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广济寺、法源寺游记

(2010-04-01 12:01:01)
标签:

寺庙

北京广济寺

雍和宫

园林

斗拱

文化

    又去了北京的两座寺庙:广济寺和法源寺。第一次知道广济寺,是一次座公交车经过西四的时候,看见雄伟的国土资源部大楼的对面居然http://s1/middle/40cdcbac48324f2e25140&690还有这么一座低矮的寺庙而感到惊讶。因为低矮的山门,的确让人觉得他很不起眼,和对面的国土资源部也很不对称协调,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而法源寺却是因为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我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只是知道他的名字而已),我才知道他的存在。上次去广济寺的时候,我又进一步知道他还是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看来这两座寺庙的地位应该不一般。于是选择先去这里游玩一下。

    参观完两座寺庙,让我多少有点失望!北京的这两座寺庙已经没有了南方寺庙的那种雄伟与庄严。也许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越大的寺庙就越庄严吧!这两座寺庙的殿堂都比较小,无论是庙宇的开间还是进深,都不如南方的寺庙。我一直在想,像广济寺这种,明宪宗敕令建造的庙宇为何不修大一点,也这么小?就我的理解来看,是因为这里的建筑都修建在台基之上,这无疑增加了建筑成本。即使是皇家修庙宇,也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既然,皇家的寺庙因成本都修成那么大,那么其他寺庙的规模也就可以相见了。或者也许是在北京这种讲规格,讲等级的地方,对寺庙的大小还有特殊的讲究?不知我的这种猜想是否正确。
http://s3/middle/40cdcbac07383b1dedde2&690说他没有气派,不仅仅是格局小,这些寺庙都是明朝的建筑样式,他和清朝建筑的一个不同点就是斗拱的不同。明朝寺庙的斗拱很短,远看就像明朝的官帽两边的“帽翅”,很短。而清朝建筑的斗拱就很长,这多少给人一种“凤阁龙楼连霄汉”的感觉,视觉上也许更好一点吧。

    两座寺庙没有什么楹联,这也是让我感到有点失望。说实在的,佛http://s3/middle/40cdcbac48324f2e30032&690学奥义,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通过读一些有深度的佛学楹联,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也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但是广济寺就没有什么楹联可以让我欣赏。在圆通殿那里看见一副,却觉得一无境界二无品味。一个大俗人,向佛讨要好处来了!真实妄念丛生!法源寺倒是有几幅对联,我觉得有点禅意的是“五观堂”前面的那副“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虽然文字直白,但是道理真切!

    寺庙没有园林,多少也是一种遗憾。我总觉得寺庙特别应该和园林相结合,才能有格外的一种“身居闹市,心在桃源”的境界,可是我看的广济寺、法源寺却基本没有园林。虽然有花园,但是小小的花园并不能同园林相提并论。寺庙缺少了园林,也就缺少了灵性。因为,寺庙始终是人造之物,身处园林之中,才是真正的与自然结合。常言道“自古名山多古刹”,寺庙总是要和山水有千丝万缕联系,这样才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我不知道这两座寺庙是一开始就没有园林呢还是后来才没有的。我只知道,占地约66400平方米的雍和宫,也只是原有面积的一半。雍和宫以前也有一片园林,但是后来园林逐渐被周围的人占去,修建房屋。如今雍和宫的规模也就只剩下殿宇所占的地方了。我想广济寺、法源寺大概也是这样的。这并不是因为北京人多,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如果是这样,那中南海那里的绿化地,早就该被人占去了。真实原因是在和政府有关。解放前,政府无力保护,解放后,政府不愿保护。http://s10/middle/40cdcbac48324f2a62779&690现在这两座寺院,虽然在佛教界地位显赫,但是其兴衰却因身处北京,而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与佛家讲的自在,确有背离之处。倒是像成都的宝光寺这些寺庙,却因远离政治,而得到一定的保护。

    逛寺庙,有时追求的就是一种宁静。不管是想寻找一种远去的历史,还是内省自己的心灵,这些都要在一种宁静中才能有所体会。但是在这两座寺庙里我却不能像身处文殊院和宝光寺那样,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为何会这样呢?因为,这里没有园林!没有园林,就不可能给游客休息的地方,在这里你只有不停的走,看完也就该离开。你不能真正的坐下来,静静的感受这里的宁静,让你的心得到片刻的放松。虽然是漫步在寺庙里,但是,不能停下来感悟,注定和走在北京其他地方,一样,不停的行走,眼前不断变换的景象,遮住了自己的本心,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苦苦寻找的宁静啦!

    “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神触目均为纷扰相;佛缘注心灵,游客观众,是谁能够欲意随机取到极乐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游览潭柘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