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前最新锐的文学期刊

(2009-04-27 20:16:50)
标签:

当代文艺思潮

徐敬亚

甘肃

文学评论

历史

杂谈

分类: 史海钩沉

二十年前最新锐的文学期刊

二十年前最新锐的文学期刊

   有一种幸福是坐在书房里,嘴里衔着烟斗,翻箱倒柜地浏览自己的藏书,下午阳

光炫的迷人,在我的期刊柜里,找到了十分亲切的《当代文艺思潮》,发现我从创刊

号开始,一直收藏到1983年。以后大概因为徐敬亚挨批,期刊也就停刊了。但是我对

甘肃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期刊由衷地敬佩。

   不过这段历史,中国文学史是不能抹杀的。尤其徐敬亚先生,历史是不会也不应该责

备你的眉头。历史也不会因为其局限性忘掉不该有的耻辱。

    现在看老徐的《崛起的诗群》,依然心潮澎湃,但愤青的幼稚,难掩青涩。我记得

还收藏了他在《文艺报》发表的检查,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老徐不一定有。

    但那个时候,我背诵老徐的《别责备我的眉头》是一字不差的。至今还能记住几行。

他的夫人王小妮的诗,比老徐写的更有诗人气质。我崇拜得不得了。

   如果不了解徐敬亚,王小妮,不妨读读下面的文字。

  

 

 徐敬亚,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82年

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

《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中国现代诗大展”,并主编《中

国现代诗大观》。 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两年前在大学时期创作的

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甫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

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

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作为第一届青春诗会的成员,徐敬亚随着新诗群的崛起而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为锋芒毕

露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之一。1986年,随着第二代诗人的重新崛起,徐敬亚再次以诗论《圭臬

之死》炸响诗坛。《圭臬之死》招致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发表这篇诗论的《当代文艺思潮》因

此停刊。青春诗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燕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位负责人在作家、评论家、文

学编辑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他在最后谈到培养接班人时说:我们培养的有的不是接班人,

而是掘墓人。他说,那个写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们的掘墓人嘛。这个掘墓人就是徐

敬亚。”

  1986年夏,徐敬亚发起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中国现代诗大展,这是他在诗歌舞台上最后的身

影。不久,伴随第二次诗歌运动的衰落,徐敬亚与同时代许多诗人一样,远离诗歌,消失于人们

的视线。

  如今,曾被大肆批判的“三个崛起”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里程碑,被写入大学中文系的课本之

中,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点篇章而广为传诵。那个曾叱咤诗歌风云的徐敬亚却时而潜身商海

,时而放纵山水,时而沉迷围棋与乒乓球,淡出诗坛十余载。有趣的是,他的妻子,同为第一届

青春诗会成员的王小妮20多年来,始终坚持着诗歌创作。当一同出道的舒婷早已在鼓浪屿成了半

个隐士,王小妮仍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徐敬亚认为他与王小妮只是分别站在诗歌的金银盾牌

的两面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