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来源:重庆晨报 记者:戴宇
(本报特派记者戴宇北京报道)“我平时写日记,都是随感而发,真不是练出来的。”拿着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特等奖奖杯的张引显得很自然,这个巴蜀中学的才女笑着告诉我们,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凭借这个特等奖,她也从60多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由北京大学、《课堂内外》杂志社主办,是全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之一。本届比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最终有600人进入8月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总决赛。
用真情实感记录生活
高中组的作文题目是《假如科技无所不能》,张引平时对科技了解并不多,但这却丝毫没有扰乱她的写作思路。“我主要还是从人文的角度来写的,如果科技可以改变一切,生活当中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东西可能就会失去。”
“其实我平时也会写一些作文,但是很少去刻意写东西。”张引的日记本里记录了很多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看到生活中美好的瞬间时,她总会及时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看到一些很美丽的景色,感叹大自然的美好;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细心的关怀,让我感动的瞬间。”
同学每天轮流评新闻
“其实还要感谢我们的田老师,发明的新闻评论和诗词鉴赏方式对我们影响很深。”张引觉得田老师的方法能让大家拓展思维、训练表达。
“我们班里的同学每天都会轮流做新闻评论,这个办法还是很有用的。”从美国总统选举到唱红歌读经典,班里的同学在语文课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精选出来的最近一周内的新闻进行播报,简单介绍新闻内容后,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大家轮流来,一个学期平均每个人都有2次这样的机会,对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实,田贵远老师的语文教学还有一招新鲜的办法:“让同学自己当老师,给同学做诗词鉴赏”,田老师的这招也让同学摆脱了对文言文的害怕,而张引也经常当起小老师,她把自己理解的《登高》、《岳阳楼记》都一一介绍给了同学。
专家观点
孔庆东:小学生的作文好过高中生
“作文和其他学科都不一样,其他学科都是年纪越高水平越高,但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小学组的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孔庆东一席话让颁奖现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也用获得特等奖的小学作文举例,和中学组的作文进行了对比。
从知识面、思考能力上,高中同学都超过初中和小学,但是把素材组成成一篇文章的时候,不如小学初中的同学,因为缺少了真挚自然的情感,“他们都是在脑子里,拼凑文章,不像初中、小学的文章像月光流淌而。”
俞敏洪:对英文没产生过内心的喜欢
“我对英语从来没有产生过内心的喜欢,我喜欢的一直是中文。”作为颁奖嘉宾,俞敏洪透露了自己的最爱:古代文学,历史、地理的中文作品。
俞敏洪说,他在大学时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徐霞客游记》,而且他出版的几本书都是中文的。就在新东方以英语培训而闻名全国的时候,俞敏洪却发现很多中小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应试作文、用虚假感情来表达的情况到处都是,这让他也下定决心:“我认为新东方应该在英文培训的同时,必须为中文教育做出贡献。”俞敏洪掌舵的新东方也已经从今年开始,全面介入了中学生的作文的培训和教育。
获奖作文节选 《假如科技无所不能》(文/张引)
我遇着好些孩子,独自拖着行囊到一度读小学、中学,后来大学,他们连玩石头剪刀布都会略胜一筹,理应是祖国未来科技建设的栋梁之才,却在心中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其他人们都不曾相干。偶尔觉得,他们像凤,可以把天空占领,却依旧只能,在野外过冬。
我只是越发觉得,在科技愈加发达的年代,人们拥有许多物件,但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不自由。
心灵是一方潭。
抬头望月,演戏它的构造,不如水中望月,有颤巍巍的芳枝,碧澄澄的湖水,还有那个摇曳的自己,心思虚空明蓝,仿佛一首小诗,无标题,无年代,无著者姓名,只觉得如闻清歌,似有爱怨。
科技是文明的必需,然终不是生命的必需。生命如雷亦如电,如梦亦如幻。生命是一只小舟,在波纹瘦粼粼的湖上,处处有着落,又处处不留痕迹。生命的价值在于心灵的玄想、幻想和梦想的飞升,在于认识自己。
而假如科技无所不能,便了无意义。
特等奖背后的故事
小学组特等奖得主李光宇说:拿到参赛题《我的优点》,就想应该写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要突出自己优秀的一面,然后又想,如果直接写优点就没什么个性了,于是通过写自己的缺点来表达,没想到获了特等奖,这可能与自己喜欢读书有关。李光雨说自己写东西很随意,想哪写哪,啊!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了。
初中组特等奖得主许雪菲说:拿到参赛题《月光》,就想到不能落入俗套,要赋予月光一种感情,作为一名初中生,生活阅历还很浅,那就写最贴近自己生活的人,于是就写父母的感情。开头是一段关于月光的描写,接着写我眼里父母的感情像月光一样平淡,然后通过一件小事,发现父母的感情事实上是很深厚的,结尾呼应开头,当然不是简单的呼应,而是对开头的一段升华。许雪菲说她也非常喜欢读书,对待每一篇作文都十分认真,就像孔庆东老师说的,她也非常注意记日记,实在没有时间最少也记周记,可以记流水账,这样可以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对自己写小说有很大好处。由于初三学习压力大,她尽量不占用学习时间,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记录,有时写作灵感来了又没时间,能用笔记的就记,没时间记就用录音笔先录下来,等有时间了再拿出来听,然后再写。
两个特等奖得主的家长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不限制孩子的发展,只注意引导和支持。李光雨的爸爸说平时李光雨爱读书,书读得很杂,只要是没害的,统统都给他买回来。许雪菲的妈妈说,许雪菲很小的时候就给她经常讲故事,她爸爸出差遇到好书,都给她买回来,讲给她听。
看来,两位特等奖获得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附:通过本届创新作文大赛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名单
1、北京大学:5人
霍思伊(北大附中)
孙雅琪(山东潍坊一中)
斯维(重庆一中)
向芝谊(重庆八中)
肖楚舟(武汉外国语学校)
2、清华大学:1人
胡瀚文(安徽合肥一中)
3、中国人民大学:2人
郭效伊(河北定兴中学)
王天颖(安徽合肥一中)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
范梦飞(河南省洛阳一中) 陈可馨(浙江东阳中学)
5、中央财经大学:1人
曾凡(河南开封高中)
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人
谢子健(湖南安乡一中)
7、北京外国语大学:2人
张帜(江苏兴化中学)
张智颖(山东寿光一中)
8、中央民族大学:1人
孙文敏(山东文登一中)
9、中国政法大学:1人
席皓(河南洛阳一中)
10、首都医科大学:1人
李安琪(山东济宁一中)
11、中国农业大学:1人
李晓旭(山东宁阳一中)
12、复旦大学:1人
昂俞暄(浙江金华一中)
13、上海交通大学:1人
刘陶然(河南许昌高中)
14、上海财经大学:1人
戎甜儿(江苏兴化中学)
15、上海外国语大学:1人
刘海恒(山东聊城一中)
16、武汉大学:1人
林芸(武汉外国语学校)
17、中山大学:1人
莫颜(山东济宁一中)
18、南京大学:4人
李瀛(湖南怀化铁路一中)
刘乔丹(河北石家庄一中)
罗玎(重庆第十八中学)
杨璇(四川富顺二中)
19、东南大学:1人
郭晓东(河北蠡县中学)
20、南京理工大学:1人
王未央(江苏天一中学)
21、南京审计学院:1人
吴丹茵(江苏天一中学)
22、浙江大学:2人
刘宇佳(重庆外国语学校)
罗威(浙江回浦中学)
23、山东大学:2人
李若楠(河北保定三中)
程广沛(山东曲师大附中)
24、厦门大学:1人
温雪茹(内蒙古师大附中)
25、天津大学:1人
薛一(河北安国中学)
26、中国科技大学:1人
董虹影(四川成都七中)
27、江南大学:1人
翟颂(河北辛集中学)
28、湘潭大学:1人
杨晫(湖南益阳一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