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父亲发挥“余热”

(2023-06-17 17:03:44)
标签:

教育

情感

收藏

分类: 孙宏彝专栏
              忆父亲发挥“余热”         孙宏彝

    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周年,虽说世上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不可能“长命万岁”,但后人的不忘,就是对逝者的最好怀念。父亲节来临之际,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脑海里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和在平时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情景。
    1946年5月,“上海公交筹备委员会第一汽车保养场”在公平路东大名路处成立,父亲第二年考进去了,工号是867。在几十年漫长岁月中,他曾在多条线路的公交车上当售票员,一九七九年从工作岗位提前退休。退休后,闲在家里没事,总想再到哪里去干点活,为家里挣些钱,以贴补家用。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活:替住处附近位于新村门口路旁的小商店值夜班。 
    忆父亲发挥“余热”
      1948年的“上海公交筹备委员会第一汽车保养场”位置图

    那是一个很小的杂货店,店里主要是卖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和小百货之类的物品,夜里打烊后,为防止一些小毛贼来撬窃,就雇一个人在小店里值班到天亮,每个月的工资有十几元。店里原来有一个人值班的,但后来嫌给的工资低,且这工作又有一定的危险性,干了一段时间就不愿继续干了。那人不干后,父亲就去干了。

    吃好晚饭后,父亲就上班了。他一个人躺在临时搭就的小床上,听听半导体收音机,到晚上十点多就睡觉了。他喜欢喝酒,有时一个人在店里自斟自饮,也颇自得其乐。守小店时,有时有一些小流氓从外经过,会怪声怪气地叫叫或唱唱,以试探里面是否有人。父亲就拿起放在身旁用于防身的木棍在门上“嘣,嘣”敲几下,以示壮胆和吓唬。还好,在父亲看店期间,没发生过什么遭窃事情。

    以后,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店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人家不要父亲守夜了。毕竟不在外面做事,家中经济收入要少些。一九八六年时,经复旦大学后勤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让父亲去管理研究生住宿楼。

    研究生住宿楼在国定路旁,住在楼里的学生不是很多。父亲一个人住在底楼一间房里,吃住都在那儿,我去看过他几次。平时我上班骑车到单位去,要经过父亲工作的地方,他有时会等候在路边,我看见后就会下车与他聊一会。父亲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盼望见到我,问问我的情况而已。

               忆父亲发挥“余热”                                                       研究生住宿楼---十号楼

    他在那里并没有多少事,就是看看门,平时没事就看看书,或是写写毛笔字。他跟我讲起,有一个从北京来的研究生叫谢百三,调侃谢百三的人有时故意把他的名字喊成谢瘪三呢!谢虽然年轻,但经常有轿车来接送到外单位去上课(父亲从未坐过轿车)。有一次他看见父亲写的毛笔字,连连誇道:“没想到,老师傅能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带着几分自得地告诉他,自己年轻时也曾在高中补习班读过呢。

                忆父亲发挥“余热”             
                                    谢百三教授                    

    谢百三的年纪和我差不多,以后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全国经济学界、特别是证券行业已经很有名气了。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曾打过一个电话到他在学校的办公室,想请他写篇纪念文章,但接通电话后,我又觉得有点冒昧,不知人家还记不记得作为看门人的父亲。电话那端传来谢教授“喂,喂”的招呼声,我最终还是一言不发地带着几分情歉,迟疑地默默挂断了电话。过了几天,我曾用电脑给谢教授博客发纸条,希望他能写点回忆我父亲的文字,遗憾的是他也许是由于忙,没有给我回复。2016年10月,谢教授因病去世了,我再也无法知道他对我父亲什么印象了。

    父亲在那儿干了大约有二、三年的时间,他因为性格憨直,不谙社会上虚伪的人情世故那一套,与后勤部门的一些干活的人有些矛盾,再加上他平时自视甚高,与大家相处不是很融洽,常有人到科里去告他的不是,所以后来把他辞退了(也许是科里后来摸清他与后勤处那位负责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一九八九年一月上旬,父亲就收拾东西回家了。

    但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家里没事,就经常拿着把大扫帚打扫周围环境,母亲常怪他家里的事倒反而不做。

    回家赋闲一段时间后,退管会介绍他去晚上看守停在马路上的公交车。汽车一场的公交车在场内停放不下,部分车辆就停放在我家附近的赤峰路上,几个退休工人就负责一整夜看守这些车子。

                       忆父亲发挥“余热”                           

    在家吃过晚饭后,父亲就去上班了。事情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就是车子来停放时帮助指挥指挥,夜里在路上巡查巡查,看看有什么情况。虽说活不是很多,但毕竟也蛮辛苦的。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结冰下雪,父亲每天都得准时上班。夏天时还好,天黑得晚,早上天也亮得早;冬天时就比较难熬了,夜里寒风刺骨,只能在车上裹着棉衣胡乱躺躺。没有事情做,他就听听随身带去的半导体收音机,以消磨漫漫长夜。父亲喜欢喝酒,由于那时家中的经济条件比之过去已经略好,所以他喝酒虽然不多,但一天要喝三、四次。

    那时,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陆续回沪,许多人都没有工作,父亲讲起这事,就很矛盾地说:“一方面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还在做,而另一方面小的又找不到工作,这怎么解决呢?”

    干了几年看车子的活后,一则与另几个有点偷懒的人有些不愉快,再则上面也要再精简些人,父亲就停下来不做了。

    父亲的发挥余热的生涯到此基本结束,此后他再也没到外面去上过班。

忆父亲发挥“余热”                              作者与父亲
    在当今熙熙攘攘的纷繁大千世界中,我父亲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小人物,但在我的眼里,父亲的平凡中也孕育着伟大,他为了家庭生活,含辛茹苦地到外面去发挥余热,而自己却克勤克俭,从不舍得乱花一分钱。每想到此,我总感到父亲是一个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生命不息,责任不止。

    谨以此文表达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恩和深切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