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一直以来对教堂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是因为曾经在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效外,有一座房子,它直升的线条、雄伟的外观、空阔的室内空间、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长窗斜斜地照在长长的长椅上,一个人坐在那里,双手合握着,放在额前,静静地,一种安详的感觉。
一直以来,就想去拍一组那样的照片,可惜路过几次教堂的门口,都被大大的铁门给拒于门外,周六的下午,阳光明媚,天不是很冷,决定再一次去教堂,碰碰运气,这一次的目标是:东交民巷天主堂,又是大大的黑黑的铁门,锁得紧紧,透过门缝,没有一个人影,徘徊于教堂高高的围墙外,望着高耸的尖塔,不由有一点失落。
徘徊着,继续俳徊着,蛋蛋在网上跟我说:“教徒们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坚信这一点,我期待,期待着有一个人出入,果然天下不负有心人,门开了一个门缝,一位瘦小的小伙开了门,出去了,不一会回来,我急步追上,“您好,请问这里什么时候开门。”“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你进来拍几张照片吧。”。
或许他知道我在外边徘徊了许久,并象贼似的时不时的往门缝里窥看,也或许是我的执着感动了天主,天主找了个理由让我实现了心中的愿望。
我始终坚信,天主一直都是个善良的人,感谢天主,阿门。
p.s. 最大的遗憾是教堂的大门不开,没能拍到室内空间和彩色的玻璃长窗,只能拍些教堂的外景,空间很小,很难拍到全景。


这两张是偶在门外徘徊时,从围墙上栏杆的空隙间往里拍的。



天主堂的正门,很高很壮观。p.s.连看三张图片看全景。

仰视。






外景侧影。
p.s. 感谢博友故人、
蛋蛋,因为你们的帮助,偶很轻松的就找到了东交民巷天主堂,拍下了这些照片:)
链接:东交民巷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历史
东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显著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地皮转让,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籍神甫高嘉理负责,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东交民巷天主堂。后期的建筑工作转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
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
1949年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接管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和地产,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划归北堂管理,1958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天主教会的活动受到限制,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场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
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完全迁出,教堂被发还北京教会,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开堂。1995年10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
相比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东堂和西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有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占用作为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壁之作。
摘录:网络
链接: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录: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