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五线:企业如何形成有护城河的增长

分类: 管理创新 |
所谓业务结构,本质上是看哪些业务有效组合支撑住公司的增长。业务布局并非指业务扩张越多越好。
拉姆·查兰说:“今天的企业面临着增长的两重困境。一是增长停滞或业绩暴跌,二是恶性增长。”
增长五线(撤退线、成长底线、增长线、爆发线、天际线),就是在寻求增长过程中对业务结构组合的梳理和重塑。
1.“增长五线”第一根线:撤退线
撤退线,即收缩线,讲的是企业如何做有价值的撤退。识别出哪些产品或服务可以被取代整合、被放下或被舍弃,是企业经营的年度大事。
在中国,2018年饿了么被卖给阿里,摩拜单车被卖给美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撤退。
一方面创始人得到变现,另一方面原有业务加入新的生态,原有的资源得到了二次激活。
尤其是对比摩拜和ofo,由于业务布局撤退线的设计不同,两者的创始人结局完全不一样。
有一种撤退,是做减法。
2020年2月底,预测完新冠疫情对可口可乐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的影响后,其CEO提出再度砍掉旗下600个僵尸品牌——这些僵尸品牌总和只占总销量的1%不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占用公司的资源。
在2019年4月17日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投资组合管理工作汇报会上,任正非讲话的标题就是“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战略进攻”。
“备胎”计划比如海思芯片,一夜转“正”。其既是华为多年来研发创新的结晶,也是应对突发危机的秘密武器,更是华为在撤退线上的布局。这像不像刘慈欣小说中的“流浪地球”计划?
任正非说:“华为坚持做系统、做芯片,是为了‘别人断我们粮’的时候,有备份系统能用得上。”
2.“增长五线”第二根线:成长底线
成长底线,即保护企业的生死,为企业向其他方面进行业务扩张提供基础的养分,它对稳固企业业务增长尤其重要,是业务结构中的基石,所以也称“增长基线”。
设计成长底线的三个原则是挖掘业务护城河、构建强大的客户资产和控制住所在行业地位的战略咽喉。
仅2018年全年,星巴克就销售了70亿美元的礼品卡,占到了星巴克全年销售额的近27%。这项业务可以为星巴克一年1/4的销量托底。一方面增加了客户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大额的现金流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康稳定的业务基石,企业还可以用这些沉淀资金来进行其他维度的扩张。
B2B(企业对企业)的成长底线同样重要。华为从百亿元规模突破至千亿元规模的阶段,采取了一条建立成长底线的关键策略——50强关键客户突破。
从2005年起,华为开始聚焦于世界500强的运营商,一家一家去突破。到2012年,华为已经进入了50强中的47家。这47家客户是华为在国际化突破中的标杆客户和成长底线。
不得不说,有时候快即是慢,如果快却没有护城河的话,流量池就是漏水池。
成长底线的核心在“守”,在于建立壁垒,然而太多公司缺乏这根底线,造成业务一扩张就会出问题。
3.“增长五线”第三线:增长线
增长线的设计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帮助公司业务找到可以面向未来的增长点组合。
什么是增长地图?我把它定义为“企业从现有资源和能力出发,所能找到的一起业务增长点的总和,穷尽所有增长可能,并且设计出这些路径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
然而现实是,绝大部分公司都只有单个增长点的设想和布局,极少拥有一张增长地图。
增长地图可以分为:结构化增长和战略性增长。
结构化增长的核心可以分解成三项要素,它们分别是“获取更多用户”、“锁定用户”以及“经营用户价值”,这三项之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
“获取更多用户”
这其中又分为占领新区域,还是拓展新客群,也可以是采取新的推广手段,从原来的线下媒体投放到利用社交媒体的裂变关系增长。
企业可以去分析用户画像,如中国哪些区域已被覆盖,空白市场在什么地方?如果一线市场已经被覆盖,那么是否可能将市场下沉去获得更多客户?
美团进入外卖O2O市场后,就不断把市场下沉,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就是受益于抓住了市场空白点。
深度锁定用户
很多公司一边在获取新用户,一边在不断流失老用户。所以锁定用户尤其重要,这就是设立成长底线时反复提到的要与客户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
如果选择从这条增长路径出发,就应该研究到底是哪些要素造成了用户流失,有没有好的策略去锁定用户,提高用户的转换成本。
经营用户价值
这里的价值指的是顾客终身价值。顾客终身价值是每个消费者在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比如从外卖食品延伸到外卖下午茶、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后来我们看到,饿了么和美团都实施了这个增长路径。
战略性增长是什么?主要包括差异化的定位增长和新价值整合增长。
比如,提升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称为认知型差异化定位增长,主要通过广告投放把市场的需求激发出来,改变品牌认知,以此获得增长;还可以做价值链的整合,向上整合、向下整合。
开始设计增长地图的企业,首先要能守住底线,否则扩张后,一旦竞争对手杀入你的核心利润区,你抽身都来不及。
4.“增长五线”第四线:爆发线
爆发线的必要基因首先是数字化,企业如果没有按下自己的数字化按钮,在今天来说,是不可能去想象可以爆发的。
1987年之后创立的公司,如果没有数字化的基因,不可能达到千亿美元的市值,比如1995年创立的亚马逊,1998年创立的谷歌,1999年创立的阿里巴巴,2004年创立的脸书,这些千亿美元市值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拥有数字化基因。
数字时代的颠覆性对于诸多企业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存在重构的机会;
在哈佛商学院论坛会议上的美国企业家,谈及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引用最多的案例就是中国的O2O、快捷支付,甚至哈佛商学院的副院长也在学习使用微信,这些是20年前,甚至10年前难以想象的情况。在数字时代,中国企业遇到了最好的机遇。
第二,跨界颠覆与指数发展的机会;
比如,饿了么2009年才成立,2016年日交易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这种指数级发展的特质在于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是跳跃的,但是成本是水平增长,甚至是减少的。
同样在酒店行业,爱彼迎(Airbnb)于2020年12月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超过800亿美元,而万豪和喜达屋合并后的市值都远远不及其1/4。
第三,重新定义企业的机会。
在数字化浪潮下,未来只有三种企业。
第一种我将其称为“原生型数字公司”,典型的就是BAT、谷歌、亚马逊、脸书这类公司。
这类公司自诞生起,就具有互联网形态,就有数据积累,未来就可以依据大数据积累往人工智能进化;
第二种我将其称为“再生性数字公司”,这类公司包括苹果、共享单车、小米。
这类公司的特点在于本来从事的是传统业务,但是创始人将其互联网化、数字化,使得这些公司具有后天的数字化特点,这些公司的估值比同行业的传统企业高十倍,甚至百倍。
最后一类叫做传统公司,他们数字化程度不高,或者短时间内也无意通过数字化对自身业务进行改造。
但数字化基因只能作为爆发线设计的充分条件。更关键的因素在于企业是否掌握了设计业务爆发线的能力。我把爆发线的设计逻辑表达为“风口+创新+快+社交疯传”。
以小红书为例,其崛起首先是赶上了“新中产”的风口,新中产阶层开始追求境外旅游和境外优质商品,但信息的缺乏使他们在国外购物时遇到诸多困难。
小红书通过“算法+社交”的创新方式杀入市场,为解决了“去哪买、什么值得买”的购物痛点。
拼多多的风口势能在于把社交与电商融合,从阿里和腾讯这两家互联网超级巨头的竞争力看,一方占领了电商,一方雄踞了社交,而拼多多创新性地找到了把这两个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模式。
“社交疯传”,即如何把你的产品或信息如病毒一样传播开来,无论是滴滴、小红书还是抖音、拼多多,其爆发的背后都有产品、品牌信息疯传、裂变的功劳。
5.“增长五线”第五线:天际线
所谓天际线,即企业增长的天花板。
对公司业务本质的不同定义,造成了公司不同的价值,好的增长逻辑所勾勒出来的业务定义可以让企业的价值击破天际线。
就像美团四处出击,看不到边界的时候,王兴重新定义了美团业务新的本质——美团的未来是“服务领域的亚马逊”,王兴把美团的增长锚放在拉亚马逊和淘宝上。
他说:“亚马逊和淘宝,是实物电商平台,而美团的未来是服务电商平台。”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设计“天际线”的机会,因为能有这个想法的企业本身就是很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
Wework是一家新兴成长公司吗?从属性来看,判断一个企业是否为新兴公司必然会到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它有没有技术壁垒?
第二,它有没有互联网作为本质因子?
第三,它有没有新的具有突破性的商业模式?
三者起码要有一项,我们才能看到新兴公司的影子。
新兴企业要指向效率与规模,这背后有一条金线,就是互联网的深化和改造程度,而这的确在Wework目前的商业模式中看不到踪迹。
模式中看不到,盈利点上有没有创新的踪迹?其盈利点在目前和未来都逃不出“二房东”模式。所以Wework本质上就是一个传统企业。
如果没有理性业务结构的支撑,企业增长的虚假泡沫总会破灭。
在增长五线之前,对业务增长战略剖析更多的模型来自麦肯锡的三层面增长理论(现金流业务、增长型业务、种子业务)、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以及贝恩资讯的“从核心扩张”等。
基于增长五线的不同组合,业务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企业增长态势,比如囚徒困境者、本末倒置者、增长乏力者、好高骛远者、多元困局者和格局受限者。
第一种,囚徒困境者。这种公司的表现是在增长五线上都无所作为,现有业务进入增长黑洞,在成长底线上,形成不了自己持续交易的基础,业务增长没有方向。
第二种,本末倒置者。典型的特质就是过量开发新业务,只要看到增长线就去捕捉,甚至制定无法企及的战略目标,把战略远景和战略目标等同,好大喜功,但是忽视对核心业务的维护,无法为驱动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基础业务上没有护城河,这种公司最大的危险在于资金链断裂。
第三种,增长乏力者。这种公司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可能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一批客户群,但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形成不了自己的壁垒,或者护城河后的利润区并不大,受困于核心业务不够强或基础薄弱,未来增长机会有限。
第四种,好高骛远者。即在前三条线都缺乏设计的情况下,一心想抓住风口,去做业务爆发线甚至是天际线。有些猜到风口的企业可以实现爆发,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底线,其爆发的成果难以持续。
第五种,多元困境者。这种公司的业务护城河还没有稳定,不断在增长线上投入,哪儿有机会就向哪儿扩张,但是这些业务之间缺乏连接的基础。
最后一种是卓越领袖者。这种公司在增长五线上都有布局,有增长基石,有增长地图,也有在这基础上实现飞跃的爆发因子。
业务结构只是增长的开始,没有客户的业务如同“无源之水”。
(来源:价值网,作者:王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