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监管既要持之以恒,也要与时俱进
(2021-06-11 07:11:19)分类: 旅游 |
经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机构测算,就在刚刚结束的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在此之前,为规范节日旅游市场秩序,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旅游市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可见,相关部门对保障游客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十分重视和关注。
在业界人士看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旅游市场在加速回暖,此时加强旅游执法,打击诸多市场乱象,有助于旅游市场规范重启、健康有序地推进市场复苏。
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监管的部署,以及如何提高旅游市场质量、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高舜礼。
1、市场监管应把握的四大端
面对一个超大体量的市场,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旅游市场监管,高舜礼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他提出了怎么看待市场秩序的问题。高舜礼认为,旅游是生活服务领域内的一个庞大市场,对比国内旅游接待基数来看,旅游投诉、侵害游客事件的整体概率并不高,与其他服务行业侵权和维权的情况相比,总体上旅游市场存在问题的程度并不是异常突出。故而对待旅游市场监管,既要高度重视、长抓不懈,但也大可不必一遭侵权投诉就将其无限放大,动辄使之成为舆情热点,以平常之心对待才是恰当的。此外,除了旅游行政部门的查处,还应该鼓励游客依法维权,直接到人民法院去起诉,尤其是对于情形严重或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不能仅是调解赔偿,最好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出案例,以此形成更有力的震慑和维权可循的判决案例。
其次,对游客和公众的日常维权宣传和普法十分重要。应该针对最常发生问题的环节,做好对游客的常识性教育。例如,出行前签订旅游协议时,游客应该明晰各个条款的意思和最重要的是哪几条。如“五星级酒店”跟“相当于五星级酒店”是有本质性区别的,有的协议条款估计将二者混淆,应该据理予以争辩。游客在旅游出行之前,还应该知道旅游接待中哪些做法是违规的,哪些是违反旅游协议条款的,这样一旦遭遇侵权事件时,游客就可以考虑如何保留证据,加大成功维权的概率,而不是明知被侵权了但举证艰难。
再次,游客如何在事后进行投诉以及配合调查处理的问题也十分重要。在高舜礼看来,当前旅游市场秩序里,为祸甚烈的罪魁祸首是那些似是而非的非法经营者。它们种类较多,包括变换着花样坑害游客的“黑旅行社”“黑汽车”“黑导游”等,其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取得合法经营资格。这些“黑”经营者被抓到之后,旅游法规对其也基本上束手无策。那该如何应对?就需要各地的公安、工商部门协作,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者,从根本上消除旅游市场秩序的隐患。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提醒游客辨清正规与非法经营者,以实际行动拒绝非法经营者提供服务。
最后,要高度重视出境旅游的消费侵权案件。我国近些年出境旅游市场持续走高,年出国出境旅游超过1.55亿人次,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由于绝大多数游客语言不通,一旦遇到陷阱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高舜礼认为,出境旅游市场的维权需从两方面探索:一方面是加强与外交领事部门和驻外使领馆的协调,以便游客遭遇麻烦之后积极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目的地国的旅游主管部门及国际合作机制的密切协作,及时通报境外旅游侵权案件,敦促对方对重大案件的查处,同时要推动国际旅游保险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扰乱国际旅游市场秩序的问题。也需提醒游客注意防范各种陷阱,尽量规避一些可以预见的风险。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旅游市场来说,有若干因素会影响旅游业及其监管思路
2、影响下一步市场的若干因素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旅游市场的研究与监管,需要关注若干变化性的因素和情况。高舜礼表示,一方面,随着国民人均GDP的提升,旅游消费市场会进一步扩大,监管领域需要及时跟进和有效覆盖;另一方面,诸多因素要求旅游业加快做好、做优、做强,市场竞争格局会更加明显,市场监管能力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他认为,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对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形成较大影响:
一是疫情后对旅游质量要求将持续走高。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除了使市场受到打击,造成停滞和萎缩以外,对疫后旅游发展还会有滞后性、延续性影响。游客对卫生安全、游览环境、服务质量会继续抱有较高诉求,主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监管,对于少数企业急于恢复业务而打价格战、忽视质量、坑害游客等,应依法予以打击。
二是服务贸易双循环将分流高端客源。新冠肺炎疫情的后期,国际旅游市场加快恢复是必然的。在未来的旅游服务贸易格局中,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将更加凸显旅游经济发展的双循环,国内外旅游市场(不包括入境旅游)会出现此消彼长、此伏彼起的密切联动。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境游客的吸引加强,就会对国内旅游资源开发、产品供应、服务质量等,形成逐步加强的竞争和挤压。例如海岛休闲、豪华邮轮游、高端自驾休闲等,就已是如此格局。
三是“门票经济”加快走向衰微。这是对旅游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的博物馆场所等,大多已免费参观;首批试点的10家国家公园,已实行近乎国际规则的管理方式,资源保护和社会公益性得到较充分体现;已启动的首批国家公园工程,包括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都是纵横数千公里的大项目,突出了保护与展示、传承与弘扬、文旅融合、造福社区等,并在相当多的地域内实行公园化管理体制;依托公共资源开发建设的高A级景区,一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推动降低门票;政出多门、分头管理的各类保护区,也陆续归口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家管理。这些政策导向和改革举措说明,以门票经济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在面临釜底抽薪的挑战。免票或降价,并不等于免除或降低服务,服务质量的监管一刻都不应忽视。
四是消费升级挑战旅游大路货。全面小康、整体脱贫和人均GDP提升,决定了旅游消费加快升级。我国GDP首超100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17%,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在世界银行看来,已是中等国家收入水平,意味着旅游消费将提升到新的高度,旅游者的眼界、品位、口味会水涨船高,要求市场主体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这对旅游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部分难以提升品质的产品,难免会进行削价竞争,给市场监管带来麻烦。
那么,旅游市场应如何面对和适应上述市场变局,做好新态势下的旅游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好六七十亿人次的旅游大市场?
高舜礼概而言之:“这需要从业者既要有一些紧迫感,也要在以往工作经验和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借鉴,有所坚守,有所扬弃。”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