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实行全员异地监考(转自人民网李欧)
(2009-07-02 21:46:52)
标签:
教育考研监考教师监考员李欧松原 |
(二○○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李 鸥
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禁而不绝,被媒体曝光,教育部日前要求吉林省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
松原高考弊案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相当一部分监考老师已经自觉不自觉成为了考场舞弊的帮凶,在考场上对考生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完全放任考生作弊。据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有的监考教师之所以如此“监考”,是因为事先已经被一些考生家长花钱买通。有一位监考老师向媒体称由于种种原因对考场舞弊“不敢太深究”。
对于监考老师的这种“不敢太深究”,公众显然不能“不深究”。但我认为,对每一起弊案查个水落石出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限于在有案查案上深究,而不去对整个监考制度存在的漏洞亡羊补牢,依然难以避免今后再出监考弊案。
从媒体报道出来的情况看,松原高考弊案当中,参与监考作弊或者对考场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主要是本地教师。而对异地监考的巡场员,作弊考生及放纵考生作弊的教师还是有所忌惮的,总得在这些异地监考的巡场员离开之后才实施作弊。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异地监考机制比本地监考机制更利于防范及减少考场作弊。
有关人士分析,本地老师对高考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到本地官员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本地教师的“政绩”,高考监考得严,杜绝了作弊,会令考生难以取得高分数,不利于本地出“高考政绩”,因此,哪个本地教师在本地监考严,会在本地难以做人,甚至可能会事后被本地教育官员“穿小鞋”。
二、大部分本地监考老师往往须终生在本地工作、生活,得罪了本地考生家族,今后会麻烦不断。
上述两大现实问题,会令那些即便反感作弊的监考教师也难以坚决去阻止作弊。
从根本上说,松原高考舞弊之所以有当地相当多教师在其中“帮忙”,主要是当地教师与当地考生具有利益同一性。本地本校考生分数高,老师、学校、地方都荣耀甚至都能获得更多其他物质利益。在这样的条件下,本地本校老师帮助考生作弊就成为一种必然。松原高考舞弊现象正是在本地、本校老师监考本地、本校考生的情况下出现了舞弊高发、群发。其他同样是由本地、本校教师监考本地、本校考生的地方,尽管没有媒体记者去采访、曝光,但也不能说就一定全都没有类似的作弊发生,只是尚未被外界发现而已。
而异地监考教师的监考心态,则与本地监考教师的监考心态正相反。由于高考成绩往往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教育系统的“政绩”相关联,实际上也就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高考成绩竞争。异地监考教师显然不会愿意让所监考地区的考生通过作弊方式取得高分从而将自己任教地的高考分数压下去,至少绝大部分异地监考教师不愿意出现这样的“竞争落败”结局。因为每个省的高考录取名额总量都是有限的,别人地区的考生多考上一个,就意味着自己的考生可能多被淘汰一个;外校学生多考上一个,就可能意味着本校考生要被多淘汰一个。因此,绝大部分异地监考教师都会对监考地的考生作弊严加管束,以防对方地区的升学率高过自己任教的地区。
同时,如果异地监考教师是毫无规律地每年随机轮转,并且再加上其他更多的随机因素、匿名因素、受保护措施的话,事后受到打击报复的概率也会比本地监考教师低得多。
因此,国家应当建立以下高考监考机制:
一、所有高考监考教师都必须是跨地区、跨城市异地监考。任何高考考场不得有本地区、本城市教师进入,尤其不得有本校教师进入。
各省每年高考前可根据全省所有考场所需的监考员总量,向全省各个学校下达抽选监考教师的名额指标,然后在“本地回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签方式确定每个监考教师所派往的监考地的具体考点(学校)。
二、每个考点(学校)的每个考场(教室)的每科考试的即时监考员分组,均在当科考试提前半小时内通过全体监考教师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现场随机抽签确定。
一旦抽签分组出来,本组三位监考员就不得在本科考试结束前有任何单独行动,三人必须形影不离相互监督,直至本科考试结束。
下一科考试前半小时,再重新随机抽签分组。
三、凡有考生或家长收买监考员的举措的,无论监考员是否被收买,一律取消考生高考资格。
监考教师只要遇到考生或家长向自己表示要收买自己,就可以进行举报。如果一位考生家庭收到多位监考员举报,就应当被取消高考资格。
采取了以上监考员产生及工作机制,考生及家长想要收买具体监考教师,将会变得很难。
尽管从理论上说,考前半小时确定出监考老师的具体考场分组名单仍会给考生及家庭收买监考老师留下机会,但这种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作为异地监考教师,考生及家长事先与这些教师不熟悉,半小时之内即便通过各种非法措施打听出考生自己所在考场的下一科目的监考组老师名单,家长也不能去同这些监考员见面,更难以搞清每个监考员的心理心态,即便再采取某种非法手段同本场本科监考员联系上,还要担心碰上正直的监考员举报的风险。
总之,只有从制度上采取更能防范作弊的机制,才能最大限度遏制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