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课题研究9:诗人木叶访谈录

(2017-12-19 15:49:46)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课题研究9:诗人木叶访谈录 

吴忌: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诗人,散文家。

木叶:真实姓名王永华,皖人,1970年11月出生于含山,4岁随母迁居宿松,现居合肥,供职安徽省文联,现任《清明》杂志编辑。诗人,文艺理论家。著有诗集《在铁锚厂》《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散文集《高架》等。 

吴忌:木叶先生,您好。希望您能够接收我们的书面访谈。

我们正在进行“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文情耗损与保持’研究”。该研究已经由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为“JG14047”课题(批准文号:安徽省教育厅 皖教秘[2014]441号)。

说明一下,我本来申报的课题名称是“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文学性耗损与保持’研究”。关键词“文学性”被省教科院修改为“文情”了。“文学性”是一个现代文论观念,偏重于文本形式研究;而“文情”,我看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古典文论概念,必须兼顾文本形式和情感内涵。虽然形式与内容向来不可分割,但课题任务已然加重。

我发现,高中《语文》,无论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本。这些课文“文学的意图”明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提示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明了其“文学性”的存在。但我们是不是就此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美感”,培养“审美的技能”,养成“美读”习惯,学习富有文学意味的语言,进而培养情操,滋养人生呢?

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都急功近利于高考应试,课堂上的文本分析似乎丧失了文学的立场,这造成语文课“文学”意味严重缺失。有的老师可能自身就欠缺文学欣赏的立场、能力和习惯,其教学并不以文学立意。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发现“文学缺失的危害”,唤起“对文学的尊重”,使学生通过语文课获得文学的美感,培养全面的人文素养。

您作为著名诗人,权威的文学期刊编辑,我们猜想您必然具有优异的文学素养。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谢谢。另,请给我们一份简历,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您。

 

1、吴忌:回首当年的中学生涯,您觉得语文课有意思吗?请您给现在的中学生说一个学习语文的故事吧。

 

木叶:

坦率地说,没有多大意思。就我个人而言,我甚至想不出一个完整的关于我个人学习语文的故事。

 

2、吴忌:您能不能向语文教师解释一下“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以及“耗损与保持”理论。

 

木叶:

文学关注生命的意义,关注存在,它和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乃至人类学等等都有关联,举出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试图在这些关联之内或之外,标注出文学的本体性,对此我个人认为很难全面去概括它,比如古人会说“文以载道”、“寓教于乐”,今人会说“文学即人学”,会有诗歌的“缘情说”或者“言志说”或者干脆的“表现说”诸如此类的等等争论。

倒不如跳出来讨论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精确性”。这种“精确”,并非文本的“中心思想”或者其中的“段落大意”所“约定”的“意义”,而且这个“意义”也不完全由“比喻”、“拟人”、“象征”等等修辞手法来担保,大致而言,在于文本“精确”地“叙述了什么”和“怎样叙述”。好的文本往往“让石头更加是石头”,或者揭示出一块全然未知的“石头”。无论是“叙述了什么”还是“怎样叙述”,都要求写作者极其“精确”。“文学性”也许就绵延在叙述者的精确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学当中, “模糊”也应当被视为“精确”的一种。

我所理解的“耗损与保持”,它有一个先在的假定或者前提:文本的稳定存在。这里需要厘清一个问题,究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莎士比亚笔下从来就有且仅有一个“哈姆莱特”?如果同意第二种意见,那也就是说,写作者所吁请的“隐含的读者”在文本的历史烟云中耐心潜伏,文本最终将等来会心的“知音” “应答”?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它是否如此且可能,仅就文本的存在而言,它肯定会受到时代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接受上的“扰动”。因此,文本的稳定存在只是一种“假定”的、有限的稳定,“损耗”无从避免。但正是因为有“损耗”,就有“保持”的必要。“保持”很可能既要对抗历史的湮没、对抗时代审美不适当的“干预”,也要对抗语言的日益“惰性”化。

 

3、吴忌:作为文艺研究专家,请您对我们的语文老师简略地讨论一下文学欣赏理论。

 

木叶:

文学欣赏也许会人言言殊,总体上,有感受,有兴会,就是“欣赏”,因此文学欣赏似乎不必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文学作品及其欣赏的特点在于,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好的文本往往是“开放的”,曲径通幽,“言有尽而意无穷”,欣赏活动自然也是“探幽”的、漫步式的,寻觅有可能的胜境。

联系前面关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探讨,如果确信文学作品具有应然的“文学性”,那么文学欣赏活动毫无疑问应该贴近文学作品本身,甚至干脆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去过份关注依附其上的、表面的时代、历史、文化的花纹,进入文本自身的“存在”,以及文本所揭示的“存在”。

从实际的层面来说,通过文学欣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随着阅读的宽广,对于人性和世界的理解相应地也会逐渐深厚。人文素养也是对人性和世界的认知,因此,文学欣赏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人生价值观的养成。

 

4、吴忌:您一直在研究新诗理论,同时也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工作,请您谈谈新诗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它与中国古典诗歌有何不同,给我们的诗歌教学提些建议。

 

木叶:

如果允许我放言,我想说,新诗的美学特征恰恰在于无特征。这也是新诗的写作与鉴赏的困难和乐趣所在。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因为新诗的语言,它是受文言文、白话和翻译过来的外来语言共同挤压而成,与古典诗歌精致同时又相对封闭的文言系统完全不一样。由于语言使用上的巨大位移,古典诗歌至少在文法上的美学规范部分甚至完全失效,如平仄、对偶。其次,新诗在处理的题材、表达的主旨上,也与古典诗歌的咏怀酬唱传统大相径庭,它处理的是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它作为文类的独立发展也深受“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规约。

新诗的“无特征”是世界文学现象。也就是说,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诗歌(包括中国新诗),体现的是文类之间的融合与消泯,成功的当代新诗作品,完全可以且应该可以“变形”地作为小说、散文甚至戏剧来阅读。

因此,“新诗”的“无特征”同时又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无特征”,在它的内在层面,象征、隐喻、韵律等等美学规范,广泛地存在并运动着。这给新诗教学带来了难度,我认为它要求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哲学素养,和宽泛的现当代文体阅读准备。

 

5、吴忌:您在新诗创作上成绩斐然。请谈谈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对您成为诗人有怎样的影响。

 

木叶:

没有影响。我一直在持续地对抗中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带给我的想象教条和语言钝性。

 

6、吴忌: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教好中学语文,请您语文教师提些建议,开列一个阅读书目吧。

 

木叶:

在前面提到的不仅要具有古典文学知识准备、还要具有现代哲学素养、较为广泛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基础之上,我觉得教师本人要努力成为一名信仰清晰的智者,训练自己对于存在之美的直觉。

 

7、吴忌: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请您给孩子们提几条建议。

 

木叶:

语文是不学之学。首先,语文无处不在,你几乎不可能逃避对于它的学习;其次,语文不是靠刻意学习就能够成就的。它需要悟性,首要的是对于语言的悟性。这里的“语言”,应当从哲学层面上来认识它。

    就中学生而言,如果想学好语文,首先仍然是关注语言,关注语言的表达,以及语言可能的表达。语言是通往存在之路,因此它肯定也是通往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

 

8、吴忌:您是有影响的诗人,请向家乡的高中生推荐您自己最有影响的三首诗作。

 

木叶:

推荐我个人的作品就免了吧。当代诗歌也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佳作乃至经典之作,这里我尝试推荐三首诗,分别是海子的《九月》、张枣的《镜中》与李少君的《傍晚》,它们分别在现代诗的抒情、写作技术与日常观照上给我们启示。

 

附:

 

海子的《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张枣的《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李少君的《傍晚》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我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聚集围拢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如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答应声

使夜色似乎明亮了一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