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峡江玉笥山云腾飚御祠

(2011-02-23 13:50:54)
标签:

杂谈

http://www.xiajiang.gov.cn/bbs2/UpFile/UpAttachment/2006-6/2006628122925.jpg

玉笥山文化 

 

玉笥山文化  【概念简介】
  ★玉笥山文化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对玉笥山的历史、人文古迹、自然景观、神话传说、文学描述、仿古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诠释。峡江玉笥山文化主要包括:一、旅游资源文化;二、诗词歌赋文学;三、道教寺庙文化;四、神话传说戏曲。
  【分类解说】
  一、旅游资源文化
  江西峡江玉笥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其自然景观独特,旅游景点众多,诸如:玉笥山、云腾飚驭祠、仙人石、仙人泉、环玉阁、泰石等。下面从这几方面,对峡江玉笥山进行简略解说。
  ◎玉笥山
  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太白峰,遂改名为玉笥山。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阳、送仙等32峰,皆如“削玉染黛、凌云摩霄”,又如“龙腾虎跃,势欲搏人”。漫山古木森幽,重重掩映。七泉二井,消冽甘美,四时不绝。玉涧水发源于此,蜿蜒曲折注入赣江。山下六石,为县域唯一石质岩溶地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溶洞深邃连环,乳石遍生。集山石林泉为一体,构成其独特的自然风貌。
  这里又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记为“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第八郁木福地”。元代大诗人揭奚斯《承天宫记》中有“天下称名山,在大江之西有三,曰匡庐、曰阁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天下绝境。”的赞语。极盛时有“二宫、二十一观、二十四坛”之说。现存的宋时百花桥,为全省最大的隧道式石拱桥,历经近千年沧桑,仍坚固如初,雄风依旧,宋景定九年的宫门桥,秀姿未减,为省内少见的宋代营造式。始建于宋代的“环玉阁,仍亭亭玉立在琅牙青玉的仙人石上”。还有近年出土有关道教的丰富文物,揭示出这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
  ◎云腾飚驭祠
  云腾飚驭祠。坐元阳峰南,俗称“南祠”。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相传唐贞观年间,吉州刺史吴云储辞官携家修道于此,道成举家飞升,后人以其灵异传入朝廷。唐玄宗李隆基遣宦官崔朗建庙祀之,初名“云储寺”。历代重修、规制不一。宋真宗时,加封吴云储为“华岳府主”,赐额“云腾飚驭”。奉祀吴云储“顶日月冠,剑履圭佩,一如王者。”偶像原祠毁于“文革”,今祠系1987年何君村委会集资重修。
  ◎仙人石
  仙人石。位于何君村中央,横列如屏,怪石层磊,为六石中最玲珑奇秀者,石上仙人桥,大自然造就,桥上可容十余人,桥洞可藏五、六人。桥两侧陡削,甚险峻。石南有“骆驼峰”,如双峰驼伏地,昂首向天,蒙蒙细雨天观之,更是维妙维肖,月夜观之,如向天嘶鸣,更是一番情趣,故又名“峰驼鸣月”。
  ◎仙人泉
  仙人石下有仙人泉,水之石下出,绕石洞穿行,在石前汇聚两泉池,上池为村民饮用水,下池为洗涤用水。相传秦时骊山役徒孔丘明等10人,避隐玉笥山,一仙人赠一钵10尾鲤鱼,孔丘明等凿池畜养池中,后9鱼化龙,孔丘明等9人乘龙飞升,留何紫霄在人世修成地仙。故泉、石皆名“仙人”,何君村因何紫霄而称“何君”。
  ◎环玉阁
  环玉阁始建于宋,原名“大成阁”,清乾隆时,峡江知县张九钺因视周围六石环立,色青如玉,改题为“环玉阁”。高三层,一、三层四角,第二层八角,皆髹以棕漆,青瓦回廊,小巧别致。近几年多次维修,保持原状原貌。环玉阁于1984年7月被峡江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泰石
  泰石位于村西北,占地数十亩,为六石中最大者。有石磴曲折直达顶部,最高峰兀立,高20余米,四面陡削如斧劈,状如观音伫立,俗称“观音峰”,。顶部还有怪石错落排列,俨如群仙毕集,故称“会仙石”。泰石下洞穴深邃莫测,敞如广庭,仄如斗宝,暗流淙淙,乳石遍生,玲珑峭异。据探测,如能逐年开发,一座神奇的地下宫殿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诗词歌赋文学
  历代以来,关于题咏玉笥山的诗文词赋有三百余首。这些作者有的是景仰风范,过闾必式;有的是供职江西,就近游览;有的是久慕胜迹,专程探访;有的是欲享清幽,就学宫中。他们大都触景生情,落笔成章。其中不乏名流之辈:诸如唐代方千,南唐徐铉,宋代黄庭坚、朱熹、刘弇,明代解缙、金幼孜、罗洪先、王阳明、胡俨,清代查慎行等。
  ◎玉笥双璧
  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被誉为“玉笥双璧”的文字是一歌一赋,即:元代揭徯斯的《玉笥山歌》和明代金幼孜的《玉笥山赋》。“玉笥双璧”是玉笥山文学的代表作,其他诗人、文学家等创作的诗词,或言一景一物,或抒览胜豪情,或道怀古幽思,或冀求仙访友,不一而足。
  (1)玉笥山赋。全文长达2450字,气势磅礴,将玉笥山的自然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神仙幻景的传说折射出玉笥山的钟灵毓秀,展示出人文与历史景观。

玉笥山赋

  【辞赋简介】
  ★玉笥山赋是明代文人金幼孜创作的一篇辞赋作品,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歌颂江西峡江玉笥山的辞赋作品。《玉笥山赋》全文长达2450字,气势磅礴,将玉笥山的自然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神仙幻景的传说折射出玉笥山的钟灵毓秀,展示出人文与历史景观。文中说道:“至若黄道雨晴,瑶阶尘软,翠蕤下元武之旌,复钥起寥阳之殿,羽衣翻仙子之霓裳,雉尾拥宫人之彩扇。”看罢,仿佛仙子临山,祥云缭绕,恍若登临上境之感。
  ★当代辞赋家山东临清金学孟曾游览峡江玉笥山,其后创作一篇《玉笥山记》。其文开头写道,布衣公云:“此谓玉笥山者,非屈子祠之所在,乃江西之群玉山焉。”开篇即指出峡江玉笥山非屈子祠所在的汨罗玉笥山。其对“石、泉、洞、物”分别进行描写论述,也是了解峡江玉笥山的重要文献。与玉笥山文化相关的还有:东方疯婆创作的《峡江赋》、下府岸人创作的《玉笥山行记》。从唐至今,对峡江玉笥山的诗词歌赋灿若星海。
  ★对当代峡江玉笥山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是《江西峡江玉笥山探幽》,作者当代辞赋家明石秋色。这篇文章以辞赋游记体的形式对玉笥山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作了详尽的解说。其赋曰:“是日,艳阳初升,大道向西,峡江之新县城,披金流彩,县府大楼,颖都宾馆。人造瀑布,气势壮观。遍植佳木,鸟语花香。和谐流畅,一派繁华。车行十里,山门高耸。大字镏金,玉笥名山。山道盘旋,放眼皆葱。仰观山势,巍峨入云霄。左势,汉帝金井。右势,云腾飙驭祠。比邻,先觉楼,百花桥。”
  【作者简介】
  ★金幼孜,(1367-1431)名善,以字行,号退庵,今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明朝属新淦县人)。明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任翰林检讨。幼孜讲授《春秋》而进呈《春秋安旨》三卷。八年.鞑靼本雅失叛明.随成祖历次北征,幼孜扈从,命其记录所过山川、风土人情。幼孜才思敏捷往往据鞍立就。军至胪胸河(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大获全胜,本雅失七骑西遁。幼孜奉旨写平胡诏,代拟敕谕数道。十二年.与胡广、杨荣等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升翰林学士。十八年晋文渊阁学士。曾两次扈从明成祖北征瓦剌,著有《北征诗》、《北征录》。修撰永乐、洪熙两朝实录,任总裁官。谥号文靖,有《文靖公全集》传世。辞赋代表作有《玉笥山赋》。
  【背景资料】
  ★在江西中部峡江有座玉笥山(相传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路过此山,天降玉笥.遂称玉笥山。玉笥山方圆40平方公里,峰峦连绵不绝,自北向南有覆箱、太白、元阳、送仙等32峰,皆如削玉染黛、凌云摩霄。漫山古木森幽,重重掩映,四季如春.清泉长流。山脚有紫霄、仙人、温涧、泰、鹤、龟等6石,或钟灵毓秀,或突兀奇峭,或虎踞龙蟠,形态各异呈奇献巧,有“神柱支天”、“虹桥飞架”、“鹤舞迎客”、“寿龟伏地”、“骆驼向月”等景点。六石间矩不足200米,属石灰溶岩地形。元代大诗人揭傒斯在《承天宫记》中称:“天下称名山者有三,曰匡庐、曰閤皂、曰玉笥,而玉笥尤为夭下绝境”。玉笥山自秦代以来,历为方士、道士修真炼丹之所.成为江西道教名山。
  ★另一座玉笥山坐落在汨罗市西北4公里的汨罗江北岸。相传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当年流放于沅、湘时曾居于此山,故山中的名胜古迹,大多与屈原有关。玉笥山的主要名胜古迹有屈子祠和“玉笥八景”。屈子祠又称屈原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祠堂,现存的屈子祠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屈子祠占地1354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内有树龄300年以上的金桂。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屈原像位于后殿,神采感人。玉笥八景是骚台、濯缨桥、独醒亭、桃花洞、寿星台、望爷墩、绣花墩、剪刀池。前5景与屈原有关,后3景与屈原的女儿有关。
  【赋文展示】
  ◎玉笥山赋 作者:金幼孜
  ★鳌宫散兮彩云,鲸海飞兮黄尘;铜山渺兮寂寞,玉峰美兮嶙峋。占西江之上郡,表南纪之孤青;揽神秀于磅礴,通灵仙于杳冥。割晨昏而轶云雨,薄光景而生风霆。登之者,若广寒八万户之玉宇;望之者,恍巫山十二峰之翠屏。余尝攀萝绝涧,系马西风,断苍崖之秋骨,舒一笑于奇逢;攀危巢于栖鹘,附垂翅于冥鸿,发孤啸于崖端,振万籁于笙镛。但靓夫华盖倚天,芙蓉削玉,清霜利锷,剑插秋寒。初月修眉,黛横空缘,其瑰伟万状而东连者,非临川诸山列于前者乎。重滩来远、千里如泻,烟消两峡、隐若垂虹,雪立风涛、疾如走马。行祠候龙女之暮归,别路泣骊驹之晚驾,其蜿蜒百折而南委者,非章贡之经流绕其下者乎。西连石霜百丈之奇,北挹阁皂宝金之秀、或宽而陂陀,或卑而培(土娄),莫不瞻仰其先后。罗列乎左右,则诸山耸处之尊,真足以配南山不崩之寿也。方将临飞梁、凌绝顶,穷元微、入溟滓;抽石室之藏书,校黄庭之内景。
  ★俄遇鸿蒙先生、虚无诞叟,身佩苍精,手扪落斗,或处静而寄嘿,或谈空而说有。相与吐罗宿之奇胸,骋悬河之辩口。候紫气于青牛,叹浮云于苍狗。诞叟起揖先生曰:“子亦通元者也,独不闻清江玉笥之山乎?夫洞之天者三十有六,而法乐固为第一;地之福者七十有二,而郁木固为无匹。盖大作而地藏,宜鬼没而神出。今子以凭虚吊古之才,拔俗出尘之质,不游于元都千树之时,而访于昆明劫灭之日,何其异哉!仆固鄙人,请告山川风物之美,宫室羽仪之丽,悉耳目之所及,庶儿发吾子之蒙,而祛吾子之蔽也。”
  ★“在昔此山,卓卓太古,究其根盘,罔知几许。赐以太白云合之名,杂以群玉秦望之所。崯岑(山弗)郁,岭嵘险阻;嵸(上山+下左纟+下右总)(山集)岌,(山含)岈峋嵝。蟠者如龙,踞者如虎;方者如屏,圆者如箸;断者如帛,续者如组;高者如立,下者如俯;呀者如吞,突者如吐;平者如削,起者如舞;向者如斗,回者如顾。千奇万状,不可遽数。其上则小山丛桂、漆圆大椿、松桧栝桕、椅桐栗榛。大余连抱,深踞重坤;夸条蟠丽,布叶铺芬;昂霄耸壑,雾合云吞。白日而蛟(虫乙)动,微风而笙歌繁,禽则出穴雏鹓、衔书神雀、黄鹄白鹇、金鸡云鹤、旋日驾鹅。或翔而集,或俯而啄,是皆逾岷越障,离瀛度弱,不远伊迩,于焉兹托。其下则玉芝葳蕤、瑶草绿缛、葭若麝香、荃兰甘菊、芎䓖鹤化、金铃罂粟。抗紫茎、扬清馥耀群芳、骇众目、披幽崖、施中谷。煜煜猗猗青青郁郁。兽则驯虎飞猱、麝香麂鹿。或献果而攀萝或卖杏而收谷;或食乎野萍,或眠乎石竹。余则五色之毛、千里之足,茂先所不能知,《尔雅》所不及录。莫不肥大蕃息,络绎驰逐,以寝以讹,不瘰不疾。水则三溪八池,七潭六源,丹砂之井,玉醴之泉,服之可以永寿,饮之可以成仙,潏潏滈滈、澄澄涓涓,光极晓镜,声弹夜弦,练横瓴泻,支分蔓延,决而为雨,积而为渊。溉田百顷,衣食之源。然后触穹石、赴奔川,东汇彭蠡、同归海门。其中则蛟龙黾贝、(鱼匽)鲤鳙鲢,比目之鲒、缩颈之鳊、沙蛤海蚌、明珠出焉。亦有群飞属玉、并浴文鸳、双凫乘雁、鸣翠舞鹍、苍鳞秀羽、举一漏千,莫不集于浅濑,浮于清涟,唼嚼乎菰蒲菁藻,栖息乎菱芡藕莲。建宫室则度其隰原,拔斯柞棫,爰命工垂乃程匠石。巧者献能,勇者效力;千夫云从,万斧雷击。凿石而龙门空,斩木而虎穴赤。发岭表之瑰材,集江南之佳值,倏鬼设而神运,不一䢁而山积。于是宝图呈于坤灵,玉梁降乎天宠,仿配极之元都,列飞霞之画栋,翚翼宇而欲翔,螭负楹而不动。华榱引明月于璇题,棁藻缀浮云于朱拱。露阙角之苍龙,啄檐牙之丹凤。表以承天大秀之崇,侈以天德乘光之竦。参错乎,万象之鳞次,仿佛乎,九重之星拱。观其重观叠楼,左坪右墄,飞甍惊海色之摇红、铅砌琅玕之连白。窗绮疏而结钱,带金釭而衔壁。聚天上星辰,隔人间之风日,周河汉之昭回,顺阴阳之阖辟,宜上帝之高居,近天颜之咫尺。至若黄道雨晴,瑶阶尘软,翠蕤下元武之旌,复钥起寥阳之殿,羽衣翻仙子之霓裳,雉尾拥宫人之彩扇。孤耀鹤于金茎,鸣八鸾于翠辇,鱼龙舞九春天于钧天,鹓鹭肃群真于旒冕。济济乎山泽之癯,昂昂乎圭璋之彦。降笙鹤于缑山,耒舄凫于叶县。无非讲道德于元文,咒长生之秘典。元霜杵月,臼带香残,丹气成虹,炉存火炼。进麟脯之新奇,集龙根之宛转。冰桃斗瓜枣之筵,银瓮赐葡萄之燕。又何必慕弱水之二神,此尘世之所常羡也。钟其精英,发为人杰,其方平重厚,故为人也。沉毅而富才,峭直孤高,故为人也。磊落而多节,远如九仙(目华)尔之名,近则八祖森乎其列,故孔梅沈谢之群流,历秦汉唐宋而烜赫。访遗迹则魏氏之瑶台,何君之石窍,台耸东华赤谷之奇,谷隐彤霞丹阳之奥。箱峰蔓草之似袍,墨沼寒藤之学草。刘通慕仙录于徒闻,夏禹惜神樏之未造涪,翁吟于仿佛,叔夜敢侔于醉倒。逮及累朝,举由其道,银钩赐金榜之镂题,宝录降御炉之恩诏。信为古之名山,非遁世延年者莫能到也。
  ★言未卒,先生乃欣然而笑曰:“子诚知管晏之齐人,识昭宣之秦客,但夸夫山川之为美,而不知河山之带砺也。靓宫室之为盛,而不知两都之旧制也;羡木石鸟兽之为群,而不知斯人之为贵也;慕辟谷延年之可尚,而不知所恶有甚于死者。夫达人之大观,曾何以足芥蒂,虽杀身以成仁,真不忘而日在。且夫天人物我,本同橐龠,聚则成形,散归寥廓,高为星辰,低为河岳。故箕尾坠而传说亡,尼山祷而圣人作,二伯生而崧岳降其神灵,三苏出而眉山为之萧索。相业应乎,旁求王迹寓于笔削,为藩翰于西周,著文章于东洛,是皆保海内之安危,兼天下之忧乐,岂效乎没世无闻,但忘情乎丘壑。且子不闻蓬莱方壶,远则远矣,而楼船之药未返,滈池之壁已遗茎台井干。高则高矣,而茂林之石马无声,柏梁金人有泪,是二君者今安在哉。今欲与子窥九嶷,登太行、上会稽、探禹穴、沂昆仑、观澥渤。追太史之奇踪,续前人之遗烈,挽壮士之天河,洗中原之战血,然后对礼乐于丹墀,进舆图于天阙。则下视下笥之山者,何足比于一发也哉。”诞叟闻斯言也,狼狈鼠拱,莫知所措。
  ★夕阳兮在山,碧云兮欲暮,余乃拾铜雀于残烟,分玉蟾于坠露,倚柱树之秋香,遂登高而作赋。
  【赋文注释】
  1、鹘(hú):隼科鸟类的旧称。
  2、镛(yōng):古乐器钟的一种。
  3、靓(jìng):愿意为妆饰,此处作动词见。
  4、章贡:指章江和贡江,两江在赣州市八镜台下汇合后称赣江。
  5、阁皂:在樟树市东,为道教名山,道书上记第三十三福地。
  6、陂陀(pōtuó):不平坦。
  7、培(土娄):小土丘。
  8、溟滓:自然之气混混茫茫的样子。
  9、黄庭:道教经名。全称《太上黄庭内景经》,以七言歌诀讲述道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10、鸿蒙先生、虚无诞叟:作者虚构的人物。
  11、嘿:同默。
  12、子亦通元者:意为您也是通晓道学的人。
  13、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以玉笥山为第十七大秀法乐洞天,第七郁木福地。
  14、仆固鄙人:均为自谦词。
  15、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或实现某种后果或愿望。
  16、遽(jù):急、骤然。
  17、驾鹤:野鹅的一种。
  18、瀛、弱:东海和弱水,《古小说钩沉》辑《云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此处泛指大海与河流。
  19、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
  20、葭:初生的芦苇。
  21、芎(xiōng)䓖(qióng):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主产四川,也叫川芎。
  22、煜煜猗猗:光鲜的样子。
  23、猱:猿类,善攀援。
  24、茂先:有才德的人。
  25、《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26、潏潏(yù)滈滈:水流涌动的样子。
  27、练横瓴泻:水流自上而下倾泻。
  28、彭蠡(lǐ):即鄱阳湖。
  29、唼(shà):鱼类、水鸟吃东西的声音。
  30、隰(xí):低湿的地方。
  31、柞zuò:栎的通称;棫: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
  32、爰:于是。
  33、翚huī翼:传弦建筑中的飞檐,全句形容宫宇的壮观。
  34、螭: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古建筑中多用其作装饰;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35、榱cuī:安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即椽子、椽皮。
  36、棁:梁上的短木;拱:弓形的木条与方形木条斗合用,称斗拱,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种支承的构件。
  37、竦sǒng:肃敬。
  38、甍méng:屋脊。
  39、琅玕gān:象珠子的美石。
  40、金釭(gāng):古代宫室壁上环形装饰物。
  41、阁辟:闭合、开启。
  42、黄道:指好日子、好天气。
  43、钥:原指钥匙,此处为打开的意思。
  44、旒冕(liú miǎn):帝王戴的前后有玉串的帽子。
  45、癯(qú):原意为瘦,此处是清秀的意思。
  46、圭璋之彦:长条形和顶端作斜锐角形的玉器,古代贵族用于祭祀的礼器;彦,对俊秀人物的美称。古人誊玉有君子之德。
  47、降笙鹤于缑(gōu)山:传说王子乔与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鹤驻山头,可见而不可及,七日乃去。缑山,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东西。
  48、耒舄凫于叶县:传说东汉叶县县令王乔将两只舄(鞋)化为两凫(野鸭)乘之京师。叶县在河南省。
  49、麟脯(fǔ):泛指干燥后的兽肉。
  50、九仙:旧传秦时避乱于玉笥山有孔丘明、骆法通、吴天印、张法枢、谢志空、周仙用、邹武君、谢幽岩、杨元中、何紫霄十人,前九人乘鱼龙仙去,留何紫霄修炼为地仙。
  51、八祖:南唐时承天宫精思院黄处明、宋怀德、汪希声,老君院刘潜谷、陈绍观,灵宝院王处一、丁守元、姚文质八人世称“玉梁八祖”。
  52、孔梅沈谢:即秦时孔丘明、汉时梅福、唐代沈麟、宋代谢修通。
  53、魏氏之瑶台:即魏仙坛。
  54、何君石窍:即何君村泰石、紫霄石、仙人石、鹤石、龟石、温涧石六石。
  55、箱峰:即覆箱峰。
  56、墨沼:即肖子云洗墨池,在玉笥山上。
  57、樏(léi):古时登山的工具。
  58、涪翁:即黄庭坚。
  59、叔夜:张叔夜(1065-1127)北宋开封人,历官海州、邓州知州,南道都总管,靖康年间金兵破汴梁被俘,绝食而死。
  60、管晏。管仲和晏婴,均为春秋时齐国名相。
  61、秦昭室之秦客:指战国末期秦昭王、齐宣王时的合纵连横肉家张仪、苏秦等人。
  62、河山之带砺:成语比喻国基坚固、国祚长久,又谓带砺河山。
  63、辟谷:传说一种食之可长寿的谷物。
  64、橐(tuó)龠(yuè):古代冶炼鼓风的器具,橐是风箱,龠为送风的管子。全句意为万物本为一体,如同橐龠不可分。
  65、箕尾: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东方的箕宿和尾宿。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家观测天象、日、月、五星在天空运行测时的标志。
  66、尼山:又称尼丘,在山东曲阜市东南,《史记•孔子世家》:“叔梁讫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
  67、二伯:古代领导一方的长官,《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68、三苏:即四川眉崇山峻岭苏老泉、苏轼、苏辙。
  69、蓬莱方壶:传说中的海外仙山。
  70、楼船之药未返:指秦始皇派徐市(福)海外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船队,一去不复返。
  71、滈(hào)池:又作镐池,在西周国者镐京(今陕西西安市丰镐村一带),池水经镐水注入渭水,唐以后淤废。
  72、柏梁金人:柏梁即柏梁台,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在今长安市北。《三铺旧事》:“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金人即铜人。
  73、九嶷(yí):一作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省宁远县南,相传虞禹葬此。
  74、禹穴:即禹陵,在浙江绍兴县城稽山门外,传说舜葬此。陵旁有禹王庙、内有禹王碑,为浙东著名胜迹。
  75、澥(xiè)渤:渤海的古称。
  76、太史:指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著《史记》。
  77、丹墀chí:以红漆涂饰的台阶。
  78、舆图、天阙:地图、朝廷。
  79、铜雀:即铜雀台,汉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占邺城。此处系作者拾阶登山比作上铜雀台。
  80、玉蟾:皎洁的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故蟾为月的代称。

  (2)玉笥山歌。全诗共68句,一韵到底。《玉笥山歌》在描写玉笥山时,从峡江玉笥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开始,既尔描写玉笥山的景物风貌,在历史人物形象神化模拟中,给人展示的是一种仙幻奇绝的景观感受。见百科词条:玉笥山歌。
  ◎玉笥诗歌
  关于玉笥山的五言诗、七言诗很多,代表诗作如下:
  (1)玉笥山留题 南唐•徐铉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
  形骸已消散,心想都凝寂;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
  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2)群玉峰 宋•黄庭坚
  洞天名籍知第几,洞口诸峰苍翠堆。
  雕虎啸风斤斧去,飞廉吹雨晓烟回。
  日晴圭角升虹气,月冷明珠割蚌胎。
  种玉田中饱春笋,仙人忆得早归来。
  (3)大秀宫 宋•黄庭坚
  玉笥山前太白峰,望仙桥下水溶溶。
  前溪流水后溪月,五步白云三步松。
  半月佩环朝上阙,插天楼阁度疏钟。
  梦余仿佛钧天奏,知在蓬莱第几重。
  (4)游玉笥飞仙石 宋•朱熹
  大地何人凿小空,倏然一榻卧相容。
  巨灵劈破三千尺,西竺飞来第二峰。
  出洞风寒疑有虎,藏身夜半忽成龙。
  惺来索我题诗句,稽首何君六石供。
  (5)梅仙峰 元•危素
  谏疏当年奏汉宫,至今名迹遍诸峰。
  经台半掩三花树,丹臼横遮五粒松。
  近水衣裳清露湿,并崖芝术白云封。
  因君更忆非非子,杖履登临得屡从。
  (6)九仙台 明•胡俨
  高台千尺绝尘氛,长见仙都九老君。
  手把芙蓉游碧落,身骑鸾鹤下青云。
  紫虚坛上花初发,金井源头路不分。
  自有灵踪通缥缈,谁来芳讯接氤氲。
  (7)雨中望玉笥诸山 清•查慎行
  水远山平数百里,两岸斗拔论江起。
  舟人遥指三三峰,乱插芙蓉雨新洗。
  仙家缥缈住仙坛,不道人间路大难。
  请看玉笥山南路,渐近赣江十八滩。
  (8)望仙台 邓惺翁
  拟作庐敖汗漫游,道人携我望仙楼。
  欲从太极归元化,又恐青山笑白头。
  石隙泉声时细细,洞门云气日浮浮。
  划然长啸忘归去,宛在蓬莱十二洲。
  ◎玉笥游记
  (1)山东临清金学孟曾游览峡江玉笥山,其后创作一篇《玉笥山记》。其文开头写道,布衣公云:“此谓玉笥山者,非屈子祠之所在,乃江西之群玉山焉。”开篇即指出峡江玉笥山非屈子祠所在的汨罗玉笥山。其对“石、泉、洞、物”分别进行描写论述,也是了解峡江玉笥山的重要文献。与玉笥山文化相关的还有:东方疯婆创作的《峡江赋》、下府岸人创作的《玉笥山行记》。从唐至今,对峡江玉笥山的诗词歌赋灿若星海。
  (2)对当代峡江玉笥山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是《江西峡江玉笥山探幽》,作者是江西南昌刘志强。这篇文章以辞赋游记体的形式对玉笥山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作了详尽的解说。其赋曰:“是日,艳阳初升,大道向西,峡江之新县城,披金流彩,县府大楼,颖都宾馆。人造瀑布,气势壮观。遍植佳木,鸟语花香。和谐流畅,一派繁华。车行十里,山门高耸。大字镏金,玉笥名山。山道盘旋,放眼皆葱。仰观山势,巍峨入云霄。左势,汉帝金井。右势,云腾飙驭祠。比邻,先觉楼,百花桥。”
  三、道教寺庙文化
  玉笥山原有两宫、二十一观、三十六坛、十二台、九亭、六宅、三庵、两祠、三园、两桥、一阁、一池,可惜于无末至正壬辰年(135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后世屡兴屡废,至今仅存一祠(云腾飚驭祠)、一阁(环玉阁)、两桥(百花桥、宫门桥)。其中的宫、观、坛、庵、台,多与道教有关。
  四、神话传说戏曲
  ◎天降玉笥。
  汉武帝曾游遍天下名山,相传到这里时,西天王母授他《上清宝箓图》。一天,见天降白玉笥在太白峰,武帝命人去取时,风雨突降,席卷玉笥而去。玉笥山因此得名。
  ◎九仙飞天
  “玉笥山”为道教第十七法乐洞天,第八郁木福地。相传秦时骊山役徒孔丘明等10人,避隐玉笥山,一仙人赠一钵10尾鲤鱼,孔丘明等凿池畜养池中,后9鱼化龙,孔丘明等9人乘龙飞升,留何紫霄在人世修成地仙。从北至南拥有覆峰、大白、元阳、送仙等32座山峰,送仙峰为最峭拔,峰顶有九仙台,相传为秦时孔丘明等九仙乘龙飞天处,覆箱峰山势平缓,形状像一只底朝天的箱子,据说孔丘明升天时,留下一只箱子给何紫霄,何取出箱中的霞衣玉册后,抛掉的箱子化作了一座山峰,何紫霄从此留在人间,修为地仙。故泉、石皆名“仙人”,何君村因何紫霄而称“何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