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纪念南阳作家周熠老师逝世十周年

(2018-05-26 14:40:52)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可能我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南阳籍作家周老师发表的,34年了。今天看到怀念他的博文,感慨万千。。。

[转载]纪念南阳作家周熠老师逝世十周年

遗憾与欣慰
——纪念南阳作家周熠老师逝世十周年

文/陈立红

 

0

  今天上午10点40分,我正在外面办事,听到手机微信响,打开一看,是南阳日报窦跃生老师发来的信息:

  “8月23日是周熠老师10周年祭”

  我大吃一惊。连忙回复:“真快啊!”接着又写道:“人生匆忙,真是太快了!”

  我吃惊,是因为我把周熠老师的祭日忘了!

  我吃惊,是因为周熠老师逝世已经整整十周年了!

  我吃惊,岁月真是太匆忙了人生真是太匆忙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的感觉全变了。天也开始下雨,淅淅沥沥,好像要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当我从电脑和文件中抽出身来,眼前就会闪现我跟周熠老师交往的画面,以及他对我的帮助。

 1

  现在想来,让我感到最最遗憾的是,2007年7月与周熠老师约好的相见没有成行,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

  当时在短信中,我给周熠老师说:“(2007年)七月中旬要回老家办事,到时候先拜望您!祝您身笔俱健!”

  这里所说的“七月中旬要回老家办事”,其实是指我母亲病逝一周年,要回老家坟前祭奠。因为周熠老师病情很不稳定,担心他触景生情,所以没敢明说。

  周熠老师回信说:“谢谢并盼望你回家来见见 人之将去 尤为怀旧 更想见你这样的投桃报李人!你千里返乡宜从简从朴 我愿清茶素食待客 心里几多畅快!至盼!”

  当时看到这封短信时,深深为周熠老师的真情所感动。但却并没有将“人之将去”看作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白,而是误判为是对病体的自谦。

  当时,因为单位要开年中会议,不让请假,所以没有回成。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失约让周熠老师的“至盼”失望,更让我错失了看望老师的最后机会!

  这成了我现在想来仍觉疼痛的遗憾。

2
  

  让我稍感欣慰的是,在周熠老师患病期间,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笔谈,给他的散文随笔集《红尘草色》写了一篇评论《生命之书》。

  周熠老师患食道癌手术后,声带受损,说话很费劲。我和他后来的联系都是发短信。

  2006年9月8日下午,收到一个寄自北京本市的大信封,打开一看,原来是周熠老师的新著散文随笔集《红尘草色》,扉页上有周熠老师的题签:

  “陈立红先生正之/周熠丙戌秋”。

  我感到非常高兴,马上发短信汇报:“周熠老师:您好!大作收到,感谢惦记,一定仔细学习。您在北京吗?若在请告一声,我去看您!”

  过了一会儿,周熠老师回信说:“立红 你好 我在咱们南阳 是请去北京的家兄代劳”

  一句“咱们南阳”,我感到特别亲切。请年近七旬的家兄从老家千里捎书到北京,更让我感动!

  2007年6月,经过比较深入的研读,终于写成了一篇论述周熠老师散文特色的评论《生命之书》。7月24日,在《白河》副刊上发表。当天晚上10点多,我给周熠老师发短信,告诉他评论已在《白河》发表,七月份因为单位有事回不去了。

  第二天早晨7点,周熠老师回信:

  “衷心感谢你啊立红!我在住院熬命。昨天听探望的同事说了。鄙人命薄 大劫难逃 未知还能否与可仁可才的小陈一晤而谢?悲哉!保重吧立红 再谢!周熠再谢于病房间之晨。”(2007年7月25日7:02)

  一看大惊,马上回短信安慰他:“您一定要配合治疗,现在医术发达,会治好的!我争取早日去看您!为您祈福!祝您长寿!”

  周熠老师回信说:“贤哉立红!好感爱你 真的 想你这样的好人”(7:59)

  怕周熠老师伤感,我马上又回短信劝慰:

  “您现在住院,要好好养病。‘养病’是中医的说法,很有哲学内涵,是全局观,注重全身机能的调理,与西医‘治病’的局部治疗理念有所不同。因此,在有病治病的同时,还要注意休养。要保持心情舒畅,增加营养,适当锻炼等等,不要有悲观消极的闪念。病既然来了,那就权当体验,等身体好了,再写大块文章!每遇大事有静气,古话说得多好!务请您静养蓄神,一定会早日康复!”

  过了几天,收到周熠老师的回信:

  “立红 大评看了 你的养病至嘱也品味 很开茅塞 我谨行忘年交的挚劝吧。你好好干 多有为 健康兴达!”(2007年7月31日11:16)

  这是我和周熠老师的笔谈。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过了22天,他竟然从病房的五楼跳了下去!
  

3


  周熠老师用极端的方式走了之后,我一直不太理解他的决绝。因为想象他最后的样子,我就很心痛。其实,周熠老师早把生死看得很透,他在《生死之间》和《人生何所似》等多篇散文随笔中,对生死、人生、灵魂的意义进行了精妙的阐发。

  从哲学上讲,人是向着死亡而生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个人,他还属于父母、妻子、孩子和亲友,属于单位和事业,属于社会和全人类。所以才有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和传统。

  但是,病痛也是无法回避的,想想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以撂倒七八尺的壮汉,更何况是癌扩散的巨痛?

  其实,作为南阳作家群的重要作家,周熠老师走后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办理:文集的整理与出版,传记的研究与撰写,作品的研究与传播等等。我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新浪网上建一个纪念周熠老师的博客,收集整理了一百多篇回忆怀念和研究文章,希望能够启示有能力的机构或者个人。

  我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纪念还是整理出版他的作品全集,哪怕是电子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