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民宿健康发展

(2022-08-07 19:59:59)
分类: 酒店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41648—2022),标志着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这是中国民宿业界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民宿是适应新时代新消费需求而兴起的新业态,国家标准是民宿良性运营的基础,也是民宿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保障。国家标准的出台,充分反映出近段时期民宿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民宿的专业化意识进一步提高

民宿是以更加适应大众旅游消费多元化、多样性的体验感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业态,因此,在中国民宿发展初期,与惯常的旅游住宿产品不同,民宿更强调个性与非常规性。但在发展过程中,民宿业界也逐渐意识到“非标”不等于没有标准,民宿的发展需要讲求专业性。

作为旅游住宿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民宿专业性体现在民宿主人、民宿管家与从业者将自身美学品位、在地文化特质、经营服务理念转化为具体产品上,通过服务过程中对每个要素环节的把控,让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人们逐渐意识到,民宿光彩夺目的空间设计背后,安全、卫生、流线、床品、上下水、隔音、服务效率与准确性等基础性要素的舒适性与实用性,才是最终获得客人满意的基础。其次,特色不是“噱头”、个性不能“随性”,只有对消费最精准的把握与对自身产品最执着的坚守,才能真正实现特色与个性。没有个性,民宿便失去了生命力;没有标准,民宿个性则无法达成,支离破碎的空间装饰、随意而为的服务方式无法构成民宿鲜明的特色体验感。因此,个性是民宿经营者对产品的独特理解与表达,而必要的标准规范是保证个性持续稳定的基础。

疫情期间惨遭市场淘汰的民宿,大多是因为基础产品舒适度不高、特色不足、服务品质过低,这说明民宿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国家标准的推出是民宿产业整体专业化意识提升的必然趋势,更是民宿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民宿的标准化意识更为清晰

从2017年《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7)行业标准发布,到2019年行业标准第一次修订,再到2021年旅游民宿行业标准第1号修改单,无不彰显出民宿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细化与科学化的精进发展。特别是2021年按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及第1号修改单相关内容,在全国范围内评出58家甲级、乙级旅游民宿,更是对民宿标准的一次实际运用与检验。这58家等级民宿凭借其鲜明的特色、温馨的服务、舒适的产品、良好的品牌口碑,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均交出了优异的经营成绩单,这表明不断修订与完善的旅游民宿标准贴近了中国民宿发展现实状况,适应民宿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市场消费的逻辑,是一部具有专业性、指导性、操作性和系统的标准体系。这也是为何民宿行业标准可以上升为国家标准。

细细研读新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41648—2022),在高度关注旅游民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需要、新趋势、新特点、新要素的基础上,与此前相比,国家标准新增、修改与完善的许多条款使标准更具中国特色与时代特性,呈现出诸多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度关注旅游民宿的安全性要素

安全是旅游住宿业的第一属性,而旅游民宿因其产品特性,从选址角度看,常常会选择乡村、山地、林地、湖泊、海岛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区域;从建筑角度来看,往往选用原有的民居、村集体公共用房、闲置物业等老旧建筑进行改造;从经营管理角度看,民宿以个体投资者居多,具有投资规模小、建设能力有限、日常维护保养能力不足等特点,上述原因导致民宿存在安全性隐患,安全支撑功能与安全稳定性能较弱,如果不能有效地予以解决,民宿产业的根基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家标准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节中大范围纳入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方面。在“总体要求”一节中更进一步结合民宿实际,对上述规范性文件提出了细化性要求,旨在从民宿初建,到民宿经营期间,再到民宿后期提档升级全过程中,让民宿经营者高度重视各方面的安全要素建设与管理,提升安全意识、配置安全设施、完善完全制度、强化安全管理。

二是高度强调旅游民宿的目的地功能建设

民宿不是原野山林中的“孤独建筑”,而是微度假目的地。以民宿为纽带,整合资源、形成产品、拉动流量、形成消费、塑造目的地品牌是旅游民宿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任务。为此,国家标准高度重视民宿与区域环境、区域基础功能、区域资源要素的连接组合。民宿标准“公共环境和配套 ”一节中,要求民宿进入性良好,所在乡村(社区)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在乡村(社区)应设有民宿导向系统,标志牌位置合理、易于识别;有交通工具停放场地,方便出入;有医院或医疗点;有多处可供宾客选择的特色餐饮点和购物点,方便到达;有多处可供宾客游览的景区(点)、非遗、风俗、生产生活方式体验点等;有畅通的移动通信网络。国家标准要求民宿保持融洽的社区关系,为所在乡村(社区)人员提供就业或发展机会,参与地方或社区公益事业活动。由此可见,旅游民宿建设不仅关注“民宿院子里的事”,更需要关注所在乡村(社区)的整体建设与发展,通过民宿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所在区域建设成要素匹配、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体验多元的微度假休闲目的地。

三是高度体现旅游民宿的品质画像

民宿产品品质不是单方面的空间调性,也不是简单的“温暖情怀”,民宿品质是一个复杂、多元、多重叠加、相互耦合的变量系统。因此,国家标准通过等级及其相关内容设置给予旅游民宿品质以清晰画像,引导与消费需求具有高度对应性的民宿产品系统建设。

将丙级旅游民宿界定为普通型民宿,其相关要求重在对民宿环境、建筑、空间、设施、服务与管理制度符合旅游住宿的最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安全、清洁、方便”;将乙级旅游民宿界定为品质型民宿,国家标准增加了10.2.1条款,对民宿设施设备、经营和管理、社区贡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安全、清洁、方便的品质要素上增加了“周到”的内容要求;将甲级旅游民宿界定为标杆性民宿,国家标准增加了10.3.1条款,在乙级民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要求,特别是“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筑装修整体风格应协调一致,体现主人文化”“多渠道宣传推广地方特色和文化,与宾客形成良好互动”“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商品,带动地方特产销售”等条款,赋予了甲级旅游民宿品质更深刻的内涵,在安全、清洁、方便、周到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特色”的品质内涵。这些对强化旅游民宿品质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高度倡导民宿的个性化特色塑造

个性是旅游民宿的生命力,特色是旅游民宿的品质内核。因此,国家标准从编制体例上呈现出较大的弹性特征,从标准化角度分析,体现出编制者深厚的标准化功底与编制技巧。在国家标准“等级划分条件”一节中,编制者根据甲乙丙3个等级旅游民宿的不同特性,给出了具有选择性的标准,这既强调了对不同等级旅游民宿最基本的品质要求,也给民宿经营者打造民宿留下了足够的创意空间与设计弹性。国家标准是大纲、是规范,规范而不教条、严格而不刻板,这种实事求是的标准编制方式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消费需求背景下旅游民宿个性特色的形成,更有利于民宿业百花齐放。

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获行留之欢心,助行业之繁荣,是业界对民宿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旅游民宿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将产生积极影响,助推中国旅游民宿业品质提升、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作者:李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