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回忆录》第五讲主要关于新旧约的讲述中,木心提及一位湖州人,她就是少年木心的文字交朋友。据木心回忆,这位湖州笔友当时仅有十五岁,而木心才十四岁,笔友全家信奉基督教,他们两人曾在五年之中互相写信、等信二百多次,木心与她结下深厚的情谊。
木心在文中写道:她的中学、大学都是教会学校,每周通一信,谈《圣经》,她字迹秀雅,文句优美。少年木心的这位笔友爱读《圣经》即《旧约》,信里引述《圣经》,而木心则引述《新约》,这样一来一往,倒是使湖州笔友仔细读了《新约》,木心也耐心把《旧约》搞清楚。这种文字交的关系使两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把《旧约》与《新约》都读熟悉了,可见两人的进步是很明显的,因为他们两人对宗教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兴趣,证实这两位也是不折不扣的民间读书人。
少年木心与湖州笔友最大的分歧在于《旧约》与《新约》的思想性、文学性的高下。木心认为:我则力主《新约》的文学性、思想性胜过《旧约》。论证,是法国纪德他们一大批文学家,作品精粹全出于《新约》。而湖州笔友持相反意见,认为《旧约》是神学的总集,是人对上帝的信仰。在她看来,一个人的信仰是无法用文学性与思想性来形容的。湖州笔友毕竟信仰上帝,是一位民间宗教人士,木心则是艺术家型的文学家。木心与笔友的分歧就在于艺术与宗教的差别。艺术来源于宗教,如今艺术早已脱离宗教。客观地说,宗教与艺术是没有高下的。
木心说:后来我们在苏州大学会面,幻想破灭。木心与湖州笔友的会面好似现在的网友见面,所不同的是他们因读书交流而产生友情。木心以为那次会面能使幻想继续,最终使幻想破灭的原因一定是两人各持己见,毫不退让。结局正如木心所言:《旧约》没有能使她爱我,《新约》没有能使我爱她。
木心还说:现在旧事重提,心里忽然悲伤了。因为与女笔友的写信等信二百多次,历经五年时间,其间一腔热诚。最后她转入南京神学院,音信全无。木心回忆往事,从这些纪事看来,木心对湖州笔友的记忆可谓深刻,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依旧历历在目,可见木心对女笔友的情真意切。
木心最后说:现在她如果活着,应该是祖母级了,大概早已告别文学。我呢,坚持文学,坚持《新约》的文学价值高于《旧约》。文学将两人的生命轨迹碰撞在一起,即便没有开花结果,过程依旧是动人的。木心始终对这位笔友念念不忘,说她大概早已远离文学,自己还在坚持文学。
读完此段,我感觉唯一遗憾的是木心只讲述少年时与湖州笔友交往的过程与结局,却没有如何认识湖州笔友的开端,更没有两人通信内容的详尽描述,比如信中如何谈论《新约》和《旧约》的详细内容,惟剩木心的三段文字记述。或许,这正应了木心的话:艺术家要保留一点神秘感。该说的尽可以说,不该说的绝口不提。反顾这位湖州女笔友,她虽不是艺术家,是一位宗教人士,何尝亦不是如此。
2015.3.5下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