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我上的课题是《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感受数学美。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
3、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这次有幸到厦门“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年会”的机会请教了泉州市教育局普教室卓和平老师,卓老师结合了我预设的教学流程,给我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即我预设的第一个环节欣赏、激趣这部分内容去掉,改为直奔主题利用9根小棒摆个数最多的三角形,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强调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提升,探索规律的多样性还应根据施教班级的教学现状、学情来确定展开的程度。
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数学活动方案:1、课前活动。2创设问题情境、直奔主题。3、探究规律,体验方法。4、应用规律。5、课堂小结。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主奔主题。
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首先,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能用9根小棒摆出个数最多的三角形吗?”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
二、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2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叶澜教授认为要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叶澜教授把自主学习的“工具”定位在两个“结构”上,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4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通过“友情提示”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
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
让学生体验数学化,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理念。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是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应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
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于操作层面,而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思维的脚手架”。这就好比登山,有的人登山是一步一级常规而上,有的人是择近途小道而上,有的人登山是攀登悬崖而上。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同时蕴藏着创新和灵性的求异思维也在淋漓尽致地释放着。
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不足的主要是:
1、
2、评价方法单调。启发性、激励性、艺术性评价还有待改进。
老师们,课堂是培育生命的生态园;课堂,为学生的生命、生长着色,每一堂课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情感之旅。在新课程改革的路途上,我只是一名摸索前进的探路人。但愿“一课多研”绽放异彩,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