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在变与不变中前进
(2023-07-06 10:42:22)分类: 旅游 |
世上之事,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
任何行业均应因时、因势、因地,因事、因道、因人、因变而变。旅游业在这变与不变之中把握了发展趋势、夯实了发展基础、走出了发展之路、赢得了发展地位、赢得了发展空间,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且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为什么要说变与不变,在于以不变应万变,在变中与其等客来还不如引客来,以求得在在变中生存、提升与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之不变
1、旅游业的本质不变。
尽管现今人们很少说旅游是因人之求新求异求不同而产生动机和需求,发生了旅游行为。其实,现代人常言要逃离自己惯常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其本质在于人们对异地异文化异境生活的追寻,有的是对风花雪月的渴盼,有的是为放松心情健康自我,与其生产生存并不存在着几毛钱的关联,所以旅游早就被认为是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超越生理和生存需求之上的高级消费形式,是追求自我解脱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高价阶的需求。其实质、真正的内核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不变。
2、旅游业的空间流动性不变。
尽管当今线上旅游、虚拟游兴而起之,终究“纸上得来终觉浅”,仍需到实景场景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成峰,要识“庐山真面目,须到此山中”。沉浸式体验也需到与之相关的场景空间,方有其体验,从而产生了天下熙熙,皆为旅之,旅游是一种具有现场感、实证性、情景化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自我革命式的生活方式。于是产生了旅游流,并带来交通流、消费潮、资金流、信息流、科技流等,带来了经济产业的外表现象,被视作是产业。但“步移景换”的场景体验需求,仍然会刺激带动其流动性。旅游的空间性、流动性不变。人们讲“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实质在指“流动式”的体验。
3、旅游的基本要素不变。
尽管现今人们经常提到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之说,更深入地来说是呈现出的是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旅游形式,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活动六大基本要素是保障性要素,必不可少。其吃住行又被称作为旅游非弹性消费要素。
4、旅游骨干性支撑的实质不变。
在推进大众旅游时,我们在讲求广域性的旅游消费、遍在式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满足游人需求,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依然需要也应十分重视一些骨干性的支撑,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品牌性的东西,如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主题乐园、特色小镇、特色旅游村,才能支撑起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我们现今讲求品牌、讲求知名度和影响度、讲求打造IP,骨架总是必须的!
二、旅游业发展之变
当然,旅游业的不变远远不止这么多,先讲这么多,算是抛砖。旅旅之变甚多,姑且不讲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三个百年之变局、国内外双循环、拉动消费等大背景,我们可以直接围绕旅游业发展之变来看,如:
1、消费转型与旅游消费之变。
市场永远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综合体和人均GDP增长,人们吃饱穿暖等的基本生活性需求消费在整个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用于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健康、养老等消费比例日益见长,消费转型带来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日益明现,这一蓝海正日益扩张。
旅游从最开始的需要到想要,从必需品到必须品,是一个充实自我内心的过程。形成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的转变。
2、旅游业性质发生了回旋性的转变。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起步于外事接待业,属事业性质。改革开放后,因急于发展经济、急需赚取外汇以增强经济发展资金实力,学者们也研究提出旅游可以采用适当超前发展战略,邓小平登黄山时作出了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指示,旅游很快被全国及各地视作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大力发展和推进。进入新世纪,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其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福利而受青睐,旅游业的事业性明显。旅游作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定位(李克强总理达沃斯论坛讲到旅游、文化、健康、体育、养老是五大幸福产业),其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让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业”定位,让旅游业兼备产业、事业性质更加明显。旅旅业的社会福利性彰显突显。
3、旅游业的规模与速度之变。
改革开放、旅游业发展初期,其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海外,虽然增速很大,但市场规模有限,后逐步演变为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当然仍算是小众旅游.随着国内经济及其消费的增长,国内旅游渐变为主流市场,呈现出增速快、规模大、效应大的特点,直到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宣布中国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实质上也出现了国内游、入境旅游、出境游“三驾马车“均快速增长的态势,在全球旅游大格局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旅游业的形式与体系之变。
旅游业真正起步时,因主推海外入境游,团队游是其主导。国内启动发展之时,基本上也是团队游。一般要占到70%。随着国内私家车拥有量的提升、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铁、航空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人们旅游成熟度的提升,自驾游、自由行逐步增多,逐步形成了自驾游、自由行、团队(团建)游的“三驾马车”。其接待形式也由旅行社主导、以旅游六大基本要素配套运行转向更多依托旅游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更多的新业态、新产品的转变,旅游业的综合性更强、带动性更大,使之由传统要素转向传统与现代要素的复合集成的转变,也让更多的地方视旅游业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窗口、新平台。
5、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拓展之变。
旅游业起步之初,旅游供不应求明显,围墙建景区、划地建宾馆似为其常态。旅行社按图索骥、串景成线、安排食宿是其常规工作。1992年为适应旅游发展形势,吸引更多海外旅游者,增加其消费,由国务院按“先批后建”形式批准在全国建设12家国家旅游度假区。十多年后再次启动旅游度假区建设,是原国家旅游局后来的文旅部按“先建后批”原则建设,称之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省区也纷纷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古镇、古村落、旅游小镇、特色旅游村等建设如火如荼,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美丽乡村等也纷纷被纳入到旅游区的范畴。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公路服务区变景区、自驾营地、房车营地、露营地和乡村民宿、精品精酒店以及骑行道、徒步道、绿道等普遍建设,红色旅游区、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等也被重视,旅游作为其功能之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主客共享的游憩空间、智慧服务等日趋完善,努力做到处处有景观、时时有服务、行行加旅游、人人都参与的遍在式旅旅游消费,使更多更广的地域以旅游目的地形式呈现给游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个空间扩展过程—从全国来看,先是优质资源的中心城市—东部地区,随后从中心城市—东部扩散开来,如海南、云南、贵州、广西等。
再是从城市转向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兴起,一些城市文旅项目也向郊区转移,给乡村振兴带来机遇。由此形成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三大板块”。
随着文旅融合,越来越多的文化中心、历史街区、博物馆、美术馆、剧场、书店、夜市、商场、菜市场等休闲场所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共享空间。
旅游业是一个市场性很强,也是对外部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性的行业。不管旅游业怎么在变化中努力前行,迅速发展壮大的趋势总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发现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
旅游需求是时代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发展民生的必然之势,因而面对的旅游市场及消费总体趋好,疫情也只是延续了人们出游而未消灭其需求,旅游刺激带动消费仍是国家鼓励、旅游人努力的方向!风雨后总会有阳光,旅游企业在适变图变中求存求发展!
(作者:明忠庆)
前一篇:曾国藩18条人生和管理经典智慧
后一篇:中国旅游社是如何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