競賽與市場上屢獲佳績,王峻偉在大約十年前决定回家從事專職的漆工藝創作。
作為年輕世代的他也試圖為漆工藝注入新鮮的血液,一方面秉持著祖父重視寫生、反復雕琢作品的工藝精神,另一方面也與文創產業和設計師合作,探索漆工藝新的發展方向。
歷史的長河承載著漆工藝的羽觴,伴隨著不斷的分支與匯流,流經了一個個不同的文化,在每一個落地生根的地方,寫下了繽紛的詩句。
正如王清霜先生與美研漆藝工坊這一支涓涓細流,或許不是歷史中磅礴的一筆,但卻不斷在流淌中激蕩出美妙的漣漪。
而臺灣漆工藝的新篇章,也已經在由新一代的漆藝師繼續書寫。
感謝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陳人壽教授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