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的幸存独苗,明经公胡昌翼

分类: 他山之石 |
李唐王朝的幸存独苗,唐昭宗之子,遗落在民间的明经公胡昌翼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梁王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享国290年的李唐王朝就此灭亡,唐哀帝“禅位”后,被后梁太祖朱温降封为济阴王,迁往曹州封地,落脚安置在朱温亲信氏叔琮的宅邸,然而大唐灭亡后依旧有太原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西川王建等诸侯尊奉哀帝为正统的天下共主,不承认朱温建立的梁朝。
后梁太祖朱温
哀帝一天存在朱温一天就不安,索性在天佑五年(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温派人来到曹州赐酒毒死李柷,李柷死后朱温为其上谥号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昭宣光烈孝皇帝,原本打算给唐哀帝李柷立庙号,被后唐群臣阻止,群臣认为:李柷为唐贼朱温所立,且父母皆为朱温所杀,其本人又是亡国之君,因此没有给李柷立庙号,故后世之人称李柷“唐哀帝”或者“”唐昭宣帝”。
唐哀帝李柷
作为一位13岁继位的少年天子,接过来的大唐王朝已经日落西山,风雨飘摇,内有权臣朱温把持朝政,外有藩镇割据,自己形同虚设,徒有其名,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下达,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被后唐群臣说其为亡国之君实属有些过!大唐实际亡于唐昭宗,唐哀帝不过是作为禅让程序的过渡傀儡。
唐朝灭亡后,李唐皇室并未因为朱温的大肆屠皇室宗亲杀而绝后,胡昌翼的出现,揭开了唐昭宗最后的作为,让仅有存活下的皇子隐姓埋名,最后成为一名学问家。
胡昌翼,明经胡氏始祖
“明经胡”的始祖是唐昭宗和何皇后之子。朱温拥兵自重,对唐室社稷垂涎已久。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势,要唐昭宗迁都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三月朔日,何皇后临产,皇幼子呱呱落地,这就是后来的“明经胡”始祖李昌翼。昭宗知道已经不能逃脱朱温的虎口,就与何皇后暗中商量说: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不如悄悄地将皇幼子乔装成襁褓中的普通婴儿,隐藏在民间。当时昭宗的心腹婺源人胡三跟随御驾东迁,昭宗临危托孤,胡三不顾个人的安危,将皇幼子带回婺源考川。同年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38岁的昭宗李晔。
唐昭宗李晔
昭宗的皇幼子与胡三来到考川之后,因胡三姓胡,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掩人耳目,取名为昌翼(繁荣昌盛,辉煌腾达之意),字宏远,号绎思。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22岁时,以《易经》登“明经科”第二名。胡三见胡昌翼已经长大成人,就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一番真情告白之后,胡昌翼失声痛哭。他生不逢时,已经改朝换代,到了宋代,无论如何也不能屈节侍奉他国君主。于是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明经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创明经理学,开拓皖派经学研究。
胡昌翼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人称“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称“李改胡”或“假胡”。“明经胡”尊昌翼为始祖,胡三为义祖。“明经胡”的列祖列宗家训是:“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陇西郡)。”义祖胡三唐会昌癸亥年(843年)三月初五生,后唐天成丙戌年(926年)五月逝世,享年84岁,娶秦氏,继陈氏,均无出。胡三逝世后,胡昌翼知恩图报,厚葬胡三,仍蛰居乡间,潜修砥行,讲学施教,并遗训儿孙,李改胡要代代相传,决不复宗。
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昌翼长大后胡三公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
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