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写给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公关策划部的孩子们
潦草的看过了QQ在线的人们,却发现今晚我们老广播台公关部群里面的孩子们很多,可是却都不说话,也许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也许觉得说话没什么意义,也许大家相互之间还不是那么熟悉……
以下的话讲给群里的各位朋友:
很有幸,我们相聚在北京广播学院,2005年11月大家加入了校园广播台公关策划部,这一刻起我们成为了一家人,不管后面来来去去的人们,只要走过,我们就是一家人。
大家很团结,很努力,记得同学们都能很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西街我们是长客,朝阳路上更是霸主,我们跟学生会、青协、红会抢饭吃,他们不行;搞晚会,我们不行~
我们延续往届遗留下来的“全国高校广播电台主持人大赛”的筹备工作,即使工作热情高涨,创作思维活跃,但涉及到全国性质的校园活动,毕竟靠我们学生的能力是实现不了的,崇山峻岭过后,我们放弃了。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成为了广播台地位显赫的部门之一,我们也可以进录音棚用调音台,在制作间做节目,我们在广播台横着走,只要你会走,别人是不敢说什么的~
半年过去了,我们注入了新的血液,流放了众多公关精英;一年过去了,你们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我却变成了退休人员,短暂的两年广播台,消磨掉了大学的一半时光。
我们可以回忆起无数次的聚餐,无数次的钱柜,以及无数次的会议,其实每次开会我都很紧张,就像今天拍戏一样,紧张是没有源头的。
相信大家在广播台这一年过的很快乐,同时我们都学会了好多知识和社会经验,至少说明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过的很充实,也很有意义。
今天公关策划部更名为活动发展部,确实没有以前的好听!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出去玩的时候你身旁坐着的同学是谁,曾经那么熟悉,今天是否好久没有联系,想一想海培师哥,那么憨厚大方的一头好脾气雄壮喜洋洋,大家应该给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今天跟朱文志聊到了快毕业的问题了,但是你们大家都快毕业了呀,大家离开校园去奔波事业,却同时永远的告别了我们“曾经”的家,这是个非常非常值得留恋的地方,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家”培养了各位兄弟姐妹的亲情友情和个别人的爱情,一切都很美妙,一切也都和谐。在这个05届学生即将离校的学期里,希望大家能够相互联系一下,一起吃顿饭,把我们这个“家”维持下去,永远的维持下去,我相信它不能堪比你的寝室和班级的环境,但这里同样拥有着热情和大家对你的关心。
我还在长沙,等回北京了毕业班早就跑没了。我应该是赶不上了,所以希望大家珍惜最后的时光,切记,一定~阿门

广播台换了新设备 Roland RSS数字蛇系统
中传广播台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成立于1958年,除学校停办期间外,广播台一直在工作。最初的广播站设在一间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小平房内,设备很简单,覆盖的范围也很小。可就是在那间平房里,却走出了李修平、张政、杨柳、孙晓梅、贺红梅、李咏、崔永元、文清、海霞、梁冬等诸多如今在中国广播电视领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
2003年,广播台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主要宣传机构和学生实践基地,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实现了机构调整和节目改革。设备也于年内完成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完全转变。
2004年,因校园重新规划。广播台又作了空间上的调整,迁至现在计算机中心后侧。广播台内设有专业的播音间、制作间、编辑间等。其设备已达到或超出了专业电台的水平。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目前下设广播服务部、编辑部、制作部、播音部、活动发展部、宣传部、台刊部、网络部、网络电视台9个职能部门,同时开通短信平台。
全台阵容强大,共有一百多名专业工作人员。每周共有十档节目滚动播出,新鲜出炉的精彩节目内容正引领着传媒大学校园文化的潮流。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的成员,我们在体味到参与大众传播的同时,也深感肩负明日中国媒体发展的重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