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颇为著名,可惜我只看到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我只喜欢读短篇的文字。还记得前面部分对边城的描写真是很优美,湘西的风景如画,画中还有过河的小船,小船上有锁链供船上人牵拉。沈从文把景色写得那么美,我猜测他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历程,读到《烛虚》便知道了。《烛虚》里面的短文后有日期,有一篇是写于1939年5月5日,大概有点日记的形式。我以为从这些短小的文字中,我体味到作者对自然的爱,以及他时时刻刻想到清净与死亡,最后是美的艺术或文学让其清醒过来,明白身处喜怒哀乐的生活情境之中。
我把《烛虚》与《潜渊》称为艺术散文,哪怕它是属于日记的文字样式。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当中去发现沈从文的内心世界,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包括喧嚣的人事,人类信仰的种种迷失或不坚定,引发他表面上好像是厌世消极的情绪,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引起这样的误会。其实在他内心中对自然美、文学美、艺术美的极力赞扬,他的写作线索是从现实开始慢慢搜索,自然的美好,艺术的美好,或许只有文字才能触及神性的层面等等一系列的找寻,他总结出人生似乎有梦的必要。他认为文学作者是介于艺术家与革命家之间的一类人,艺术家想要有翅膀飞,革命家总保持飞的姿势而不起飞,文学作者毕兼有着两种人的性格。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文学家必须有艺术家和革命家的特质,文学家要起飞创造艺术,但他写作的起点必须以时代的进退为参照物,他既能融入他的时代,又能从他的时代起飞去往艺术的天堂。文学家面对纷乱的世界与人生,他要靠写作升华成艺术,来完成审美的使命。这种论点不论你同不同意,无疑是非常务实的写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后来者思考。我想这样自由的写作是非常高超的,那被认为是潜意识的写作,注定流传下来的几率非常低,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自由的写作模式。
沈从文最后说:这个我的存在,还为的是反照人。正因为一个人的青春是需要装饰的,如不能用智慧来装饰,就用愚呆也无妨。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判断他有读过尼采的可能。他热爱写作,写作的目的不单是完善自己,更是照亮别人。他甚至把写作推向无意义的事情,无所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抑或写作改变不了什么,但他对写作是一往情深。
我想,如此自由的写作本身,就是在显示沈从文先生的内心路程,让人非常有思索的余地。关健的一点,作为写作人同样面对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关于审美世界的问题。
艺术到底是什么,美到底是什么,这是作为文艺人士需要思考的大问题。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像沈从文一样的作家如此痴迷于艺术和美。前人们好像给出了答案,木心说艺术是观念,现实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是深度。沈从文先生说美是从抽象中产生的一种境界。丰子恺说,艺术是由真善美所组成的三脚鼎。他们谈论起艺术或美,都让我想象到他们神采风扬,眉飞色舞。我想给出一个比较能概括艺术的观念:艺术是神秘的,美是使人向往的任何事物。艺术是无法下定义的东西,它一定有多重解释的综合体。单一或多重的含义包含在艺术里面,以及艺术能引起它背后所隐藏或延伸性的意义所在。因此,艺术与美值得你一生溺爱与探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