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文远楼设计者黄毓麟

(2014-02-02 06:14:47)
标签:

准则

平方米

夏坚白

生涯

建筑界

分类: 校友专栏
                    追忆文远楼设计者黄毓麟    王季卿
同济大学“文远楼”自1993年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优秀建筑创作奖”,又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后,该设计倍受我国建筑界的关注。大家又不免为该建筑设计者黄毓麟先生英年早逝而扼腕不已。就在该工程在1954年落成之前,黄毓麟不幸罹患脑瘤,不久逝世,时年28岁。
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是高我两级的师兄。他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因此又成为我三、四年级时的老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我们又会合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建筑系成为同事。该年冬,同济大学成立建筑设计处以承担华东文教委员会下达的大量工程设计任务,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在所属第一设计室工作。在室主任哈雄文教授领导下,就我们三位建筑教师带领着建筑系三年级毕业班学生,边设计边教学。当时,新升任讲师的黄毓麟负担着本室的主要工程设计。我时任助教,协助指导学生,也负责一些设计项目。我们一起工作直到他病逝,前后一年有余,完成大小工程10余项。他的诸多设计中不乏佳选之作,文远楼是其一。他是我早年学习和设计生涯的良师益友。
当年在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时代(1946至1949年),他是建筑设计课程唯一教授谭垣老师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期间,深受同学们的敬慕。1950年他和谭垣教授等人合作成立联营顾问建筑事务所,1951年3月,在参加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本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第二轮全国公开设计竞赛时,他们在参选的56份应征图样中,囊括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两项大奖,一时传为佳话。黄毓麟在建筑界遂初露头角(该两项设计合作者还有雕塑家张充仁和工程师张智)。
文远楼的设计过程,也充分反映了黄毓麟的设计才能。当初同济校园的总体规划根据校部向北发展扩建校区的设想,在哈雄文教授的主持下,将主轴线设在文远楼以北(包括如今留学生楼一带)的东西向教学中心广场,主轴两侧布置了四座教学大楼,在广场西尽端设有图书馆,东边面向四平路开设新校门。并决定首期先在广场东南角上建一座工程馆(即文远楼现址),要求该馆平屋顶上可设置天文测量仪器供教学和研究工作之用。当时分管学校基建工作的副校长夏坚白教授(我国天文测量先驱)建议,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数学家祖冲之,字文远(公元429-500年)命名,是为文远楼的缘由(字体摘自鲁迅手笔)。旋因测量系奉命前往武汉成立测绘学院,大楼落成后即归建筑系所用。文远楼屋顶平台上仍遗留下原预备放置测量仪器的许多小柱墩。
在当时经济条件下,一般校园建筑多为低层砖混结构,而文远楼由于使用功能要求特殊而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楼布局紧凑,全部教室和办公用房均南北朝向。大楼设有大、中型阶梯教室7间,以适应全国院系调整后班级人数大增的需要。它们分别设置出入口以利上下课时大量人流的散失,对大楼中部的小课室和教研室较少干扰,但仍便于联系。在西端阶梯教室群的东西向连接廊中设置男女厕所,使用方便。文远楼设计大小空间组合得体,起伏合适而又匀称。当时工程任务紧迫,黄毓麟能在很短时间里提出这样一个完整合理的方案,可见其设计功力。
文远楼原始设计是面北朝向中心广场已如上所述,所以主要立面和出入口均在北侧。开工后由于征地和其它原因,该规划一时不能实现。因此,考虑建成后,至少短期内实际上大量人流将来自校园南区,故而在施工过程中又对主门厅的南出入口作重点处理,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阳台作雨篷如现状。这项修改受制于当时既成条件,所以略显不够理想。
当时在同济校园内,我们还设计了理化馆和西南楼学生宿舍,后者建造略晚(约在1953年秋)。记得当时设计处领导自北京参观回来,要求我们应按当时盛行大屋顶潮流进行民族形式设计。于是黄毓麟在宿舍楼设计的檐口、屋脊、漏窗、花栅和入口等处,运用了删繁就简、带有地方传统处理手法的探索,而获得领导的认可。至于屋脊两端放置和平鸽一事当时颇有争议,但在行政干预下为止,文革中又在“扫四旧”声下被拆除。这些事情的发生前后,当然不是设计之初所能始料。这也许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同济大学校园内复古主义的一丝遗痕,但作为设计者当初之用心良苦,如今又有多少人能体味和理解呢!
1953年是黄毓麟的创作峰期,也是他短促建筑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他主创下规模较大,又受到高度评价的工程设计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漕河泾新址校舍和枫林桥的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上海音乐学院从总体规划到各项单体一气呵成,同期建造完毕,是那个时代较少见的完整。校门进口即见自由式园景的中心广场两侧,布置了遥遥相对的非对称式设计的主楼建筑(教学大楼和音乐厅兼礼堂,另一幢为行政楼和图书馆)。此外还有一层和二层琴房多幢,学生宿舍及教职工宿舍和其它生活设施,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这在当时算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了。主楼和琴房统一采用清水红砖,宿舍区均为二层建筑,下层仍用清水红砖与之呼应,上层则为较浅黄色水泥粉刷。每幢出入口则采用既有统一格调而又有变化的不同设计。整个校园呈现出自由灵活、富有朝气的设计风格。
儿科医院沿枫林路建造,整体按布局呈II字形的二、三层建筑,中间布置大片绿地造型及色调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不对称的沿街大门入口与一翼的门诊部联通,沿街则布置低层候诊区。一反当时“公共建筑”严谨对称的倾向。医院的另一翼为病房大楼,与门诊部连接部位因东西向而只设单面走廊,布置了一些医务工作用房,并有水平遮阳板以减少西晒之苦。廊的底层为开敞式的,可与后面的附属用房相通,并提供了通透的建筑效果。这个设计受到当时上海卫生系统的好评和表彰。
从黄毓麟的一些设计作品来看,他的建筑造诣、设计能力、艺术修养、构图比例、审美底蕴、表现手法、渲染技巧、一气处理细部等许多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他敏捷的思路和务实的学风使他的建筑设计思想摆脱了一味追求形式的漩涡,远离纷争的口号和主义,沿着认真探索设计规律的路线而努力创作。他能适应时代需要,从功能出发,配合环境,因地制宜,处理手法可以多变,而设计原则始终如一。这也许就是他取得成功之道和守奉的准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