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百草园 |
猎豹,尽管濒临绝种,但毫无疑问它是迷人的动物。
多数猎食动物的捕获率,其实不怎样,绝大多数,不到30%
,所谓的森林之王其实更少。然而,猎豹却有平均50%的成功机会。
但这50%不是凭空得来的,它必须在平均400米左右的距离内,将猎物捕获到手。猎豹跑到一定距离就必须要停下来,因为在奔跑过程中,过高的心肺负担、和高速奔驰剧烈的使体温上升,如果不停下来,就会因为体温过高而死。所以它无法持续更长的距离。即便顺利捕获,它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恢复体力。在这段时间里,它极为脆弱,无力与其它大型猎食动物竞争、甚至是保护辛苦得来的猎物。这是货真价实的为生存拼命。
毫无疑问,猎豹的生活异常艰苦,它必须将自己的一切潜能,用最短的时间发挥到极限,只为了50%的机会,生存下去。这是值得尊敬的。
做为人,我们努力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我们或许对得起这样和我们共同享有这个地球的美丽生物。
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与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体型纤瘦,腿细而长,被称为猫科中的灰狗。它的侵略性不强,生存依赖速度,而非打劫。它的爪较小、牙齿短,付出代价是为了速度,它无法为保护自己猎得的食物,或小猎豹,而与体型较大的猎食动物争 。
猎豹常被误认为花豹,最明显的区别是猎豹从眼角开始,长长泪滴型的线条通过鼻子两侧直到嘴部。猎豹皮毛的颜色是浅褐色与约为0.78到1.85英寸的黑斑所构成,腹部是白色的,没有斑点。它尾部末端有斑点彼此连接,形成4-6个暗色的环,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颜色较白。雄猎豹的体型比雌豹略大,头部也稍大,但仅从外观,很难分辨其性别。
刚出生的猎豹宝宝皮毛颜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杂在其中的斑点。几周后,沿背上开始长出灰黄色的厚毛,称为 Mantle。深色的毛,有助于猎豹宝宝隐藏在阴影里。一般动物学家认为Mantle 有几个目的,除了抵挡太阳和大雨外,也是保护色,让它们看来像是干枯的野草。此外,也是种防御性的伪装,幼豹看来像是蜜獾,是种凶悍的小型猎食动物,大多数猎食者不愿意招惹。约从第3个月开始,Mantle会逐渐消退,但消退时间可能持续很长,有些猎豹在两岁后仍有带有Mantle。
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猎豹是名副其实的速度机器,它可以在 3步之内,从静止加速到时速65公里,几秒钟就会达到全速110公里。猎豹奔跑时每次只有一个脚掌着地,由于它的身体能高度地伸展和收缩,所以在20到25英尺的步幅距离中,仅有两个着地点。接近全速时,猎豹每秒钟大约跑3步,这时它的呼吸频率从平时约每分钟65次窜升到150次。在它精疲力竭前,猎豹奔跑的距离大约仅为400到600码,这是它最容易遭受其它猎食动物袭击的时刻,有时这种袭击不仅是为了抢夺食物,也攻击猎豹本身。
猎豹的种种生理特征使它能适应高速,强有力的心脏、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动脉。它有小尺寸的头,面部平坦、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双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视力,较大的鼻孔和鼻腔。它的身体瘦长、有着轻而细长的脚掌和腿、高度进化的肌肉能为了加速,彼此同时运作,让四肢有较大的伸展幅度。奔跑时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开,它的臀和肩部环绕着高低起伏,很有伸缩性的脊椎旋转。猎豹长而充满肌肉的尾部是身体的稳定器或是舵,可以平衡体重,防止翻滚,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转弯。猫科动物中,猎豹的爪短而钝,而且唯一不太能收缩的,这帮助它在奔跑时扣住地面。它的脚掌没有其它猫科动物的圆,较硬的肉掌如同胎纹,帮助它们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转弯。
分布
-4猎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约4,000,000年前,它是现存大型猫科动物家族中历史最久远的成员。已发现最古老的化石在现今美国德州、内华达、和怀俄明州境内。它曾经遍布亚洲、非洲、北美洲、和欧洲,直到约10,000年前的上个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导致大量的哺乳动物灭绝,北美、欧洲以及大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猎豹就此消失。
虽然公元1900年时有过统计,从非洲到亚洲,至少在44个国家发现超过100,000头猎豹。但如今数量锐减,仅约20多个国家,总数剩下约9,000到12,000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的24-26个国家,数量稀少。在伊朗大约200多头。猎豹已经被CITES列在濒临绝种的动物附录1,是受最大威胁的物种之ㄧ。
20世纪前,猎豹从非洲到亚洲分布广泛。在所有适合的栖息地都可以看到,从好望角到地中海,从以色列经过前苏联南方的省份直到印度。今天由于栖息地丧失和滥捕,亚洲猎豹几乎绝种,1952年在印度宣布绝种、最后的报导是1956年在以色列。如今亚洲唯一证实的猎豹仅存于伊朗,大约200多头,不仅稀少而且是孤立的族群。
能自由迁徙的猎豹仍栖息在非洲广大土地上,包括北非、撒哈拉、东非和南非。如今在仍有猎豹生存的国家中,找到能适合繁衍的族群已经不到一半。数量的衰退显示这些还存活的猎豹,来自范围小而变化有限的基因库。由于栖息地仍不断丧失、猎物种类的衰减、以及与人类畜牧利益的冲突,猎豹数量仍在不断减少。在整个非洲,由于来自其它大型猎食动物如狮子、鬣狗的竞争日趋严厉,猎豹无法保卫自己赖以维生的保护区,而大部分的保护区不足以供给猎豹生存所需。因此现存猎豹仍有很大比例生活在保护区之外,面对来自人类残酷的巨大冲突。现今只有两个比较好的保护区,在南非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东非的肯亚/坦桑尼亚。猎豹最大的希望来自相对自然的纳米比亚,但即使在此,在过去十年中,猎豹的数量仍锐减一半,估计残存数量不到2500头。
栖息地
猎豹常被认为是生活在开阔环境和草地的动物,这种印象可能来自在草短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现猎豹。然而猎豹的栖息地差异很大,特别是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甚至崎岖的山地。
由于猎豹依赖视力和捕猎维生,它们是昼行性的动物,也就是说,它们在白天的活动多于夜晚。在温暖的地区,它们大多在气温比较凉爽的清晨和黄昏活动。
猎豹猎取的食物种类繁多,从兔子,小型羚羊和体型较大的年幼羚羊,猎捕技巧是利用潜行尽可能接近猎物,然后突然跃出全速追逐、用前爪扑倒猎物、当猎物跌倒时,用力咬住猎物喉咙使猎物窒息。
我们过去低估了猎豹的社会行为,它们会独居、也可能以小量的族群一起生活。雌猎豹在20到24个月时发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从一天长达一周。雌猎豹的怀孕期是90到95天,之后可以生下最多6只猎豹宝宝。它会找一处僻静、隐秘的地点、多在草长的矮树下或岩石堆间。幼豹出生时体重从9盎司到15盎司不等。
虽然幼豹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看不见的,但它们发育得很快、4-10天时、就可以睁开眼睛、开始在窝附近爬行,三周时开始长牙,由于多种猎食动物的威胁、母豹每隔几天就会带着幼豹更换地点。出生后前六周的大多数时间里,母豹必须离开幼豹独自猎食,因为寻找食物,它可能必须离开很远。在这段时间,野生幼豹遭受猎食动物袭击的夭折率高达90%。幼豹约在六周时开始跟随妈妈,从母豹的捕猎中获得肉类,从此开始,母亲与幼豹不会分开,直到离巢期。
幼豹生长得很快,六个月时就长到成年体型的一半,八个月时换牙完毕。大约此时,它们开始学习潜行和捕猎技巧,大部分学习过程是以玩乐的形式进行。幼豹们会潜伏、彼此追逐、扑击,甚至追逐它们知道无法捕获的猎物,或是猎物体型太大。幼豹学习捕捉不同种类的猎物,珠鸡、鹧鸪、野兔、小羚羊。它们在与母亲分开时仍不很擅长捕猎。
母猎豹约在16-18个月时离开子女,另外繁殖,重新开始整个过程。幼豹会彼此一起生活几个月,通常等到雌豹长到性成熟。此时,年轻雄豹会被所在地最有势力的雄豹驱离,年轻雄豹会从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群,雄豹族群的彼此协助,对于争取和保护地盘不受其它雄豹侵夺很有帮助。雄猎豹约在2-3岁间,发展到性成熟。
猎豹与人类
猎豹与人类悠久的互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苏玛利亚人(Sumerians)时代。官方的封印上,有牵着系项圈猎豹的图案。在早期的埃及,猎豹是著名的MAFDET,也就是猫女神,是皇权的象征,而且驯养的猎豹与法老接近,象征对王座的保护。在皇室陵墓中,发现很多猎豹雕像及绘画,古埃及人相信猎豹可以很快地将法老的灵魂带到来生。在18、19皇朝之前的绘画说明猎豹胜过了狗,是当时最常见的狩猎伙伴。
关于猎豹最好的纪录,从欧洲到亚洲,来自14、15、16世纪皇室的保存资料。与猎豹狩猎并非为了食物,皇室无须如此,而是为了运动竞赛。这个运动是有名的Coursing,捕捉成年野生猎豹,因为它们的捕猎技巧比较成熟。驯养训练几周后,猎豹戴上眼罩,让它们看不见要进行的捕猎游戏,然后牵着,或用小车、或系在马后,带到猎物旁边坐在骑士身后的枕头上。然后拿掉眼罩,猎豹会冲出去抓住猎物,之后,训练师会奖赏它一块肉,然后把它带回到养它的地方。
许多皇帝都养过数以百计的猎豹,但即使数量如此庞大的猎豹曾被捕捉,却仅有一个豢养猎豹的繁殖记录,Jahanger皇帝,Akabar大帝的儿子,在16世纪蒙古人统治印度时,有一窝幼豹诞生。在Akabar 49年的统治期中,他曾拥有超过9000头猎豹,称作Khasa,意思是皇帝的猎豹。他保存有这些猎豹的详细记录。
所有以“狩猎的花豹”被豢养的猎豹,都捕获自野外。由于自然界如此不断地流失,猎豹在整个亚洲数目不断减少。在1900年初期,为了打猎,印度和伊朗已经开始从非洲进口猎豹。
对能自由迁徙、和豢养的猎豹进行的分子基因研究显示,其品种基因库缺乏变化。可能是现有的族群衍生自经历冰河期残存极少量猎豹的后代,也可能是过去历时数千年不良的繁殖所造成的,这种基因变化贫乏的后果已经导致繁殖失常、幼豹夭折率过高、对疾病过于敏感。导致品种缺乏适应力,更容易受到自然界和环境变动的伤害。
很不幸,捕捉繁殖的种种努力还无法证明对猎豹的生存希望有帮助。全球各地动物园类似的经验一再证实了传统养育猎豹繁殖的困难。即便捕捉、培养、展示猎豹的历史已经几千年,在Akabar大帝的儿子于16世纪有过一次饲养猎豹的繁殖记录后,只有在1956年在费城动物园发生过一次。
不像其它大型猫科动物在饲养后容易繁殖,捕获的猎豹无法自我持续,因此维持数量的方法是不断捕捉野生的猎豹。这种做法违反现今动物园的基本原则。虽然全球很多机构都有猎豹交配记录,但仅有很小比例的幼豹能繁殖成功,而且夭折率很高。在无法进一步捕捉野生猎豹的情况下,现有的豢养数量可以预见必然会递减。伴随着野外族群的不断衰退,使猎豹的绝种问题极度严重。
保护的努力
猎豹保护基金会在1990年发起,目标是直接面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解决, 且在猎豹的自然栖息地,实现保护猎豹的技术。猎豹保护基金会是唯一建立在栖息地、对野生猎豹进行完整保护的国际性努力。
这个长期努力的永久基地1991年在非洲纳米比亚建立,这是猎豹残存族群数量最大、最可能长期存活的地点。基金会最主要的任务是专注于保留园区之外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及执行保留。它进行研究、发布信息、 且实践保留管理技术,由此发展自由迁徙猎豹的长期存活,这个计划目前是由Lauri Marker博士所主持。
猎豹保护基金会的终极目标是,确保野生猎豹能在适合的非洲栖息地存活。基金会的长期目标专注于
1)猎豹研究、品种保存教育,以及
2)畜牧与野生动物管理、教育、训练。
在纳米比亚正在发展能适用于其它非洲国家的计划,目标是发展促使猎豹能持续存活的可行策略。这个目标最终,很大程度关系到猎豹存活地的个人以及群体的意愿及容量。
作为长期计划的一部分,得力于下列收集的基础知识,保护的努力正在发展,包括:
a) 猎豹在纳米比亚农地上的分布与移动;
b)导致猎豹数目不断衰退的原因;
c)评估能自由迁徙猎豹的整体健康情形;
d)发展农场牲畜管理的实务,减少与猎豹的冲突;
e)发展畜牧/野生动物管理及教育,以促进平衡的生态,能支持野生动物和猎豹需要;
f)在猎豹所需的其它国家实施成功的计划。
从这个计划所获得的知识,将提供实施猎豹在纳米比亚能持续存活策略的必要讯息。而且对于野生猎豹在其原始范围的保护、以及对维持豢养的猎豹来说,意义重大。其中99%保留在纳米比亚。
绝种将是永远的,而生存有赖于您和我,猎豹保护基金会正是这个管道,每个人都能藉此参与其中。
但这50%不是凭空得来的,它必须在平均400米左右的距离内,将猎物捕获到手。猎豹跑到一定距离就必须要停下来,因为在奔跑过程中,过高的心肺负担、和高速奔驰剧烈的使体温上升,如果不停下来,就会因为体温过高而死。所以它无法持续更长的距离。即便顺利捕获,它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恢复体力。在这段时间里,它极为脆弱,无力与其它大型猎食动物竞争、甚至是保护辛苦得来的猎物。这是货真价实的为生存拼命。
毫无疑问,猎豹的生活异常艰苦,它必须将自己的一切潜能,用最短的时间发挥到极限,只为了50%的机会,生存下去。这是值得尊敬的。
做为人,我们努力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我们或许对得起这样和我们共同享有这个地球的美丽生物。
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与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体型纤瘦,腿细而长,被称为猫科中的灰狗。它的侵略性不强,生存依赖速度,而非打劫。它的爪较小、牙齿短,付出代价是为了速度,它无法为保护自己猎得的食物,或小猎豹,而与体型较大的猎食动物争 。
猎豹常被误认为花豹,最明显的区别是猎豹从眼角开始,长长泪滴型的线条通过鼻子两侧直到嘴部。猎豹皮毛的颜色是浅褐色与约为0.78到1.85英寸的黑斑所构成,腹部是白色的,没有斑点。它尾部末端有斑点彼此连接,形成4-6个暗色的环,尾部的末端的毛通常颜色较白。雄猎豹的体型比雌豹略大,头部也稍大,但仅从外观,很难分辨其性别。
刚出生的猎豹宝宝皮毛颜色很深,因此很不容易分辨混杂在其中的斑点。几周后,沿背上开始长出灰黄色的厚毛,称为 Mantle。深色的毛,有助于猎豹宝宝隐藏在阴影里。一般动物学家认为Mantle 有几个目的,除了抵挡太阳和大雨外,也是保护色,让它们看来像是干枯的野草。此外,也是种防御性的伪装,幼豹看来像是蜜獾,是种凶悍的小型猎食动物,大多数猎食者不愿意招惹。约从第3个月开始,Mantle会逐渐消退,但消退时间可能持续很长,有些猎豹在两岁后仍有带有Mantle。
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猎豹是名副其实的速度机器,它可以在 3步之内,从静止加速到时速65公里,几秒钟就会达到全速110公里。猎豹奔跑时每次只有一个脚掌着地,由于它的身体能高度地伸展和收缩,所以在20到25英尺的步幅距离中,仅有两个着地点。接近全速时,猎豹每秒钟大约跑3步,这时它的呼吸频率从平时约每分钟65次窜升到150次。在它精疲力竭前,猎豹奔跑的距离大约仅为400到600码,这是它最容易遭受其它猎食动物袭击的时刻,有时这种袭击不仅是为了抢夺食物,也攻击猎豹本身。
猎豹的种种生理特征使它能适应高速,强有力的心脏、超大的肝、大而有力的动脉。它有小尺寸的头,面部平坦、较短的面部肌肉,使一双大眼睛的位置能提供最好的视力,较大的鼻孔和鼻腔。它的身体瘦长、有着轻而细长的脚掌和腿、高度进化的肌肉能为了加速,彼此同时运作,让四肢有较大的伸展幅度。奔跑时四肢交替地集中和展开,它的臀和肩部环绕着高低起伏,很有伸缩性的脊椎旋转。猎豹长而充满肌肉的尾部是身体的稳定器或是舵,可以平衡体重,防止翻滚,使它在快速追逐中能迅速转弯。猫科动物中,猎豹的爪短而钝,而且唯一不太能收缩的,这帮助它在奔跑时扣住地面。它的脚掌没有其它猫科动物的圆,较硬的肉掌如同胎纹,帮助它们在高速中能快速地急转弯。
分布
-4猎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约4,000,000年前,它是现存大型猫科动物家族中历史最久远的成员。已发现最古老的化石在现今美国德州、内华达、和怀俄明州境内。它曾经遍布亚洲、非洲、北美洲、和欧洲,直到约10,000年前的上个冰河期。剧烈的气候变化导致大量的哺乳动物灭绝,北美、欧洲以及大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猎豹就此消失。
虽然公元1900年时有过统计,从非洲到亚洲,至少在44个国家发现超过100,000头猎豹。但如今数量锐减,仅约20多个国家,总数剩下约9,000到12,000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的24-26个国家,数量稀少。在伊朗大约200多头。猎豹已经被CITES列在濒临绝种的动物附录1,是受最大威胁的物种之ㄧ。
20世纪前,猎豹从非洲到亚洲分布广泛。在所有适合的栖息地都可以看到,从好望角到地中海,从以色列经过前苏联南方的省份直到印度。今天由于栖息地丧失和滥捕,亚洲猎豹几乎绝种,1952年在印度宣布绝种、最后的报导是1956年在以色列。如今亚洲唯一证实的猎豹仅存于伊朗,大约200多头,不仅稀少而且是孤立的族群。
能自由迁徙的猎豹仍栖息在非洲广大土地上,包括北非、撒哈拉、东非和南非。如今在仍有猎豹生存的国家中,找到能适合繁衍的族群已经不到一半。数量的衰退显示这些还存活的猎豹,来自范围小而变化有限的基因库。由于栖息地仍不断丧失、猎物种类的衰减、以及与人类畜牧利益的冲突,猎豹数量仍在不断减少。在整个非洲,由于来自其它大型猎食动物如狮子、鬣狗的竞争日趋严厉,猎豹无法保卫自己赖以维生的保护区,而大部分的保护区不足以供给猎豹生存所需。因此现存猎豹仍有很大比例生活在保护区之外,面对来自人类残酷的巨大冲突。现今只有两个比较好的保护区,在南非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东非的肯亚/坦桑尼亚。猎豹最大的希望来自相对自然的纳米比亚,但即使在此,在过去十年中,猎豹的数量仍锐减一半,估计残存数量不到2500头。
栖息地
猎豹常被认为是生活在开阔环境和草地的动物,这种印象可能来自在草短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现猎豹。然而猎豹的栖息地差异很大,特别是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甚至崎岖的山地。
由于猎豹依赖视力和捕猎维生,它们是昼行性的动物,也就是说,它们在白天的活动多于夜晚。在温暖的地区,它们大多在气温比较凉爽的清晨和黄昏活动。
猎豹猎取的食物种类繁多,从兔子,小型羚羊和体型较大的年幼羚羊,猎捕技巧是利用潜行尽可能接近猎物,然后突然跃出全速追逐、用前爪扑倒猎物、当猎物跌倒时,用力咬住猎物喉咙使猎物窒息。
我们过去低估了猎豹的社会行为,它们会独居、也可能以小量的族群一起生活。雌猎豹在20到24个月时发育到性成熟,交配期可能从一天长达一周。雌猎豹的怀孕期是90到95天,之后可以生下最多6只猎豹宝宝。它会找一处僻静、隐秘的地点、多在草长的矮树下或岩石堆间。幼豹出生时体重从9盎司到15盎司不等。
虽然幼豹出生时是完全无助,看不见的,但它们发育得很快、4-10天时、就可以睁开眼睛、开始在窝附近爬行,三周时开始长牙,由于多种猎食动物的威胁、母豹每隔几天就会带着幼豹更换地点。出生后前六周的大多数时间里,母豹必须离开幼豹独自猎食,因为寻找食物,它可能必须离开很远。在这段时间,野生幼豹遭受猎食动物袭击的夭折率高达90%。幼豹约在六周时开始跟随妈妈,从母豹的捕猎中获得肉类,从此开始,母亲与幼豹不会分开,直到离巢期。
幼豹生长得很快,六个月时就长到成年体型的一半,八个月时换牙完毕。大约此时,它们开始学习潜行和捕猎技巧,大部分学习过程是以玩乐的形式进行。幼豹们会潜伏、彼此追逐、扑击,甚至追逐它们知道无法捕获的猎物,或是猎物体型太大。幼豹学习捕捉不同种类的猎物,珠鸡、鹧鸪、野兔、小羚羊。它们在与母亲分开时仍不很擅长捕猎。
母猎豹约在16-18个月时离开子女,另外繁殖,重新开始整个过程。幼豹会彼此一起生活几个月,通常等到雌豹长到性成熟。此时,年轻雄豹会被所在地最有势力的雄豹驱离,年轻雄豹会从此一同生活,形成小族群,雄豹族群的彼此协助,对于争取和保护地盘不受其它雄豹侵夺很有帮助。雄猎豹约在2-3岁间,发展到性成熟。
猎豹与人类
猎豹与人类悠久的互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苏玛利亚人(Sumerians)时代。官方的封印上,有牵着系项圈猎豹的图案。在早期的埃及,猎豹是著名的MAFDET,也就是猫女神,是皇权的象征,而且驯养的猎豹与法老接近,象征对王座的保护。在皇室陵墓中,发现很多猎豹雕像及绘画,古埃及人相信猎豹可以很快地将法老的灵魂带到来生。在18、19皇朝之前的绘画说明猎豹胜过了狗,是当时最常见的狩猎伙伴。
关于猎豹最好的纪录,从欧洲到亚洲,来自14、15、16世纪皇室的保存资料。与猎豹狩猎并非为了食物,皇室无须如此,而是为了运动竞赛。这个运动是有名的Coursing,捕捉成年野生猎豹,因为它们的捕猎技巧比较成熟。驯养训练几周后,猎豹戴上眼罩,让它们看不见要进行的捕猎游戏,然后牵着,或用小车、或系在马后,带到猎物旁边坐在骑士身后的枕头上。然后拿掉眼罩,猎豹会冲出去抓住猎物,之后,训练师会奖赏它一块肉,然后把它带回到养它的地方。
许多皇帝都养过数以百计的猎豹,但即使数量如此庞大的猎豹曾被捕捉,却仅有一个豢养猎豹的繁殖记录,Jahanger皇帝,Akabar大帝的儿子,在16世纪蒙古人统治印度时,有一窝幼豹诞生。在Akabar 49年的统治期中,他曾拥有超过9000头猎豹,称作Khasa,意思是皇帝的猎豹。他保存有这些猎豹的详细记录。
所有以“狩猎的花豹”被豢养的猎豹,都捕获自野外。由于自然界如此不断地流失,猎豹在整个亚洲数目不断减少。在1900年初期,为了打猎,印度和伊朗已经开始从非洲进口猎豹。
对能自由迁徙、和豢养的猎豹进行的分子基因研究显示,其品种基因库缺乏变化。可能是现有的族群衍生自经历冰河期残存极少量猎豹的后代,也可能是过去历时数千年不良的繁殖所造成的,这种基因变化贫乏的后果已经导致繁殖失常、幼豹夭折率过高、对疾病过于敏感。导致品种缺乏适应力,更容易受到自然界和环境变动的伤害。
很不幸,捕捉繁殖的种种努力还无法证明对猎豹的生存希望有帮助。全球各地动物园类似的经验一再证实了传统养育猎豹繁殖的困难。即便捕捉、培养、展示猎豹的历史已经几千年,在Akabar大帝的儿子于16世纪有过一次饲养猎豹的繁殖记录后,只有在1956年在费城动物园发生过一次。
不像其它大型猫科动物在饲养后容易繁殖,捕获的猎豹无法自我持续,因此维持数量的方法是不断捕捉野生的猎豹。这种做法违反现今动物园的基本原则。虽然全球很多机构都有猎豹交配记录,但仅有很小比例的幼豹能繁殖成功,而且夭折率很高。在无法进一步捕捉野生猎豹的情况下,现有的豢养数量可以预见必然会递减。伴随着野外族群的不断衰退,使猎豹的绝种问题极度严重。
保护的努力
猎豹保护基金会在1990年发起,目标是直接面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解决, 且在猎豹的自然栖息地,实现保护猎豹的技术。猎豹保护基金会是唯一建立在栖息地、对野生猎豹进行完整保护的国际性努力。
这个长期努力的永久基地1991年在非洲纳米比亚建立,这是猎豹残存族群数量最大、最可能长期存活的地点。基金会最主要的任务是专注于保留园区之外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及执行保留。它进行研究、发布信息、 且实践保留管理技术,由此发展自由迁徙猎豹的长期存活,这个计划目前是由Lauri Marker博士所主持。
猎豹保护基金会的终极目标是,确保野生猎豹能在适合的非洲栖息地存活。基金会的长期目标专注于
1)猎豹研究、品种保存教育,以及
2)畜牧与野生动物管理、教育、训练。
在纳米比亚正在发展能适用于其它非洲国家的计划,目标是发展促使猎豹能持续存活的可行策略。这个目标最终,很大程度关系到猎豹存活地的个人以及群体的意愿及容量。
作为长期计划的一部分,得力于下列收集的基础知识,保护的努力正在发展,包括:
a) 猎豹在纳米比亚农地上的分布与移动;
b)导致猎豹数目不断衰退的原因;
c)评估能自由迁徙猎豹的整体健康情形;
d)发展农场牲畜管理的实务,减少与猎豹的冲突;
e)发展畜牧/野生动物管理及教育,以促进平衡的生态,能支持野生动物和猎豹需要;
f)在猎豹所需的其它国家实施成功的计划。
从这个计划所获得的知识,将提供实施猎豹在纳米比亚能持续存活策略的必要讯息。而且对于野生猎豹在其原始范围的保护、以及对维持豢养的猎豹来说,意义重大。其中99%保留在纳米比亚。
绝种将是永远的,而生存有赖于您和我,猎豹保护基金会正是这个管道,每个人都能藉此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