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院、医生、患者4人玩麻将,胜负已分!

分类: 备忘录 |
医院亏损,医保、医院、医生、患者4人玩麻将,胜负已分!
国家卫健委2020年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3472家参评二级公立医院中,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中近半数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全国20个省份医疗盈余为负;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较2019年增加25.89个百分点。负债率超过了50%,是个多么可怕的数据
病越看越贵、药买越贵,医院还亏钱了。到底什么原因?亏损原因有很多,这篇文章主要说DRG支付方式对医院及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
大家有没有类似经历:住院20天就要出院,然后再换医院住院;一项检查可以搞定的要做两项;医生开处方叫病人去外面买药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小编在文章有中有分析。
医院亏损主要原因之一医保支付方式革新
医保修改了跟医院的付费方式,由原始的项目支付改成了病种支付(DRG)。把各项费用“打包”为病种收费标准,医院按照“打包价”收费,患者和医保基金按此标准向医院付费。
如果某种病平均费用为1万元,一名出院病人根据其诊断和手术操作被分入了该病组,但其实际花费超过了2万元或3万元。治疗费会超出医保支付标准,而高出部分则由医院承担。
推行这种收费方式初衷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减低患者就医负担,但是生病会按照支付方式来吗?
大部分住院患者都不仅仅只有一种病。即便按照正常诊疗过程,仍出现资源消耗过大、花费过多的情况,例如收治一些疑难危重症患者,这种患者一般都有并发症。
如果实事求是的按照患者本身疾病的真实情况去治疗的话,超出单病种治疗费用的部分会被医保局拒付!多出的治疗费用就得医院甚至医生自己掏。
跟这位网友说的一样,病种支付(DRGS)只是省钱,怎么治病他不管,好个大聪明。医院看病就亏钱,那医院怎么办?
医院自救
只考虑省钱,不考虑救命。病人出院了,医保不给医院支付,医院就得亏损,只能想办法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行的医疗体系下医院自负盈亏,为了生存下来医院和医生只能“另辟蹊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始想尽办法。
分解治疗
跟大家吐槽的一样,为了生存,应对考核。医生一手拿着“听诊器”,一手就必须要拿着“计算器”,治疗病人之前,先算计经济利益,然后才考虑治疗。
按照之前的项目支付时,如果做一个胃镜,如果有息肉当时就去除。现在改成病种付费了,这样做就赔钱。怎么办呢?
既然要按病种付费,那就治疗两次,第一次只做胃镜,只能第二次再去除息肉,那最终是谁的利益受损了,患者要忍受两次胃镜的痛苦。
循环出入院
之前网上持续发酵的话题“住院15天必须出院”,很多的网友都有限期出院、转院的相似经历。一位患者家属表示,自己父亲已经住院快2年了,至今还在每隔半个月转一次,从A医院住院20天,然后再出院转到B医院。
某医院透露,鼻咽癌的放疗为例,不管什么肿瘤的放疗都进放疗组,DRG的支付标准大概6万元,但实际放疗基本都达到8万,怎么玩?
医院为了保证不亏损,便将压力分解到各个科室,设置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对医生进行绩效考核,医生为了考核,只能缩短住院时长。
因此便出现了患者还未痊愈但医生让你回家躺着的情况;明明两个病可以一次性治好,但是就是不敢给你治,你只能再一次的去医院就诊。
高价药让患者去药店买
医改的重要监测手段就是药占比,医生开出处方时,药物费用占病人整体费用的百分比。已经成为卫生部门对公立医院考核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的是为了防止医院过度医疗,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保证药占比达标,有些医院、医生绞尽脑汁的想法子。
比如,为了防止药占比超标,医院会先把高价医保药砍了,跟其他药房合作,让病人自费去第三方药房或者与院外药房合作购买,这样买回来的药就不会被计算进药占比里,也不被计算进医保额度内,还实现了盈利,真是一石三鸟。
总结
DRG病种支付,初衷都是说为了病人,就冲这个出发点我们感激涕零,但是落实到实处发现都离不开“利益”,这其实不止是医院亏损。医生、患者都受到了伤害。
医生:
病人:DRG为了省钱、医院为了生存,医生为了绩效,而只有弱势的病人诉求只是为了治病,但是钱并没有少花,还没少受折腾,一次能治好的病,非得来两次医院。
这好比医保、医院、医生、患者四人组团打麻将,这个结果早已注定。你们觉得最后输钱的是谁?赢家又是谁?欢迎各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