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和灰太郎之牛气冲天》—触蛮之战
(2009-02-22 11:20:28)
标签:
娱乐 |
分类: 皂羅袍-电影 |
《牛 气冲天》太能让人联想到《庄子》里的这个故事了。老蜗牛病了,于是喜羊羊他们变成细菌大小钻进蜗牛的体内,遇到正在战斗白牛国和黑牛国,经历过各种考验, 两国终于和平,而老蜗牛也病好了。故事思想向上,情节明快,充满童趣,连我这个许多年前被国产动画郁闷到的人也觉得不错,很热闹,不用动脑子。
当然,我说的“不用动脑子”是我不用动脑子,说不定那帮孩子们,喜羊羊的忠实粉丝们在看了这剧之后,会念叨喜羊羊们灰太郎们好几天。
当然,这些都非我写此文的重点。它不过具备了一系列能在中国红的动画片的要素,再加上命好,挑到这么好的档期,又是专门拍给孩子们看,一路顺风顺水,无疑是电影界动漫界的一面旗帜。而让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触蛮之国”的故事。
关于“触蛮之国”的故事,曾经在《霍顿与无名氏》里面也写到过,现在相较,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过前者是美国人的幽默,而后者,是中国式的赞歌。“赞歌”二字,说来沉重,似要将“想象”全部磨灭。
《庄子》中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东施效颦”、“螳臂当车”、“邯郸学步”、“朝三暮四”等等,不过大多是玄语,要参透其中奥秘还需要有很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但要论最能引起大家想象空间的,却是这个“触蛮之国”。同样,这个故事也有其很强的讥讽意味,不过这个故事用来想象似乎更好,如我这种缺乏辩证思维的人来说,想象,是更好的选择。
这部电影就是用了
《庄子》里的这个故事的外壳。但仅仅用了一个外壳而已,给孩子看的东西,绝对不能太深,毕竟在中国广电总局变态的审核体制之下,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做
得越纯粹越好,越简单越不用动脑子越好。孩子们可以知道未来的科学可以将人缩小到细菌那么小,可千万不能让孩子们知道“触蛮之战”的真实意义。
于是,有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有了用友爱去感化的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国的动画片里亘古未变过。只不过比之前的《黑猫警长》《太阳之子》之类的增加了一点“坏人未必完全是坏人”的元素。不过这个元素最近可流行着。《逆水寒》中的大反派顾惜朝令多少观众爱到极致,据说《射雕》中的杨康爱慕者也是不少。
科学,是这类动画片必不可少的话题。中国历来重理轻文,再加上一般的动画片(除了童话和神话除外)不能用“妖怪”“玄幻”等题材来制作,所以一切只好以“科学”代替。动画片里的科学,因为制作比较“简易”(对照《黑客帝国》,人家真人加CG,
难度多大啊!),所以天马行空,不必拘泥于某个既定的圈子。柯南有变小丸,而羊羊们,有缩小丸。柯南的药丸只能让人的年龄变小,一切都按照正常人的生理而
变化。羊羊们的缩小丸,可以在瞬间变成细菌大小。遥想当年,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想成为科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哲学家。
但,虽然天马行空的初始想象力有了,也就是说刹那的创作灵感有了,但是后期却没能跟上。终于缩小,终于来到“触蛮”两国,到了这里,发现触蛮两国原来都是细菌。《庄子》寓言中的“国家”概念被偷换成了“细菌”概念,不过还好,动画片毕竟是动画片,细菌也可以具有人的思维,具有人的国家意识,但总觉得“细菌”这一概念,实在太中规中矩,相对于用庄子寓言如此美好的故事做依托,再在这里被偷换成“细菌”概念,我这个大人看了真的有点不爽,不知道小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喜羊羊们踏上征途,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实在没有什么惊喜之处,一切按照既定轨道发展,一般成人观众,只要看着电影就可以知道情节的发展。灰太郎必定会跟着喜羊羊们来到蜗牛体内,而且他先遇到的必定是黑牛国,为什么?因为黑牛国看上去比较“面恶”。在习惯性的正邪观念的支撑下,喜羊羊们会先去帮白牛国打仗,一般两种结局,一种是白牛国大败黑牛国,但是这种似乎不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一种则是两国和解,和平共处,这个很符合生物学原理。当然,影片选择了后者。——这是一场生物普及课!后来,又跑出来一个黄牛国,而黄牛国的头领,是黑白牛国的混血“菌种”,因为父母两国的仇恨,而导致他家破人亡,所以他充满了仇恨。观众这时候才明白,哦,原来这还是一出国仇家恨剧。再继续看,兄弟俩喜相逢,弟弟是善良的,哥哥是邪恶的,但是哥哥的本质也是好的,于是哥哥在弟弟的感化下也变成了好人,看到这里,观众又恍然大悟——家庭伦理剧!
制作出这么一部包含如此多的主题的动画片,制作者们实在辛苦辛苦!
现在,终于明白了,触蛮之战不过是个引子,是个剧本的灵感起点。这个灵感实在太过精彩,导致后面的剧情跟不上原初的那个想象设定,可惜了。
想来,想象力这东西也如这“触蛮之战”,一会儿你胜,一会儿我胜,但往往没有一个可靠的准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