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用文字的灯盏,照亮诗意旅途——访诗人吉尚泉——《葫芦岛日报》2018.3.

(2018-03-13 16:24:06)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http://epaper.hldnews.com/shtml/hldrb/20180311/294287.shtml

人物简介
   吉尚泉,男,出生于1969年,辽宁建昌人,辽宁作协会员。有诗歌刊载于《星星》《牡丹》《北方文学》《诗刊》《上海诗人》《绿风》《诗潮》《诗歌月刊》《诗林》《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散文诗》《边疆文学》《中华文学选刊》《佛山文艺》《星河》《海燕》《安徽文学》《陕西文学》《北方作家》等期刊杂志。曾被评为“十佳关东诗人”。
   著有诗集《六股河,多少黎明一晃而过》、报告文学集《创业魔法师手记》、文集《岁月的手记》(合著)。现系《辽宁个体私营经济》《作家周刊》《关东诗人》《建昌文艺》特邀(组稿)编辑。
  □ 本报记者 王 英
   2017年是他诗歌创作最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创作的120多首诗歌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北方文学》《滇池》《都市》《散文诗》《中国诗人》《甘肃日报》《辽宁日报》《佛山文艺》《作家周刊》等近二十家报纸期刊上发表,共达19万字。
   有人说他是诗坛的新兵,也有人称他为诗界的长者。而他说,无论如何,一切都将成为过去。犹如一首孱弱或者豪迈的诗,读者自有见地。在时间的长路上,留下的不仅有辉煌和荣誉,也有迂回和崎岖。而自己所要做到的,就是坚持和努力。
   他,就是我市的签约作家吉尚泉。
  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
   三月,总会给他莫名的冲动。甚至不经意的一缕风,也令他感慨万千,生出奔跑或者飘忽的想法。于是,一首首有关春天的诗破土了。
   三月,总会激起他被掩埋的火种,当时间的闪电刺破长夜的乌云,他会在每一个温暖的午后,梦回故乡……
   2018新年伊始,吉尚泉就用自己的作品,吹响了出发的号角。他的诗作《踏雪》被《星星·诗歌原创》刊发,诗作《月光下》在《作家周刊》刊出,并有3组诗,先后通过《北方文学》《辽河》《华星诗坛》的终审,有望于近期刊载。
   “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采访中,吉尚泉信心满满,正在酝酿新的诗篇。
   熟识吉尚泉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是建昌县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在120分贝的机声里从事并不轻松的劳动。在简单枯燥的流水线上,他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亦收获了许多同龄人无法获得的生活体验。汗水滴落的瞬间,是他诗心的一次飞翔,沿着层层布浪,织布机给了他对于人生更多的思考。
   吉尚泉1988年在企业参加工作,很快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任教练员。同时,他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诗刊》《诗神》《诗林》《星星》等诗歌刊物,并参加了沈阳文学艺术院组织的文学函授班学习,跟随战青、吕志贵、黄世俊等老师学习文学创作,并连续三届被学院评为优秀学员。
   但那时候,吉尚泉只是对文学由衷热爱,对各类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书写,还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许多作品,还是稚嫩和肤浅的。尽管在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了1000余首现代诗,可最终得以发表的总是凤毛麟角。有时候,甚至几个月没能发表一首诗。而他,依然坚持写,坚持自己骑着自行车“跑”四五公里的路,把那一首首撰写得工工整整的诗作,投进绿色的邮筒。
   回忆起三十年前的往事,吉尚泉最难忘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火如荼的文学浪潮。他记得当年在沈阳文学院函授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超过10000人,而建昌县的文学爱好者多达1200人,甚至他所在的纺织厂也在这场热潮中成立了文学社,创办了一份《三月》小报,社员超过100人。也许是当年这样的一种氛围,化作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光芒。也许,是他的血液里,原本就有诗歌的基因,从那以后,吉尚泉就再也无法割舍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尽管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经历过许多挫折甚至失败的打击,但他总是很快就调整好心态,用一颗充满阳光和执拗的心,去书写属于他的长短句。
   因为他坚信:诗歌的路上,只有春天。
  内心的灯盏,是跳跃的文字
  文字,是一场苦旅。2010年前,吉尚泉发表在各级期刊杂志上的诗作不是很多,偶尔在一些报刊上零散地发表一些千字的小说、散文,更多的是他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他说,那段时间,国内一些文学期刊或停刊,或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幅缩减文学作品的版面,许多的文学社团不复存在,坚持的少之又少。在那种情况下,他的诗歌创作遭遇了瓶颈,而当时各种诗歌流派潮起潮落,像他这样初出茅庐的诗歌爱好者,能够坚持下来就已经很难得了。
   他痛苦,他徘徊。他叩问自己该何去何从。
   好在建昌还有许多文朋诗友,好在家里还有教书的父亲在默默支持着他,好在《辽宁个体私营经济》杂志的张宜昌主编,还一直在为他的诗作指点迷津……
   “我内心的灯盏,是这些无言而跳跃的文字。”在20余年漫长的时光中,吉尚泉几乎每周都创作几首诗歌。这些作品里,有他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有他对家乡山水的讴歌,有他对企业困境中的思索,有他对城市生活的审视……
   同时,吉尚泉依然乐此不疲地订阅相关的诗歌类期刊杂志,对那些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诗作反复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写作技巧。
   “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用在吉尚泉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回首三十多年走过的诗歌之路,他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下来了。
   “一个人如果坚持用三十年时间去做一件事,他一定会有收获的!”说到这,吉尚泉开心地笑了。
   在中国诗歌界的八大期刊中,除《扬子江诗刊》外,吉尚泉在《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均发表过作品。2010年以来,吉尚泉在正规期刊杂志上累计发表诗歌作品近100万字。
  在依旧的涛声里,有紫燕的翻飞
   2010年前,吉尚泉创作了2000多首诗。2000多首诗歌,仿佛2000多份食粮,更像是2000多盏灯,不仅给吉尚泉以温暖,也照亮了他脚下的路。
   每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他总会高昂着头,用激情和热血,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
   每一个寒风肆虐的夜晚,他总会在思想的高处瞭望远天,在灵魂的家园耕耘青青的麦垄。
   刚过不惑之年的吉尚泉,在2012年创作出《记忆的花朵》(组诗),在参加由辽宁省作协和绥中县政府联合举办的“辽宁东戴河——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记忆的花朵》(组诗)在《中华文学选刊》刊载。这些成绩,是他现代诗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他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此之前的作品趋于直白,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一花一草的吟咏。自此之后,吉尚泉的作品在写法上更自由,作品的视野更开阔,挖掘更深刻。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有如此的变化时,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也许是一个人对事物在不同阶段的认识所决定的。比如,在依旧的涛声里,有紫燕不同的翻飞。”
   不难看出,吉尚泉好像又回到了三十余年前,好像还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整日里风风火火的样子,忙忙碌碌地写诗和工作。
   随着思路的打开、理念的更新,吉尚泉的作品以不同的风格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作品思想的深度挖掘和独特感悟。比如一个题目,他可以写两首甚至多首不同的诗。比如一个主题,他可以写不同题目的诗,每一首诗又各不相同。比如《有人在我梦里割草》,他先后写了两首,两首诗各具特色,都在不同的杂志上得以发表。比如《夜宴》,他先后写了四首。
   吉尚泉的诗,关注的是那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片段,但在他的笔下,却饱含人生的哲思,是对生命和现实生活最美好的歌吟。比如他发表在《牡丹》头题上的一首《雷同》,就是具有很强生命体验的作品:其实,我喜欢更多的雷同/那些相似的事物,让我一次次忘记忧愁//比如你说过的话,比如村口的挥手/没有什么不同,比如这寂寥的夜晚/我写下的文字,突然的抒情//在秋天,故乡的玉米有着相似的色彩/一滴汗水,从苍老的脸上滚落下来//空旷的山谷是雷同的,一望无际的沙漠是雷同的/一个人的野心和善良是雷同的,甚至/一缕秋风越过远山时的呼啸,归家的心情/如出一辙//如果允许,我想忽略更多的细节/忘记一些色彩和荣耀/只在一个个雷同的日子/做着雷同的事情。
  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
   接受采访时,吉尚泉说他酝酿了很久,想写一组有关辽西山峰的诗,甚至这组诗的题目都拟好了,就是《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但他却迟迟没有动笔,这首诗便成为他心中不落的风景。
   2016年5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六股河,多少黎明一晃而过》由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诗集里,以及他发表在其它期刊杂志上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辽西山水的作品,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他千万次感动之后亲切的呼唤。比如《风吹故乡》《故乡的小河》《车过故乡》《车过葫芦岛》《深夜中的大凌河》《在白狼山脚下》《在养马甸子赏花》《七月的立龙山》《在老帽子山下放马》等等。
   吉尚泉不但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时时刻刻关注和关心诗友及其作品。他一边用自己的笔高歌大千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一边尽自己所能,为身边熟悉和陌生的诗友无私奉献,积极创造条件,为那些有潜力的作者牵线搭桥推荐作品。据了解,经他组织、推荐的诗歌作者多达130余人,遍布省内外,在《作家周刊》《关东诗人》《辽宁个体私营经济》《建昌文艺》《诗歌周刊》等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40多首(组)。
   2015年春,吉尚泉在《长江诗歌》报上组织一次“辽宁诗歌大展”。这次大展历时一个多月,吉尚泉与报社和辽宁籍诗人的多次沟通,最后有53名辽宁籍诗人在《长江诗歌》报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这件事在国内诗歌界引起较大反响,我市诗人刘抚兴、赵坤、陆兴志、白频、冷万国、李广智等逐一亮相大展。
   今年1月,吉尚泉多次协调,最后由他编辑的“葫芦岛作家专版”在吉林的《作家周刊》四版集中推出,孙琳、吉广旭、马俊清、刘党等18位葫芦岛籍作家、诗人在该刊上发表作品,这对于提升葫芦岛知名度,扩大葫芦岛作家、诗人群体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吉尚泉还先后担任中国诗歌流派网、《岁月》杂志论坛、《关东诗人》论坛、《西部作家》论坛、墨舞红尘、盛京文学网等网站的诗歌版版主、编辑,无偿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评点作品,回答他们提出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由沈阳市文联主办的盛京文学网站上,吉尚泉先后十余次为会员上课,讲解现代诗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对当前诗歌走向和发展进行梳理,赢得了省内外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好评。
   虽然这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吉尚泉坚持认为,文学和诗歌之所以能延续发展数千年,是因为每一位热爱和从事文学和诗歌创作的人,都有一份弘扬和传承的责任。
   面对远山和浮云,面对辽阔和蔚蓝,面对春天的惊雷和午后的阳光,吉尚泉还要继续追寻在诗意的路上,用他自己的方式,歌吟脚下的大地和亲人。
   因为他知道:每一座山峰,都是搬不动的叹词。
   因为他坚信:文字的灯盏,可以照亮诗意的生命旅途。
  这里的鸟鸣没有什么不同(组诗)

/吉尚泉

 

多少时光

 

多少时光  被拖进历史

多少时光  被屈打成招

成为石头  

 

沉默没有掌声   

更多的草彼此搀扶

成为八月乡村的风景

 

沿着老家的山路  少年在奔跑

羊群在奔跑  

当路畔的小花凋零  是否还有

执拗的游子  小步小步

沿着依然的流水  坚定地行走

 

掩面而过的人不是我  灯下翻书的人不是我

如果可以复制一声轻叹  年轻的母亲

可不可以  在轻笑里

喊一声熟稔的乳名

 

在经过的古镇

 

甚至一声鸡啼  都可能

被写进历史  青瓦上的苔藓

是无法篡改的证词

 

 

在经过的古镇  马蹄刚刚落下

这里的人  用缓慢

回答我的惊秫  用惊秫

打量我的身世和来生

 

青石板没有什么不同

春风没有什么不同  一口巨大的铜钟

只有在被狠狠敲击之后

才发出突然的轰鸣  仿佛沉默的时间太久

被忽略的时间太久  

 

在春天

 

在春天  我是不是要埋下种子

向着故乡跑上一会

越来越远的人  会和陌生的小城一起入梦

 

我说出一些流水和忧愁  在春天

我要和一座山峰重逢  它高耸的部分

是我攥紧的拳头

 

在春天  这里的鸟鸣没有什么不同

泥土深处的车辙  散落的诺言

如果没有谁能证明我曾经来过  在春天

请允许一个人  沿着老家的坡地

不停地奔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