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对方是一位女子,说我应征投稿的一篇文章经过评选获得三等奖,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你是哪儿?她告知是《上海退休生活》杂志编辑部。我这才想起:几个月前,确曾给这份杂志投过一篇应征稿件。
因以前曾跟编辑部一位女编辑有过电话联系,我就问她名字,她说姓胡,正是以前和我联系过的那位女编辑。她说要给我寄获奖证书,并发给稿费,要我提供相关账号。
到电脑邮箱查询,知道那篇《难忘“两万户工房
”》是7月30日网上投给杂志编辑部的,参加由市退管会主办的“峥嵘忆往昔,辉煌共奋进”主题征文比赛(大多数应征投稿均是经各区局集团(公司)退管办集中组织参加的,我是看到征文启事后自行参加投稿的)。隔天,快递给我送来了大红的获奖证书。此次虽然获得的是三等奖,但作品能够获奖且还可以拿到二百元稿酬,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
附:《难忘“两万户工房 ”》
孙宏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和听说过“两万户”这个词语了,但相信像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多数人你一说就知道的。我家就曾在“两万户工房“居住过三十多年,虽然后来因为拆迁,搬离到别处新房也已近四十年,但对“两万户工房“那份情怀依然始终深深地植根在心中。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1952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今后数年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当年5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以后这第一批建造的工人新村住宅,就被人们简称为“两万户工房”。
“两万户”住房,最早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水、电俱全。“两万户”工房住宅区各项公共市政、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和完善、道路整洁、周围环境和植树绿化优美,有条件的还在住宅区附近开办幼儿园、学校、商店、菜场和粮店等。当年这种“两万户”的住房条件与相对狭小的里弄房屋以及简陋的棚户茅舍相比,真是有了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能住进“两万户”住宅,对一般普通工人家庭来说,那是一件十分令人自豪和值得骄傲的的事。
“两万户工房”大大改善了解放初期上海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有些住宅区还热情接待了许多友好国家外宾的来访和参观。难怪在当时上海工人心目中,“两万户工房”就成了“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1953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第一车场自筹资金,在四平路建“两万户工房”的新村。1954年春天的时候,在汽车上当售票员的父亲也荣幸地分到了新工房。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雇了一辆三轮车装载全部物品,全家便从闸北区的茅草房搬到紧靠汽车一场的公交新村。从此,父亲上早班非常方便了,不必象以前那样总是提心吊胆地在上班路上赶时间。
公交新村的“两万户工房“共有50个门牌号,我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足球场,靠场区门口那儿还有篮球场。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周周末都有足球和篮球比赛。受此影响,我从小也对足球兴趣浓厚,课余很喜爱踢足球。
那时周围邻居们都彼此友爱、相处和睦,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互相照顾帮助。我记得母亲因为有较好的缝纫手艺,她常帮助邻居裁剪、缝制衣裤,邻居们也投桃报李,常接济和馈送一些当时十分紧俏的粮票给我家。因为自来水只有公共表具计数,所以互相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大家就一起开会,协商解决措施和方法。那时出门是不用锁门的,因为治安良好,邻居们也会主动帮你照看家门。
在我的印象和记忆中,那时的“两万户工房“环境在小孩的心目中就是快乐的伊甸园。春秋天时,气候宜人,孩子们在做完作业后,会象脱缰野马似的,在门前的绿草地上尽情嬉戏玩耍。夏天傍晚时分,有人会用凉水在房前地上浇洒去暑,然后把凳子、桌子排到场地上吃饭。晚饭后,大家拿着小板凳到室外摇着蒲扇乘凉,也有拎张席子到足球场边的草地躺着看天消暑。冬天,小伙伴们也闲不住,在室外大呼小叫地互相追逐奔跑,玩着“躲迷藏”、“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常常是玩到天黑大人喊吃饭时才停歇。
“两万户工房“,当初规划时设计的居住时间是15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家庭人口增多,住房面积狭小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和突出。一些楼上的屋顶开始出现老虎天窗,搭出了阁楼夹层作为储物或睡觉的地方;后来,在房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在后面的天井扩建、加盖了两层“阳光房”,但即使这样,每家的居住面积也还是不到20平方米。我家八口人,长期挤在这样的空间,那逼仄、尴尬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
盼啊盼,盼了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终于迎来了即将拆迁这“两万户工房”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动迁工作进展很顺利,住户们喜气洋洋地很快就搬迁到中原小区的水电和煤卫独用的新工房,住房面积比以前大了许多。
听说2016年,杨浦区在完成最后成片的“两万户工房”居民搬迁后,仍令人欣慰地原样保留了12幢房屋,它们将被整体改建为特色历史建筑群,向公众开放。“两万户工房”作为集体记忆依附的场所,凝结了特定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如今,“两万户工房”已经成为历史,但在我的心中对它却始终留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夜晚,我曾特地到原来住过的老房子那儿去看看,但原先低矮的“两万户工房”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拔地高楼,旧貌换了新颜。夜幕笼罩下的城市十分安谧、静美,我情不自禁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这些年来我们这座城市发生了多么巨大的翻天覆地变化啊!
Al的评析:文章表达了对“两万户工房”时期生活的怀念和对那段时光的珍视。它不仅记录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居住历史,也寄托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此次获奖,无疑是对作者写作水平和作品价值的肯定。
《难忘“两万户工房”》获奖
11月5日上午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对方是一位女子,说我应征投稿的一篇文章经过评选获得三等奖,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你是哪儿?她告知是《上海退休生活》杂志编辑部。我这才想起:几个月前,确曾给这份杂志投过一篇应征稿件。
因以前曾跟编辑部一位女编辑有过电话联系,我就问她名字,她说姓胡,正是以前和我联系过的那位女编辑。她说要给我寄获奖证书,并发给稿费,要我提供相关账号。
到电脑邮箱查询,知道那篇《难忘“两万户工房 ”》是7月30日网上投给杂志编辑部的,参加由市退管会主办的“峥嵘忆往昔,辉煌共奋进”主题征文比赛(大多数应征投稿均是经各区局集团(公司)退管办集中组织参加的,我是看到征文启事后自行参加投稿的)。隔天,快递给我送来了大红的获奖证书。此次虽然获得的是三等奖,但作品能够获奖且还可以拿到二百元稿酬,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
附:《难忘“两万户工房 ”》 孙宏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和听说过“两万户”这个词语了,但相信像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多数人你一说就知道的。我家就曾在“两万户工房“居住过三十多年,虽然后来因为拆迁,搬离到别处新房也已近四十年,但对“两万户工房“那份情怀依然始终深深地植根在心中。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1952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今后数年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当年5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以后这第一批建造的工人新村住宅,就被人们简称为“两万户工房”。
“两万户”住房,最早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水、电俱全。“两万户”工房住宅区各项公共市政、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和完善、道路整洁、周围环境和植树绿化优美,有条件的还在住宅区附近开办幼儿园、学校、商店、菜场和粮店等。当年这种“两万户”的住房条件与相对狭小的里弄房屋以及简陋的棚户茅舍相比,真是有了非常大的区别。因此能住进“两万户”住宅,对一般普通工人家庭来说,那是一件十分令人自豪和值得骄傲的的事。
“两万户工房”大大改善了解放初期上海工人阶级的居住环境。有些住宅区还热情接待了许多友好国家外宾的来访和参观。难怪在当时上海工人心目中,“两万户工房”就成了“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1953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第一车场自筹资金,在四平路建“两万户工房”的新村。1954年春天的时候,在汽车上当售票员的父亲也荣幸地分到了新工房。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雇了一辆三轮车装载全部物品,全家便从闸北区的茅草房搬到紧靠汽车一场的公交新村。从此,父亲上早班非常方便了,不必象以前那样总是提心吊胆地在上班路上赶时间。
公交新村的“两万户工房“共有50个门牌号,我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足球场,靠场区门口那儿还有篮球场。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周周末都有足球和篮球比赛。受此影响,我从小也对足球兴趣浓厚,课余很喜爱踢足球。
那时周围邻居们都彼此友爱、相处和睦,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互相照顾帮助。我记得母亲因为有较好的缝纫手艺,她常帮助邻居裁剪、缝制衣裤,邻居们也投桃报李,常接济和馈送一些当时十分紧俏的粮票给我家。因为自来水只有公共表具计数,所以互相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大家就一起开会,协商解决措施和方法。那时出门是不用锁门的,因为治安良好,邻居们也会主动帮你照看家门。
在我的印象和记忆中,那时的“两万户工房“环境在小孩的心目中就是快乐的伊甸园。春秋天时,气候宜人,孩子们在做完作业后,会象脱缰野马似的,在门前的绿草地上尽情嬉戏玩耍。夏天傍晚时分,有人会用凉水在房前地上浇洒去暑,然后把凳子、桌子排到场地上吃饭。晚饭后,大家拿着小板凳到室外摇着蒲扇乘凉,也有拎张席子到足球场边的草地躺着看天消暑。冬天,小伙伴们也闲不住,在室外大呼小叫地互相追逐奔跑,玩着“躲迷藏”、“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常常是玩到天黑大人喊吃饭时才停歇。
“两万户工房“,当初规划时设计的居住时间是15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家庭人口增多,住房面积狭小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和突出。一些楼上的屋顶开始出现老虎天窗,搭出了阁楼夹层作为储物或睡觉的地方;后来,在房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在后面的天井扩建、加盖了两层“阳光房”,但即使这样,每家的居住面积也还是不到20平方米。我家八口人,长期挤在这样的空间,那逼仄、尴尬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
盼啊盼,盼了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终于迎来了即将拆迁这“两万户工房”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动迁工作进展很顺利,住户们喜气洋洋地很快就搬迁到中原小区的水电和煤卫独用的新工房,住房面积比以前大了许多。
听说2016年,杨浦区在完成最后成片的“两万户工房”居民搬迁后,仍令人欣慰地原样保留了12幢房屋,它们将被整体改建为特色历史建筑群,向公众开放。“两万户工房”作为集体记忆依附的场所,凝结了特定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如今,“两万户工房”已经成为历史,但在我的心中对它却始终留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夜晚,我曾特地到原来住过的老房子那儿去看看,但原先低矮的“两万户工房”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拔地高楼,旧貌换了新颜。夜幕笼罩下的城市十分安谧、静美,我情不自禁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这些年来我们这座城市发生了多么巨大的翻天覆地变化啊!
Al的评析:文章表达了对“两万户工房”时期生活的怀念和对那段时光的珍视。它不仅记录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居住历史,也寄托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此次获奖,无疑是对作者写作水平和作品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