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2023-09-12 08:27:10)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孙宏彝专栏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孙 宏 彝
            
       一代名师,黯然魂断,高中时的物理老师杨宗书在2009年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他主要是由于吸烟过多(一天要吸两包烟),由支气管炎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炎四期而去世的。
    1963年考进同济附中时,杨老师的名字我很快就在脑海里给记住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使人联想起杨家将中的杨宗保,仅一字之差嘛。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杨老师近影
               
       杨老师19301130日出生于浙江安吉,初中时,因带头闹学潮,被湖州中学开除,后转学到离家较远的杭州读初中和高中。1953年毕业于现为浙江大学的浙江师范高等院校。
   大学时代,他就性格活跃,很喜欢打篮球,在校篮球队中是绝对的主力球员,他们多次与职业劲旅八一队进行比赛。有一次在球场激烈拼抢中,右眼珠周围的上下眼白竟然不慎被对方球员的手指抠出,差点就把眼睛搞瞎。难怪我们看他右面眼睛,可以看到在眼白上还留有一块小黑斑,这大概就是那次打球留下的印痕纪念。但他以后与家人谈起此事时,却不以为然、甚至轻描淡写地笑说:“这正反过来说明我当时的球技高超,单打独斗突破上篮,迫使对方防守犯规”。
       大学毕业时,他曾被内定留校任教,但后因受物理系留校名额限制,被分配到南京大学速成中学;该校解散后,又在同济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同济预科和同济附中执教;七十年代初,同济附中解散,他被安排到离家不远的鞍山中学教书。他累计从教达37年之久,几十年兢兢业业,将一生奉献给物理教学事业,桃李满天下。
       1958年上面号召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劳动,杨老师主动承担了最累最脏的养猪工作,他饶有兴趣地在猪圈旁与猪同住,还发明了将木屑拌入饲料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喂养效率的科学养猪法,不仅增加了猪肉产量,也使肉质更健康鲜美,被作为知识分子下乡成果的典型材料广为报道宣传,并转载各大报刊。
       生性耿直,身为党外群众,但很早就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过抨击。三年困难时期,有干部为获得华东医院营养饭菜而弄虚作假、假装晕厥。杨老师多年后和人聊起此事,仍对此种卑略行径感到不耻并深恶痛绝
       杨老师身材高大魁梧,为人随和,平易近人。他多年从事物理教学,教材的所有内容无不烂熟于心,因此他上课我们从没看见拿过什么备课教案,一把粉笔、一杯浓茶就是他上课的全部道具。他讲课深入浅出,抓住重点和要害,且讲课风格活泼,还常有点幽默感,听他上课十分惬意、有趣。我记得一次公开教学课,许多外校的老师都来听课,同学们显得很紧张。课堂内寂静无声,窗外传来阵阵羊叫声。杨老师走到窗边,风趣而诙谐地说:“羊(杨)先生,不要叫了。”此语一出,引得大家忍俊不禁、哄堂大笑,教室里紧张的气氛,一下变得缓和、轻松了许多。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伉俪情深(杨老师妻子是当年附中数学老师)

       杨老师学识丰富,晚自修值班给同学答疑时,不是物理的课目(如数学、化学等),他也能顺便帮助学生解答。他兴趣爱好广泛,有一次无意中看见我在物理教科书上下空白处,抄录了许多摘自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诗句,他很惊讶和感兴趣,还和我讨论了好半天。
       杨老师是一个在生活上有点不拘小节的人,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修边幅。有几次我看见他站在教室讲台上讲课,里面卫生裤的系带还拖拉在上衣的下摆处,很有点不雅,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他平时总是笑嘻嘻、乐呵呵的,上下班一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还自我解嘲搞笑地说破车方便,不用锁,没人偷。他曾短暂做过一段时期我们班的副班主任,高二下乡劳动,挑担时不慎把腰扭伤了,在家歇了好一段时间。
       他这个人在教学上有个特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记得有次上课学习电学内容时,他带大家到物理实验室,让大家爬上实验桌,把墙顶吊着的八只日光灯一一拆开,当场进行线路讲解,然后再让大家动手重新装好。他指导的课外无线电兴趣小组,也是让学生自己实践,装一个5管的超外差式电子管收音机;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线路、元件和独立调试,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探索式的课外活动训练,同学们深感受益多多。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身传言教

    文革初期,一次我有事到他家去,看见桌子玻璃下压着一张他儿子骑在弯弯月亮上的照片,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拍成的,那时感到很惊奇。他们家在七十年代初就有了电视机,那是杨老师让儿子到虬江路旧货市场淘来的零件自己组装的。每晚电视节目播放时,里里外外挤满了人,丰富了周围许多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八十年代初,他就指导年轻同事将自行车改装使用电瓶,既省力又提高了骑行速度。  
       1975年时我曾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一天早上去上班,在外滩起点站乘20路电车,意外地看见杨老师也上来了。交谈中得知他在市里参加编教材,可惜同车时间太短了,我们未能尽兴交谈,就匆匆分手了。后来我知道他曾主编和参与过《少年电工》、《物理之谜》、《中学物理手册》及《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的编写,这些读物当时广为留传,对广大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增强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杨老师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尊心,时常感慨还没有一个中国藉的学者获得过代表世界学术巅峰水准的诺贝尔奖。文革中,他被关入牛棚与外界隔离,他不怒反喜,这样他正可摆脱所有事务,心无旁骛地专心在自己喜爱的物理领域钻研、思索。1984年9月14日那天,我在报纸上头版头条看到一条醒目的新闻:中学教师杨宗书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修正了物理学中的一个定律。我把全文来回反复看了几遍,一点不错,正是我们的杨老师。报道叙述了他孜孜孜不倦、刻苦攀登攻克难关的动人事迹,阅后使人十分感动和振奋。因为曾当过他的学生,所以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拿着报纸,兴奋地向办公室的同事谈起杨老师教书时的一些往事和轶事。从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1987年《大学物理》学术期刊上的论文《高压情况下气体分子运动论某些结论的修正和补充》,对大学教材中沿用了百余年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的气体平均自由程公式提出修正,以及发表在《物理通报》上的其他论文中,都可以找到他在被关牛棚时潜心思考的思想火化。其中“高压一文”后来还提交给世界物理学年会发表。
       随着岁月的推移,杨老师临近退休了。1988年的一天,他骑着那辆破车来单位找我,叫帮助解决焊接技术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上海卷烟厂从英国进口了一台卷烟设备,其中一个部件体积不大,但用三个月就要报废、重新换新的。而这个部件目前国内还造不出,必须从英国进口。杨老师从他的学生——上海卷烟厂厂长处得知这个情况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就主动揽下了试制的任务。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改进,最后他终于用简陋的设备试制出了这个部件,为国家节约了许多外汇。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斐然的教学成绩获得了大家广泛认同,1963年同济附中教师2%名额的工资晋升调级,杨老师也赫然在列。附中解散后他在杨浦区任教,每年都负责培训区里尖子学生参加全市、全国竞赛,战绩骄人。高考恢复不久,他连续几年在面向全区的考前培训中准备了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考题,对整个杨浦区的平均物理考分的提高起到了直接作用。他很早就被评为中学的特级教师。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单独精心辅导

       杨老师虽然从教多年,且教学成绩被大家公认,但毋庸讳言,他内心深处其实是并不认同当教师是他理想的职业。他虽然也很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并始终对工作认真负责,但他还是感到自己超常的钻研创新潜能在教师这一行业无法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他酷爱研究,常常为弄清一些深奥的基础理论问题而彻夜不眠,一直钻研到天亮。他希望的工作,就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花在他认为对自己更有价值、更具挑战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此他曾联系了比较中意的接受单位,但最后终因教学成绩优秀、原学校坚决不放而作罢。杨老师在学校当过的最大官职是教务处副主任,但对于一个喜欢搞学问的老师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应该说杨老师是一个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头资比较活络的人,他头脑灵活,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业余时间“下海”,赚了不少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次在校友会上,当我们羡慕地说起,班里一位在市郊农村当村长、管辖着近十个村办企业的同学,现在年收入起码有一万几千元时,杨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太少、太少”。

       九十年代初,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里程碑的证券交易所鸣锣开业,杨老师竟然对从未接触过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极大浓厚兴趣,立即向学校提交了提前退休申请,成为拥有A100账号的第一代专职股民。在近二十年的从股生涯中,从排队抢购延中股份、豫园商城等老八股,到冒着打水漂的风险购买开始无人肯要的连号认购证,他的交易账户上多次经历幅度巨大的盈亏起伏。作为大户室中年龄最大的交易者,他思路之清晰,见解之独到,常常令人交口称赞、刮目相看。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同事合影
  
    本世纪初,商业银行为盘活存量资金、刺激经济发展,鼓励抵押贷款,已经年过七旬的杨老师又赶了趟潮流。由于经常拿外币存单去工商银行办理短期贷款,工行北京总行工作人员将他作为宣传个人信贷的典型,上门进行追踪采访,并在最有影响的经济半小时节目首播。
       他很早就想实现家庭大户室,但他女儿为了让他身体尽量保持活动,迟迟未遂其愿,这也成了杨老师的一个终身遗憾。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参加退休聚会活动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杨老师虽然曾干过不少工作,但他一生从事的主要职业,还是在当教师。当他看到自己辛勤培育的学生茁壮成长、踏上社会,运用学到的知识作出成绩和贡献时,他精神上满满的是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杨老师后来在与他的得意学生交流时,眼中流露出来的常常就是这种神情。

       追悼会后,我和来宾中三位看上去比较年轻的青年交谈了一会,他们都是杨老师在鞍山中学教书时的1988届学生、物理高材生,他们向我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校求学时杨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他们的严格认真指导。谈起这些,他们在言谈中对杨老师充满着无限崇敬和感恩之情。

       说来也奇怪,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走出殡仪馆大厅,原先还是晴朗的天空,忽然不期而至地降下一场阵雨,时间不长就停了。也许苍天也在痛惜杨老师的离去,为他在悲哀哭泣吧!
  拒绝庸碌的杨老师
                                                          全家合影

       杨老师走了,他离开我们至今已有十四年,他的躯体早已火化成灰,生活中再也见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他了。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一切俱往矣!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谨以此文表达一个曾经的学生对教过自己学习的老师深切怀念!

      不知为何,我似乎总感到杨老师并没有真正远离我们这个世界,因为他的思维和知识至今仍泽被后人,相信杨老师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中!

     (谢谢杨老师女儿施晓丽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的资料和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严老师赠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