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气中飘荡的气味还久久不散。”在天津师范大学参加2007全国大学生广告学院奖评选归来,脑海里一直萦绕着M·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的一段话。
大学的气味毕竟有20多年未嗅了,况且是一所正在崛起的多学科综合大学。在摩肩接踵的同学中间穿行,仿佛回到了那个愤青的时代。
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大学生的参赛作品,当你徜徉在几千件广告作品中,看到他们稚嫩的笔触,单线的创作手法和及较为被动的描叙性创作,好像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连呼吸都带有一丝青春的气息。
但是我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对大学生参赛作品印象时说过一段话,大致是:学院的教学可能与市场缺乏有机结合,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所以他们的作品还显单薄,被市场采纳的可能性很小。
主观上讲,此话有理,但仔细琢磨,似乎有点教主的味道,缺乏换位思考。特别是广告主和广告人似乎忽略了大学校园这片青涩稚嫩的气味和空间。
我在《品牌三势》里讲如何“造势,借势,应势”,恰恰有时过多地强调品牌主权而忽略了“应势”,忽略了全国几千所高校散发出的巨大势能。
大学校园里的气味无疑是天真的单维的,也没有市场上太多的功利趋势色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顺应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寝室)的空间,找到品牌拓展的平台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以更加人文的视角,关注一下他们“看上去很美”的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呢。
的确,大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影视,网络,平面,策略)与专业的广告作品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创作手段创意思维有待于开拓,在技术上也显的较为粗糙,但你会发现:与他们相对熟悉的网络广告作品普遍好于产品广告作品。平面好于电视,网络好于策略。当然要把一个品牌庞大的策略体系让大学生来完成也是有点不切实际。但是不乏灵光闪烁,哪怕是一抹阳光,也熠熠生辉。像获得平面银奖作品《风尚志》,像获得网络金奖作品《今晚报》,还有电视广告《好面不是任何人都能吃到的》都可以成为学院奖的经典,而且可以被市场采用,只是这类作品太凤毛麟角。
放下专业的架子,把广告传播的通道延伸到校园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培育广告艺术和广告实务的土壤上,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参与从耕耘到播种到收获,也就是行业里通常要做的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销售渠道,品牌主张,传播手段的全过程作业,我们收获的学院奖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好在波司登,白象,AOBO等品牌,勇于把自己的品牌命题交给大学生们来演绎,《今晚报》《风尚志》也把自己的传播主张交给大学生来来勾画,其目标不一定要达到目的,但作为次传播手段,他们在校园里的这次品牌巡礼,无疑是有效传播。
大学的气味是美好的,我们不能仅仅到了学校之后才回味起她的气味,尽管现在的空气质量不太令人满意,我们还是要时常地摒住呼吸,回味一下大学的美好时光,找回我们创作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向校园投入更加热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