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胡讳成潮遗留的书籍【1】-《影宋百衲本史记》16本

标签:
股票 |
分类: 杂记 |
慈父胡讳成潮(1940年8月19日-2014年9月4日)遗留的书籍【1】-《影宋百衲本史记》16本.【20本中,缺3、4、5、19】
《影宋百衲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寐叟署检
内容简介: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二十世家、七十列传。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历时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详于战国、秦、汉]《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上溯黄帝,下论汉武,熔三千年历史于一炉;以[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气概,创构五体,包罗万象。
《影宋百衲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寐叟署检
扉页
《影宋百衲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寐叟署检
扉页
附:
《影宋百衲本史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 总第73期
■张兴吉
摘要:本文针对《影宋百衲本史记》的形制、形成问题以及影印所据底本的流传、存世等情况展开研究并指出此本的影印所据底本并没有丢失还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关键词:影宋百衲本 史记 版本 刘燕庭
“影宋百衲本史记考”本不是一个新题目而是个旧题目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武内义雄就以此题写过文章。这里的所说“影宋百衲本史记”是指涵芬楼影印湮阳陶氏百衲本史记以下将影印本简称影宋百衲本其原本称之为湮阳陶氏百衲本。笔者阅读武内氏文觉得其文仅仅是在介绍湮阳陶氏百衲本以及影宋百衲本的源流因其叙述大于考订故对影宋百衲本的构成还欠深入。以此关于湮阳陶氏百衲本、影宋百衲本的研究中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故而笔者以旧题做此文以示追随先贤之意。
《影宋百衲本史记》影宋百衲本扉页前页题“影宋百衲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寐叟署检”后页题“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涵芬楼借湮阳陶氏本影印”。查阅有关资料此本的印刷在年也。全书册。所谓“湮阳”即河北丰润的别称陶氏即清末大臣端方有云端方原本汉人姓陶。
影宋百衲本由四部分组成其一为集解本即南宋绍兴初翻北宋本即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之底本同版卷卷-之-----。半页行行-字其二亦为集解本即北宋景柘监本卷一--半页行行字问有、字或字以上者其中有补刊页其三为集解索隐本卷包括卷、、卷-。有《索隐》注而无“索隐述赞”。半页行行、字其四为南宋乾道七年建溪蔡梦弼刊集解索隐本卷卷--、--半页行行字。
全卷末有邓邦述的跋文其文日“刘燕庭所藏百衲本《史记》炳耀一世今得见于陶端尚书京邸顿慰数十年佞宋之怀为之欢喜叹赏。今年自鸡林来辇下一无所见然获此观尚书鸿宝甚夥此册犹叹观止。他日冰雪途中梦寐犹当绕百回也。册中以小字本为最多亦为最精其结体绝似欧虞有元以后无此工矣宣统己酉十二月东坡生日邓邦述谨记。”宣统己酉即宣统元年。可见所谓集宋本百衲《史记卜湮阳陶氏百衲本《史记》原为清人刘燕庭名喜海旧藏百衲本史记一百三十卷即一般书目中所说的清刘燕庭集宋本《史记》残卷。
邓氏所言并非藏书家的虚夸清人张文虎在校勘《史记》刊行金陵书局本时曾用了刘燕庭所藏百衲本《史记》作为主要的校勘底本他在说明其校勘底本时说“北宋本诸城刘燕庭方伯所藏。
---------------------------------------------------
作者简介:张兴吉哈尔滨人年生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万方数据文献天地●
---------------------------------------------------
集宋本残卷之一。但有《集解》‘恒’字不避知为北宋本。此下并据嘉兴钱警石学博泰吉校录本。宋本集宋本残卷之二。但有《集解》‘恒’字、‘慎’字不避盖亦南宋以前本今统称为‘宋本以为别。南宋本集宋本残卷之三。有《集解》、《索隐》恒字、?慎字避缺。南宋建安蔡梦弼刻本集宋本残卷之四。有《集解》、《索隐》卷后题建安蔡梦弼谨案京蜀诸本校理梓宾于东塾’。详见嘉定钱氏《十驾斋养新录》及昭文张氏《爱日精庐藏书志》。”①
最早介绍刘氏集宋百衲本《史记》卷帙者是清人钱泰吉他在《甘泉乡人稿》卷五中说他“少时阅《读书敏求记》恨不得见。戊申初夏诸城刘燕庭方伯喜海言钱氏本为朱竹君先生所得后藏其孙某翁处不轻示人。方伯屡见之亦恨不能得。后于庙市购汇集宋本每卷多有季沧苇名字印当是效遵王为之者。余乃借校一过自六月十日至十月廿九毕。”他又说“汇集宋本凡四种记其大略于后一本但有《集解》每叶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或二十五、六、七字不等注文每行三十二字版心高约六寸阔约八寸敬字、殷字避缺慎字不避当是南渡以前本……一本亦但有《集解》每叶二十行每行正文十九字注文每行二十五字或二十六字版心高约六寸阔约八寸……一本兼有《集解》、《索隐》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或二十四字注文同。高约六寸每半版阔约四寸。《索隐》以‘索隐日’标起上加圈。版心亦有刻书人姓名。恒字、慎字避缺当是南宋本……一本兼有《集解》、《索隐》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注文行二十八字高约六寸阔约八寸每半版阔约四寸……”②此段文字中原有四种本子的具体存卷情况及名称内容经查对与上述影宋百衲本的存卷数相同故引文从略。
此本因由四种宋本集成在当时已是罕见的珍本故而学者对此本的流传一直极为注意。莫友芝在《鄙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也有记载但其内容大致是摘录《甘泉乡人稿》中的文字③而且极为简略。傅增湘先生说“刘氏之书则光绪之初归于姚彦侍方伯。姚氏藏书端陶斋督两江时斥数万金举而储之清凉山下江南官库而独取此书归之私箧。既而联姻于项城袁氏此书乃为女公子奁中物遂以贻圭庵公子。刘氏玉海堂从陶斋假出影写付刊遂得传播于世。④”
此本名声虽大但在当时可以见到此刘氏集宋百衲本《史记》的学者并不多于是后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在清宣统元年影印湮阳陶氏百衲本此外还有影刻本即民国三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刻本传世⑤。此后此本的传播得以扩大以此本名声甚著日本学者武内义雄曾著《影宋百衲本史记考》一文⑥对此本的底本进行介绍但武内氏的文章内容很快转向一般《史记》版本的说明对此本的说明仅限于引用清人钱泰吉有关此本底本的说明而已。
历来学者对影宋百衲本的著录以贺次君先生最为详尽但贺先生的著录中仍然有两个问题需要辨明。其一是此本的原本即湮阳陶氏百衲本的流向问题其二是贺先生对影宋百衲本中的卷无述赞的二家注本的定名问题。
首先关于湮阳陶氏百衲本的流向因其此本归于袁克权之后即下落不明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其已经失传。此种看法亦由贺次君先生发其端他在《史记书录》中“百衲宋本史记一百三---------------------------------------------------
①按张文虎在《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卷一中华书局年页-。②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五页。清同治十年刊本。③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四中华书局年月页。④傅增湘《藏圃群书题记》“题百衲本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页。兴吉按傅先生此条中对刘氏百衲本的说明有笔误他说此本中有“集解本二十四行二十四字一为十行二十四字。又三家注本二一为十二行二十五字一为十二行二十二字”。其中的“三家注本”当为“二家注本”。又按傅先生此条目写于年月。⑤兴吉按影宋百衲本中钤有“贵池刘世珩”印记可见刘世珩在涵芬楼影印此本之前也已经见过此本。⑥武内义雄《影宋百衲本史记考》《先秦经籍考》下册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年页360一364。---------------------------------------------------
万方数据中国典籍与文化总第期十---------------------------------------------------
卷“条中说此本的“原本今已不知其下落”。并说他对此本的著录是据刘氏玉海堂影刻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本而著录显然贺先生没有见到原本①。安平秋先生《史记版本述要》中说“与端方联姻的当是袁世凯第五子袁克权现已故去不知刘氏此书现在何处。”②
尾崎康先生在《正史宋元板的研究》中在论及南宋初期覆北宋本即绍兴杭州刊《史记》集解本与影宋百衲本中卷集解本同版时也说这“卷中的卷-杏雨书屋的北宋本北京图书馆的南宋本皆欠缺。经过世界大战难以判明原本是否还存世影印本就有资料的价值”他又在介绍蔡梦弼本时说“湮阳陶氏百衲本史记里除了有上述的南宋初期覆北宋本外还影印了此本即蔡梦弼本卷其中有下面要提到的两个牌记虽然字样还有些问题但因原本的下落不明现在还是珍贵的资料。”③可见他也认为湮阳陶氏百衲本的下落不明。张玉春先生在《史记版本研究》中提及“蔡梦弼本”时虽说“北京图书馆藏刘燕庭集百衲本《史记》亦存此本指蔡梦弼本二十六卷。”④似乎是个误记首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没有“刘燕庭集百衲本《史记》”的条目而且由同书中张氏对此本版式的说明可知他所见实际为民国三年年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刻本。笔者对此本的认识也有过错误拙著《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附录的“史记版本存世目录”中参考各家资料也曾说湮阳陶氏百衲本“原本已不知去向。今仅存影刻本、影印本”。
据1987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记载“《史记》一百三十卷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卷七一九、一百二十四一一百三十配宋淳熙三年张杆桐川郡斋八年耿秉重修本余九十四卷配其它两宋本二十四册年笔者在国图查阅过一种南宋刊《史记》蔡梦弼本含蔡梦弼本卷以下简称此本为国图图书号本经查对此本的版本构成与上述书目的记载相符。
查《自庄严堪善本书目》记载有一种《史记》版本其文日“《史记》一百三十卷≥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卷七乙九、一百二十四一百三十配宋淳熙三年张杆桐川郡斋八年耿秉重修本余九十四卷配其它两宋刻本二十四册。”之后又说“此书系四部宋刻本配成。一干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十二行二十二字存卷十六至十八、二十二、三十四至三十八、六十一、八十一至八十九、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三共二十六卷。二宋刻本十四行二十四、五字存卷一至六、十九至二十一、二十三至二十六、三十一至三十三、三十九至六十、七十一至八十、九十至一百十六共七十五卷。三淳熙三年张杆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十二行二十四、五字存卷七至九、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三十共十卷。四宋刻本、十行十九字有二十三字存卷十至十五、二十七至三十六十二至七十共十九卷。”⑥
上述著录和1987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对宋本《史记》含卷蔡梦弼本即国图图书号本的著录完全一致表明两者应是指同一个本子此国图图书号本实为---------------------------------------------------
①贺次君《史记书录》页99-103。②安平秋《史记版本述要》《古籍整理与研究年第期。③尾崎康《正史宋元板的研究》日本汲古书院年页、。④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年页。⑤兴吉按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中的记载与此大致相同不过后者详细地记载了组成卷中四个本子的具体卷数。⑥《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23。---------------------------------------------------
万方数据文献天地●
---------------------------------------------------
周叔弓叟先生的旧藏①。同时笔者将国图藏宋本《史记》含卷蔡梦弼本即图书号本与影宋百衲本对照发现行格、构成卷数完全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影宋百衲本的原本并没有丢失也就是说刘燕庭集宋百衲本《史记》即湮阳陶氏百衲本现在依旧在国图即图书号本也。
其次贺次君先生将影宋百衲本中的卷行字集解索隐本无述赞本定名为杭州本应是贺先生的不审之处。贺次君先生在《史记书录》中在著录“百衲本史记”的时候他据后来的影印、影刻本的情况已经注意到了此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并将其中的卷定名为无述赞的南宋绍兴初杭州本。依据是蒙古中统刻本《史记》的董浦序中有这样的话“《索隐史记》近代号为奇书比之杭本多《述赞》一百三十篇注字几十五万言小司马氏之学亦勤矣。’’目前的研究都认为宋刊《史记》集解索隐本中的无述赞本仅有张杆本、耿秉本、所谓杭州本即贺先生定名者那么贺先生何以不认为此本中卷无述赞的集解索隐本就是张杆本、耿秉本而又单独另定名一个本子呢?
查《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科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以及北京图书馆《馆藏史记书目》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组年月编印都没有说明有国图图书号本。不过在年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已经有此本的记载。贺次君先生著作的《史记书录》中对国图图书号本也没有介绍我想原因是贺先生著书时或许没有见到这个本子的缘故吧。
笔者认为贺先生的定名有问题首先是贺先生对张杆本乃至于对耿秉本的版式记载有误。他在《史记书录》中记载两本皆为行本②。笔者查张杼本的版式其卷首为《史记目录》行其次为张杆跋行字其次为张杆弟子沈椿跋行字字上有空格此后的正文实际为行字。或许贺次君先生认为张杆本以及耿秉本既然是行本故而与影宋百衲本中卷行无《述赞》的集解索隐本③没有关系。其次是贺次君先生对中统本中董浦序有误解的同时叉加入了他对所谓“杭本”的理解。即他注意到了董浦序中“比之杭本多《述赞》一百三十篇”的话。而关于所谓“杭本”他看到了凌稚隆在《史记评林》“凡例”中说过这样的话“《史记》刻本自宋元迄今不下数十家但近时见行者杭本无《索隐述赞》白鹿本无《正义》……”④故而认为影宋百衲本中卷行无述赞的集解索隐本既不是张杆本、耿秉本当然是新发现的《史记》版本于是他将其定名为杭州本。
其实在“比之杭本多《述赞》一百三十篇”句下还有“注字几十五万言”的话被贺先生忽略了⑤。如果真的有《索隐》而无述赞的“杭本”存在的话仅仅缺一百三十篇述赞所谓《索隐---------------------------------------------------
①兴吉按尾崎康先生在《正史宋元板的研究》中也在此本下注有“周捐”二字页。经查对尾崎康先生的资料是来自于年版《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的记载。查今日国图本其中多处钤有“周暹”印亦可见此本的确是周叔驶先生旧藏。又据《周叔瞍古书经眼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月中《历年收书目录》“戊寅新收书目”条年的记载有史记宋百衲本一匣。又云此本与“天女雨花图”年卖出是由方地山质押于周先生处方年去世。兴吉又按方曾为袁世凯之家庭教师其晚年生活潦倒绝无财力拥有此本。周叔瞍先生所云其质押之事当是方受袁氏家人之转托方死后此本即归周先生所有。②兴吉按实际上安平秋先生在《史记版本述要》对贺先生的这个错误已经订正但张玉春先生在《史记版本研究》页中对张杆本的版式记载延续了贺先生的错误以张杼本为行本。③兴吉按贺先生在《史记书录》“百衲宋本史记”条中对构成此百衲本的四种宋本卷数、行格皆有细致的说明说到其中的第三种“集解兼索隐本”时云“行行、字”。④参见贺次君《史记书录》页。贺先生引用了凌氏的此段文字。⑤如此的情况在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页中也存在他在介绍此本时也是引用了“《索隐史记》近代号为奇书比之杭本多《述赞》一百三十篇”的文字而没有再多引用“注字几十五万言”的文字因而他也认为无《述赞》的杭州本存在。
---------------------------------------------------
一-万方数据中国典籍与文化总第期---------------------------------------------------
史记》如何可以比这个本子多十五万字①同时凌稚隆所说的无《史记述赞》的所谓杭本仅仅是凌氏的一家之言以此来定名《史记》新本似乎证据不足。笔者认为此处“杭本”应是指南宋刊的单集解的杭州本无《索隐》也没有《史记述赞》如此才可以理解号为奇书的《索隐史记》比单集解的《史记》多出包括《述赞》一百三十篇在内的十五万字的文字。
多年以来学界对贺次君先生的这个定名一直没有提出疑问。即使是认为影宋百衲本中的所谓杭州本卷是卷张杆本的日本学者尾崎康先生也没有正面否定贺次君先生的看法。他在《正史宋元板的研究》中介绍“宋淳熙三年张杆桐川郡斋刊本”时说此本存世三部其中原刻本存卷藏北京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卷后修本湮阳陶氏百衲本里存卷②。诚如上述尾崎康先生是认为湮阳陶氏百衲本的原本已经下落不明的故而他所说的“湮阳陶氏百衲本”应是指涵芬楼“影宋湮阳陶氏百衲本”。以此尾崎康先生就未能对影宋百衲本的原本做进一步的追寻。
影宋百衲本中无述赞之集解索隐本10卷既是宋家注本同时亦为无述赞本③那么就有两种可能这卷或是张杆本或是耿秉重修本。据安平秋先生的研究及笔者的查对张杆本、耿秉重修本两者都是无述赞本。深入分别张杆本、耿秉本是有难度的因为两个本子间的差别比较小。张杼本与耿秉本的差别在于张杆本中有后人续补的十卷张杼本刊行时删去了九卷仅有《日者列传》保存改为小字附刊④对《史记》各卷中后人续补的部分也全部删除耿秉本仅仅是补足、恢复了这些部分其他部分仅稍有文字改动。正如耿秉在跋文中所说“别以所续从其卷第而附入之两存其版俾学者自择焉”。也就是说张杆本和耿秉本原来是同一版本后者只是补充张杆所删节的部分并对张杼本刊行中的错误进行订正。
上面说到影宋百衲本的底本即国图图书号本国图书目的著录认定这卷集解索隐本为耿秉重修本基本上是正确的。此外张杆本很少见国内仅存一部卷残本于国图而耿秉本则稍多见或以此将国图图书号本中的卷无述赞本定名为耿秉本既是一个正确的事实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当然由此就将国图图书号本与影宋百衲本的底本彻底撇清了关系故而这也就使学界很难注意到两本之间存在的真实的内在关系。
笔者将中华再造善本中的耿秉本与影宋百衲本中卷无述赞本的部分做了全面的比较发现两者版式、内容完全相同。因此认为贺次君先生所说的所谓无述赞集解索隐本的“杭州本”并不存在因为张杆本中不存在的《日者》、《龟策》中的后人续补《史记》的部分影宋百衲本都有并未删除由此可见所谓贺先生所说“杭州本”卷其实就是耿秉本也。影宋百衲本的底本湮阳陶氏百衲本即清刘燕庭集宋本《史记》残卷的原本依旧在国图只是现时的此本国图书目著录其为“蔡梦弼本”而且此本全卷末已经没有了原有的邓邦述跋文估计此跋或是在流传中丢失使人一时间难以立即判明此本与湮阳陶氏百衲本的关系另外既然湮阳陶氏百衲本还经有影刻、影印本传世而且数量巨大以此学界也就不再所注意追寻影宋百衲本的原本了吧。
---------------------------------------------------
①兴吉按《史记》“索隐述赞”各卷字数不一最多者在本纪为字最少者在列传为字。如此篇“述赞”总字数最多只有万字。②尾崎康《正史宋元板的研究》页。③张玉春先生在《史记版本研究》页云“蔡本、耿本皆有述赞”。以耿秉本为有索隐述赞本有误。④参见安平秋先生《史记版本述要》。万方数据
---------------------------------------------------
http://www.doc88.com/p-98234291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