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六大误区
(2021-03-04 07:30: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 |
在旅游资源开元和景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误区一:从无知到无为
旅游资源具有广延性、交叉性、重叠性和依托性,它所包括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涉及和涵盖了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当然,适于开发旅游的资源,需要一定的品位、代表性和相应的条件,今日暂无条件开发的,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所顾忌的用作他途,否则一旦具备了条件就无法挽回。现在民族地区很多被列为“消灭”之列的茅草房、黄板房、石板房、杈杈房,本身就蕴含了数千年的民族建筑艺术的文化,老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果仅仅将其看作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而无视它在文化、旅游、民俗、民族建筑等方面的价值,那么有组织地对它们进行改造,或听任其模仿城镇化建设,也就等于是对旅游资源的集中性毁灭。这类现象之所以也发生在高喊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民族地区,是因为他们对旅游资源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仅仅认为好山好水、历史古迹才是旅游资源,这是一种因无知而产生的无所顾忌。
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不准,甚至贬低、忽视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句成语叫熟视无睹,用在这里比较贴切。作为长期生活在其中甚至祖祖辈辈都生存居住于此的人,对周边的景观、风光、环境早就习以为常,所谓见惯不惊。甚至有些景观、风光、环境已经被外人广泛称赞有慕名而来者时,很多当地人还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莫名其妙的神情,通常所说的"没啥好看的、没啥好玩的、没啥好做的"就是非常生动简明的概括。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否定了旅游开发的价值、必要性和可能性,它往往也就是在早期的普通居民和基层干部中比较常见。现在无论是在内心和深层观念中是否仍然存在,但从表面上看已不多见。
误区二:把景观当景区
很多开发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认为自己和身边人都欣赏的东西,全国人也一定会欣赏。所以开发景区等同于建造景观,开发景区等同于造亭台楼阁、植树种花。建设开发者自己认为是景观的景观。基于这种认识,开发者往往不重视项目定位和产品卖点,不注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往往把去全国各地考察看到的东西搬到项目上,项目最后变成一个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东西,毫无卖点可言,毫无看点可言。最后,项目在消耗了大把的投资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本地人又多了一个可以散步和练太极拳的场所。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是人的视觉的产物,亭台楼阁、水榭长廊、花草树木都叫景观,景观不能产生旅游消费,它仅能满足视视觉功能,体现为园林化。景区则是概念化、市场化的景观、人文、活动的综合体,它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必须产生旅游消费。景区满足的是人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功能。这还只是普通景区的定义,一个高品质景区必须具备三个一:唯一、第一、专一。因此,搞旅游开发绝对不只是造景观,单纯的造景观只能提供当地百姓免费观赏的场地,而不能吸引外来游客产生消费。造景观必须是在服从景区定位和核心卖点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你的生态植被就是无本之木,你的小桥流水就是无源之水。因为旅游就是消费差异性,旅游就是消费新奇性,只有建立在差异性和新奇性上的景观,才有生命力。如果景观等于景区,那么每个房地产项目都会有景观配套,并且有的造价也很高,景观也很优美,同样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但游客会愿意花钱去参观楼盘吗?
误区三:把特点当卖点
有一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误导了很多人。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特点并不稀罕,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个特点,世界上有多少个地区就会有多少个特点。哪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跟别人一样?都不一样,都有差异!如果我们真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仅限于本地特色来打造我们的旅游品牌,那就大错特错了,而这恰恰是我们一些地方发展旅游最容易犯的错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市场上有很多种矿泉水,每种水的矿物质含量都十分不同,如果我们卖水就简单地宣传这是“含钠水”、那是“含钾水”……,这个水能卖得出去吗?肯定卖不动!为什么?因为没有明确地给消费者提供利益和好处。同理,你的城市有北宋古城、我的城市有明代城墙、他的城市有唐代古寺,你的地区有羌族文化、我的地区有藏族民风,他的地区有壮族铜鼓……,这是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是请问,这些东西跟游客有什么关系?他们不是考古学家、他们不是人文学者,凭什么让人家一定要来你这儿?中国的古城、古镇谁没见过?中国的民族风情哪里没有?如果你不研究市场营销,你就搞不懂这个问题。说穿了,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这还是一个老套的政治命题,只有既挖掘本地特色,又充分研究游客,量出为入,按需打造,把特点变成卖点,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命题。
不管是旅游景区还是商业产品,必须满足“三个点”的条件即:特点、卖点和买点。所谓特点,指产品要有不同于同类产品的功能;所谓卖点,指产品要有独特的功能利益,能满足人的需求,人们愿意购买;所谓买点,指这个产品的卖点要有消费者愿意花商家预期的钱来购买。
八十年代,有一个电视机厂生产出了一个新产品:防摔的电视机。这个产品质量不可谓不优,特点很突出,但是上市之后反响无几,销售十分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消费者买电视主要考虑的是图像画面,不会考虑电视机是否经摔的。所以这个新产品只有特点,却没有卖点,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购买,更缺乏买点,所以是个失败的产品策划。就旅游而言特点即人无我有的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卖点就是人们愿意掏钱消费的特点。民族的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愿意买单的才是世界的。
不是所有特点都是卖点,特别在当前遍地开花、全民营销的阶段,旅游景区面临全国性竞争的时候,就连普通的卖点都难于保证景区的成功,更不要说是你的特点了。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保证景区的成功,要保证城市形象的成功,你必须提炼出大卖点必须提炼出超级卖点,只有这样景区和城市才能成为热点和焦点。
误区四:重规划轻策划
规划和策划的区别是:规划可以让景区每年容纳100万游客,策划可以让景区每年吸引到100万游客,甚至200万300万游客。规划是以“静”态为主,以概念和效果图取胜。而策划则是以“动”态为主,以游客火爆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胜。规划可做模仿者,策划只能做原创者、创新者。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策划策划,市场说话。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景区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览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景区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行业核心、商业模式、文化标杆、主题品牌、游憩方式、产品内容、服务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的“顶层设计”,构建有效的营销促销体系和游客体验体系,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促使旅游地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只知规划不识策划。规划进入了行政程序,而策划却还在门外徘徊,这是我们在开发中造成决策浪费的重大原因之一。据世界银行估计,“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投资决策失误导致的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5000亿到6000亿元。有理由相信,这其中大部分是策划缺位造成的!这些投资项目都有着包装精美的规划,没有规划这些项目一个都不可能上马。但往往都因为有了规划,就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大干快上,在貌似科学合理的规划的指导下,干了不少荒唐事!
政府部门和企业为了开发旅游,只有先做规划才能报批立项,这是一个行政程序。但是往往却被当成市场程序来走,规划做完,有的老板和官员们或是为了省钱,或是不知道策划的重要性,直接把规划当策划指导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结果可想而知,投资决策失误又将成为替罪羊,所有投资决策失误几乎都可归结为“策划缺位失误”和“策划不到位失误”。没有规划指导的建设是乱建,没有策划指导的规划是乱划。“策划”顾名思义就是为“出谋划策”,“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按策划规定设计”,“建设”顾名思义就是“按规划设计建造”。
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前期几乎都做过规划,但是政府和老板拿到之后还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甚至一些基层官员讲:“说实话,这些规划我来编制可能比他们编制得还好!”细细看来,大部分规划就是一个材料收集本。这就相当于把生菜买来、分类洗好,还没有加料烹饪,这些规划只起到一个买菜、洗菜的作用,炒菜还要靠策划来完成,最后才能将一道美食端上餐桌提供给消费者。
误区五:重模仿轻创意
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学习模仿别人,将其他旅游区、旅游项目照搬照抄过来或者改头换面移植过来,而没有结合自身的资源、市场进行很好的创意和设计,推出科技含量高、对旅游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震撼性产品。而知道旅游者自己想当然开发的项目、产品不感兴趣后,开发者就要去学习别人开发的比较成功的项目,但他们对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自身的资源特性、比较优势分析不多、把握不准,结果就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和产品自身未必如开发者所判断、预期的那样获得成功,或者一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好景不长。近年来,这种现象在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在人文景观和主题公园则非常突出,诸如峡谷项目、水上游乐项目、漂流项目、滑雪项目、温泉项目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恐龙园等主题公园遍地开花则是更为典型的例证。大部分旅游景区内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粗制滥造,对游客没有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游客的购物消费水平。
误区六:重硬件轻软件
在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景区在看得见的硬件建设上如建筑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舍得投入,有的项目动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而不愿意在产品研发、人员培训、服务规范和管理体系建设、游客和营销分析、文化内涵挖掘等软件方面进行投入。宁可花钱建一座亭子,也不愿意花钱提升导游词的吸引力,增加导游词的文化内涵。导致一些景区表面上看好像还不错,但内部管理和对客服务混乱,员工的素质和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游客进入景区之后体验感差。产品缺乏创新、营销缺乏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跟上景区发展要求,景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的景区建设了大广场、大场馆、大道路等,与市场脱节,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