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近期收到的样刊、赠书--《榆林诗刊》,《湿地》。致谢!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记 |
附1--《榆林诗刊》简介
在诗词汪洋大海里,会水的和不会水的乱作一团,要想浮出水面,真的很难。事实上,复兴路上的诗词刊物,是女人多,美人少。人们呼唤美人,但千呼万唤不出来。都说时代出英雄,因为时代需要英雄。在殷殷的期盼声中,从贵妃出浴的方向,在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八百里秦川北部走来了一位艳色夺人的少女,她就是《榆林诗刊》。
《榆林诗刊》的出现,在诗坛引起了振动,其程度绝不亚于当年影坛出了个巩俐、章子怡,可谓异军突起,让人始料不及。赵京战、雍文华、王亚平都认为,《榆林诗刊》的某些方面是全国一流的,给当代诗词刊物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标。诗坛称《榆林诗刊》的崛起为“榆林诗刊”现象。现象意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而任何一种外在形式一定有支撑这个形式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的回归大势决定了众多诗刊的出现,众多诗刊需要有精品的出现,天时地利人和决定了《榆林诗刊》的出现。《榆林诗刊》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
《榆林诗刊》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塑造了一副难以自弃的、楚楚可人的贵族形象。
作为以旧体诗词为主的《榆林诗刊》,其封面把汉简、古代人物、鼎这几个传统文化符号和刊名、期数有机地结合起来,配上导读文字,封底居中位置是一枚“榆林诗刊”字样的篆刻印章,仅此而已。但感觉上,既典雅,又高贵,有一种芙蓉出水般的清丽,有一种庄重,一种非凡。2007年,第一次看到她时,像是在苦苦追寻中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所爱一样,不由得心头一振,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这时,我只是看了一眼她的外观。
诗刊的封二、封三及中间四个页码是书画作品。翻阅各期刊物,所有插图皆是令人心旷神怡之作。透过笔墨、线条、造型,浓浓的、烙印着陕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或振奋,或怜爱,而不能自己。发几幅好作不难,难的是期期如此。她像一个艺术长廊,让人流连忘返。
栏目设置对诗词刊物来说,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说不是问题,终归山水、寄情、酬唱等,诸如此类。说是问题,同样的栏目,弄出新意,让人叫好,就是问题。《榆林诗刊》与其他刊物大体上并无二致,但不一样的出镜方式却彰显出她强烈的个性魅力。
版式设计一如人的外表。同样的一张白纸,同样的文字图片,怎样让他们搭配合理,愉悦读者,是所有编辑们头疼的问题。《榆林诗刊》的版式设计美观、大方、新颖、得体。特别是立轴式国画在外边侧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诗词书画熔为一炉的理念,增加了视觉美感,提高了阅读兴趣,提升了刊物品位。
《榆林诗刊》作者的排序,以佳作和名家为前,主编和编辑的作品基本都放在后面。这是非常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难以做到的。
《榆林诗刊》的收稿方式从创刊伊始,就采用两种。除了书信外,更主要的就是网上投稿。电子邮箱,省钱又快。鼠标一点,万事大吉。信息时代下的诗词刊物,没有电子邮箱,何以与时代接轨?
上述种种,构成了《榆林诗刊》基本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榆林诗刊》以她阳春白雪般的韵致,站在了同类诗词刊物的前列,为迷茫的诗坛如何办好诗刊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让我们仰视,让我们惊喜。一如沙海中的跋涉者看到了前方的一块绿洲,嗅到了从绿洲上飘散过来的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榆林诗刊》登台之初就受到了诗坛的极大关注,而且越来越受关注。她像迷一样让诗友们为之倾倒。办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诸多环节的有机组合。所以诗刊十之八九尚属平庸之列,就是因为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榆林诗刊》凭什么走红诗坛呢?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挖掘现象背后的故事。
硬件保障。在传统文化依然不被重视的当今社会,办刊难,办诗词刊物难上加难。这就需要官商各界的有识之士的全力相助。榆林党政各界对办刊非常重视和支持,不仅提供资金,而且提供办公场所。
自身定位。当今诗坛数以千计的刊物中,怎样能让自己脱颖而出?李涛主编的信条是:要做就做最好的。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是伴随《榆林诗刊》一路成长的护身符。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榆林诗刊》的品相是如此的出类拔萃、卓然不群。
人才选用。在人才就是生产力的时代,对人才的吸收是关键的关键。李涛主编甘当伯乐,四处相马,先后把《榆林日报》主编李能俍先生和《陕西日报》的美编王玲华召到麾下。
放权下属。选来人才重要,使用人才更重要。是千里马就不能终日槽枥之间,要让他驰骋,让他一日千里。李涛主编甘当绿叶,只问结果。能真正做到这样的放手没有大胸襟是不可能的。
选稿标准。稿件面前,唯质是取,无关亲疏。话虽如此,落到实处,也非易事。现有稿件中一定把佳作奉献给诗友是《榆林诗刊》的雷打不动的理念。
集思广益。《榆林诗刊》的每一期在出版之前,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求把错误消灭在摇篮里,这已形成机制。
挖掘稿源。一个好汉三个帮,李涛主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吸引外地诗词作者。渐渐地,稿源像新鲜的血液一样不断注入,使刊物底气十足。
扩大发行。《榆林诗刊》的作者,不但收到当期,也将会收到以后各期的刊物,不管有无发表你的作品。随着发行的扩大,《榆林诗刊》的影响也在扩大,稿源也在扩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稿费机制。全国诗词刊物有稿费的除了《中华诗词》、《中国诗词年鉴》、《当代诗词》、《岷峨诗稿》、《诗刊·诗词版》、《岭南诗报》等几家外,后起的《榆林诗刊》跻身其中,并且较其他诗词刊物的金额要高得多。稿费是对诗人劳动的认可和心里安慰,从中也能让人体会到该刊的实力,从而增加人气。
《榆林诗刊》一夜串红的原因,恐非一篇短文可以尽述。但是,我们从中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个好的主编对刊物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主编是刊物的灵魂。主编要内行,不怕手低,但求眼高。因为你的职责是制定菜谱而不是亲自操刀。务必组建一支精明强干的并热心诗词的编辑团队。编辑战斗在一线,是双脚沾满泥沙的淘金者。他们眼力的高低和敬业的程度将决定刊物质量的好坏。编辑的创作风格无可指责,但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取舍。编辑应当有对不同风格作品正确的欣赏态度,这样才能使刊物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作者在这里安家落户。
搞诗词刊物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要有甘当人梯的牺牲精神。如果总想自己上镜,其结果只能是愈图虚名愈虚名。读者对自恋者是没有理由牵强的,他会转身走人。没人看的刊物,你还有名可图吗?而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刊物的编务上,用内功说话,就一定有期可成,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榆林诗刊》,一个市级刊物,以其特有的形质自信地走出了黄土高坡,走向了全国。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那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榆林诗刊》走到今天,要作的就是继续争取优秀作者,让刊物的内容与华丽的外表相匹配。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几期的《榆林诗刊》的作者群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知名诗人陆续现身版面,作品质量在明显增强。看来,《榆林诗刊》的眼光是长远的,是有备而来的。按现在的趋势看,《榆林诗刊》一定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榆林诗刊”现象一定能够对当代诗坛的繁荣与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与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牛的诗词刊物——榆林诗刊》
诗辑当今谁最牛?驼城有论夺头筹。
高坡享誉科威特,海子游云般若舟。
有兴华山成剑客,无心井底亮蛙喉。
奋然出鞘锋芒露,融入寒光带月流。
附1《湿地》诗刊简介
《湿地》编辑部
社
策
名誉主
主
副 主 编:戈
编
《湿地》第三期目录
茨维塔耶娃
谁与争锋
洛
王小妮
严
青铜骑士
白
管
黄光曙
林忠成
苗红年
取
雪
一
鹰
邹赴晓
紫穗穗
周豫琳
那方诸侯
冯
老潇子作品
风
韩世元作品
张云涛作品
戴
南
野
安
杨晓阳作品
八面风起
冷
独
李
百
潮
如
陈康阳
陌
旭日迎峰
康
路建锋
曾
余自寅
难逃糊涂
罗明清
王占斌
梅
杨修华
槐蓝言白
田亚平
李亚栋
依网情生
子在川上曰
老
萍
桑
夏致欣
火凤凰
潘洪科
梦里飞雪
乐
王人地
花
杨晓丽
螃蟹0411
继
山
艾文华
寒
雨人love
蝌
温柔刀
圣兆
鱼
陈学林
雪
古韵新律
古风细品
廖国华
诗词精读
李小龙 安全东
庖丁解牛
海
文
秋天的哀思
——悼念这个秋天逝去的诗人
东荡子
牛
谢谢您的支持和始终如一的坚守!请继续投稿支持!
投稿作者请将简历,照片,电话,通联地址一并发来。
博客:
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