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两万户工房”》文章和广播音频发布

(2022-08-09 13:32:02)
标签:

历史

情感

分类: 孙宏彝专栏

  《难忘“两万户工房”》文章和音频发布

       三十多年前,我的一组散文曾在上海电台作为专辑播出过,由国家一级播音员白宾朗读,整整半个小时,单位广播台录音后还曾在喇叭里播放过好几遍呢。

       今年三月上旬时,在电台播出的《谈天说地阿富根》节目中,听到沪语诵读大学同学陈永生写的一篇文章,也勾起了我投稿的兴趣。于是我就找出以前写的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润色加工、修改扩展成一篇两千五六百字的《难忘“两万户工房 ”》文章,随后就通过网上邮箱投寄给《谈天说地阿富根》节目。几个月过去了,未见录用通知,我也把此事渐渐忘记了。

      七月六日,忽然收到电台发给我的《 <谈天说地阿富根>用稿通知 》邮件:文章将在7月24日周日下午5点播出。日后,上海戏曲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及阿基米德APP《谈天说地阿富根》社区将推送该文音频。

      那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早早把收音机预先调到上海戏曲广播972频道,时间一到,就急忙打开收音机静心竖耳倾听。主持人叶进用沪语播读,感觉好像就是生活中的一位朋友流畅、亲切地在讲述往事,全文总共花了约一刻钟时间。

       八月八日,在“上海戏曲广播微信公众号”上看到,《难忘“两万户工房 ”》文章和广播音频发布了,这也是对自己写作的一个纪念吧。八八,爸爸的谐音,爸爸节也。文中提到我的父母,可惜父母已经去世了,不然他们也会象上次那样很自豪、很骄傲地在收音机旁开大音量收听电台播放的儿子文章,并有意无意地向邻居们炫耀的。

       看到已经发布的《上海情怀》应征文章已有65篇。我估计,也许满百篇后,有可能会合起来出本书,书名不妨就叫《上海情怀故事》,此策划、创意倒是很不错的。

上海情怀·沪语故事|难忘“两万户工房”

原创 带您回忆从前的 上海戏曲广播

 2022-08-08 17:33 

发表于上海

收录于合集#上海情怀65个

难忘“两万户工房”

难忘“两万户工房”音频:00:0013:48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3PzEgPUPLIZPVjTTan4lPhxl87KBeeM7XbQnEWE6cSl3YiaTh8qKkE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朗读者/叶进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语播音员

                          文/孙宏彝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晓得“两万户”或者“工人新村”这些词了,但是我相信,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多数都是晓得的。我曾经就在“两万户”时期,住过“工人新村”,一住住了三十多年。虽然后来拆迁搬到其他地方住了将近四十年,但是对工人新村老公房的感情始终深深地扎在心里。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1952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今后几年之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就在这一年5月份,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按照“坚固、实用、经济、迅速”的建设原则,由“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统筹建造。之后,这第一批建造的工人新村就被大家称为“两万户”,这个名字一叫就叫了几十年,一直叫到今天。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UFz9NGxOIWqCULiaqQNzV1iaDeJU1A8JKZpia7rcXmv9RWLdmb3Us4hL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风貌

“两万户”的房子,最早是由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希马柯夫和其他几位专家的指导设计建设的。这些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水、电都有,煤气过了几年之后也有了。当时整栋房子一共住十户人家,上下各五家人家,底楼的左边和右边是给五家人家合用的灶披间和马桶间,就是我们说的厨房间和卫生间。根据当时的布局安排,有种是两栋房子连在一起的,有种是三栋房子连在一起的,听说这种式样是仿造老早苏联联排式的集体农庄的模式。一般来讲,“两万户”住宅区相对应的各项公共配套设施都是比较齐全和完善的,当时这里道路整洁,周围的环境和树木绿化都非常好,下水道设计的也合理,当时住宅区附近还开办了幼儿园、学堂、商店、菜场和粮店等等。这样看来,相比之前相对狭小的里弄房子或者是棚户区房子,当年的“两万户”住房条件那是真的有了非常大的区别了。所以,当年对普通工人家庭来讲,能住进“两万户”公房,那真的是一桩非常让人自豪骄傲的事情,周围的老邻居都会非常羡慕的。

因为“两万户”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解放初期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水平,所以这些住宅区在当时还变成了外事部门向国外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情况的一个窗口了。当时外事部门接待了不少国际友人到这里来参观、访问。于是,在当时上海工人的心目当中,“两万户”简直就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DXASnzLaicyIPlG3qCz068syDohOHsv5cicl5aIfzShPLHFPy8Wnh26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工人新村接待过不少外宾

也是在这个时候,上海在全市统建新工房政策的推动之下,一些比较大的、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就自己筹备资金,按照“两万户”的设计标准,分散建造了一批职工住宅。1953年,我阿爸所在的工作单位——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第一车场就在四平路建造了公交新村。

第二年的春天,在公交车上当售票员的阿爸也非常荣幸地分到了新工房。我至今还记得,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我们家雇了一辆三轮车,三轮车上装了我们家的全部家当,就这样,全家人从闸北区的茅草房搬到了靠近汽车一场的公交新村。从此以后,阿爸上早班方便了,不用再和从前那样,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地在上班路上赶时间。

当时,我们公交新村的公房,一共有50个门牌号:1号到10号是围在汽车一场场内的,作为职工的集体宿舍;11号到50号是职工家属住的地方。记得当时,我们家里门前头有一个面积老大的足球场,靠场区门口那边一块还有一个篮球场。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个礼拜的周末都有足球和篮球比赛。受此影响,我从小也对足球感兴趣,课余的时候特别欢喜踢足球。可惜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球场逐渐被改做堆放建筑材料和器材的仓库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nkRyk8lq9xQNsyqREyFBbeR0kEFoyzfeFpBbTuETicFFHZRv6xeQMl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工人新村风貌

算起来,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工人新村里过的。那个时候,周围邻舍相互之间都很友好、相处和睦,碰到困难大家都会相互照顾相互帮忙。我的妈妈因为缝纫的手艺非常好,她就经常会帮邻舍裁剪、缝制衣裳,邻舍们呢,也会投桃报李,经常会接济或者送一点当时非常紧俏的粮票给姆妈。因为当时自来水是只有公共表具计数,所以相互之间难免会产生点矛盾,要是矛盾发生了,大家都召集在一起开会,协商解决的办法。那个时候住工人新村,出门是不用锁门的,因为隔壁邻舍都会主动帮你看门。

在我印象当中,当时工人新村的住房环境在小囡心目当中就是“快乐伊甸园”。春秋天的时候,气候宜人,小朋友们在温课小组做完作业之后,会像脱缰野马一样,在门前的绿草地上尽情嬉戏玩耍。夏天傍晚的时候,有人会用凉水在房门前面的地上浇洒去暑,然后把凳子、桌子排到场地上吃晚饭。晚饭吃好之后,大家拿着小板凳到室外摇着蒲扇乘凉,也有拎张席子到足球场边的草地躺着看天消暑。我则最欢喜挤到围在一起的大人堆旁,饶有兴趣地听他们天南海北地讲各种社会新闻和趣闻轶事,在这当中,我学了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这种闲聊,常常到夜深人静、暑气消退的时候才会收场。冬天,小伙伴们也闲不住,在室外大呼小叫地互相追逐奔跑,玩“捉迷藏”、“官兵捉强盗”的游戏,经常是玩到天黑大人喊吃饭了才停下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Uc6Xqnje8WHZMCTtu2O1nfPHwUAaxbG5EkRPpF6z9pQqPj7iaFkFAfQ/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居民在工人新村外休闲

记得,我当时住的公交新村里有大小两种房子,面积相差不大的,当时设计的时候是计划住15年。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家庭人口的增多,再加上原来的小囡都慢慢长大成了大人了,三代同堂的现象屡见不鲜,住房面积狭小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了。于是,有的楼上的屋顶开始出现老虎窗,搭出了阁楼夹层,作为摆东西或者睡觉的地方。后来,在房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头,在后面的天井里,另外又造了两层“阳光房”。但是就算是这样,每家家人的居住面积还是不到廿平方米。我家八口人,长期挤在这样的空间里,那逼仄、尴尬的情景是可想而知啊。共用地方拥挤不堪,公用设施老化陈旧,“伊甸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魅力。  

盼啊盼,盼了多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终于盼来了即将拆迁的消息。当时大家是奔走相告,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动迁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住户们很快都喜气洋洋地搬到了中原小区,那个小区水电煤卫统统独用,住房面积也比以前大了许多,是个崭新的新工房。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2q3DSdEmSZuO7bxm5sm3b2KBOGF0zUItVB4DqUwZCsqzic1mDN4zSu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世纪九十年代曹杨新村风貌

2016年的时候,我听说杨浦区完成了最后一片“两万户”居民的搬迁工作,虽然人不住了,但是有12栋“两万户”房子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改建成特色历史建筑群,以后向公众开放,这真的令人欣慰啊。这些保留下来的“两万户”公房,让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有了依附的对象,在它们的身上凝结的是特定历史内容和时代精神,这在今天仍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现在,“两万户”“工人新村”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但在我心目当中,对它却始终留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晚上,我特地到原来自己住过的公交新村的老房子看看,想再一次寻觅以往岁月的踪迹,缅怀留存在脑海之中的美好的回忆。但遗憾的是,那里已经很难找到原先的影子了。地方还是这块地方,不过之前低矮的工人新村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高楼。夜幕笼罩下的城市十分安谧、静美,一阵清风拂面而来、沁人肺腑。我情不自禁地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这些年来我们这座城市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uffGCrthvLqhj3Ep4rt6g6brftqpgGRSzjugUqLt6Ult0iasUun8Hzpf0yd3eqEbKFjLUxdOoMAHAKp7POLQmA/64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