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运河》解说词(十二)
(2018-12-31 07:48: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点滴故事 |
(十二)常州的气魄
告别了无锡,我们正朝着常州飞去。在我们眼前的是,铁路、公路和运河三线并肩行进的壮美景象。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这就是常州了。
虽然这里有铁路和公路,而运河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论运输量在常州它是第一。古老的运河啊!当年乾隆皇帝的游船在这里经过的时候,你显得是那么宽阔,那么轻巧。即便最繁重的漕运,你也能应付的自如。如今你却显得如此狭窄,拥挤不堪,就是这样的拖船也把你挤得难以应付,我们是在船只的缝隙中进入市区的。
你看运河的弯道在这里形成一个直角,别说这样长长的拖船难以通过,就是小汽车在这里拐弯也不得要减速刹车啊?运河在流经城镇的时候,简直像得了动脉粥状硬化症似的,血液流通不畅。有时候还会发生栓塞,这在航运上被叫做卡脖子现象。
大家已经知道了运河给两岸城镇带来了繁荣和发展,而这发展起来的城镇呢,他们又在沿河地带逐年修建了许多建筑,这些建筑反过来又影响和限制了运河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啊,要改造运河,那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拆迁任务大,施工难度高,而且投资也是相当可观的啊,这就使人们不大敢向运河开刀。
有的城市就采取绕过市区,另外开发一条新运河来解决航运矛盾的。常州市的整治方案是在原来的河道上改造,并且结合城市改造进行一次综合治理,他们敢于对大运河动大手术。为此我们访问了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洪文鑫。
“大运河在我们城市市区,原来河流比较狭窄,运输很拥挤。运量不断增加,感觉到为了适应我们城市实现国家规划总目标,一定要交通先行。常州市人们政府作了长期规划考虑,经过我们市区的十八华里的运河从六级航道提高到四级,原来的二十多米宽到五十多米宽,结合两岸改造包括建居民住宅,建新的工厂以及其他建筑。结合两岸搞好还要把原来旧的建筑拆掉。居居民住宅九万多平米,其他工厂企业很多五万多。常州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常州人是有气魄的。”
这原来是一条繁华的运河街区,它们正一条条地拆掉,眼看着一片片废墟未免让人想到心疼。我们很担心老百姓会怎么想呢?拆迁自管拆迁,淘米做饭自管淘米做饭,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安详而自然。
看来啊,常州人已经把大拆迁当做平常的事了,显然年轻人是更高兴的。一些年轻人说旧的拆掉,新的才能起来啊!有大拆迁,也有大新建,这样常州是属于这些青年建设者的。
俗话说“穷家难舍,热土难离”,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一旦离去怎么能不牵动他们的思绪呢?这位老人陷入沉思之中,他在想些什么呢?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位老奶奶想,看着好端端的房屋拆掉,未免有些惊诧莫名。
常州人把改造运河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既改造运河又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现在啊,每年1月14日这天全市有一大批居民迁入这样的小区,群众把这一天称为“常州的住宅节”。
这星罗棋布的住宅区,正在形成现代化的常州崭新而宏伟的格局。这里好幽静,楼前潺潺流水,处处花坛绿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里是住宅,真以为是身在花园中呢?孩子们也有了好玩的去处了,在这洗洗头不也是很有趣的吗?
“鹅 鹅 鹅 曲颈向天歌”三只鹅一对夫妻带着一只小鹅,它提醒人们还是生一个娃好。每个小区都装点象征性的雕塑给人以启示,这也是一个三口之家。浣纱女亭亭玉立,这里也许是纺织女工聚居集中的地方吧?那些从运河街区迁出的人家将搬到新建的综合性住宅区来,这里设施齐全,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学校、商店,生活很方便,连公共汽车站也随着小区的新建搬到家门口来了。
常州人一心想把常州建成花园般的城市,连围墙也要修成开放式的,使墙内的景观也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的城市建设都体现常州人的美的构思。在这段河道上他们一方面保留原来的河道,一方面又把它裁弯取直开发一跳新河道,这样就在常州城内造成一个人工的半月岛。在这半月岛上,他们把原有的古桥建筑保留下来,和舣舟亭连成一体建成一个风景优美的博览区。到了建成的那个时候,这半月岛上绿树成荫,亭台楼榭点缀其间,形成古典园林的风格,使古老的运河更添新的景色。
这是已经修好的运河新河段,犹如十里长街。在这里行船,心旷神怡,安然自得。现代化的立交桥飞架运河岸上巍然壮观,铁路和运河紧密相连,形成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常州的领导人是很有远见的,他们仍然让运河穿城而过,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运河的经济效益,让货物客流更迅速的吞吐聚散,让城市的血液更加畅快地流通运转。
常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从来没有忘记保护这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遗迹。他们把现代的精神和古老的文明融为一体,文笔塔、红梅阁都是隋唐时代修造的。
天宁寺是一座千年古刹,被称为“东南第一禅林”。如今这里仍然香火不断,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老和尚依然信守着古风,而小和尚呢?对新来事物充满兴趣。
舣舟亭是为纪念苏东坡修建的,据说这位北宋大文豪曾经十一次来到常州,最后病逝于此。相传这是当年苏东坡洗过砚台的地方,名为洗砚池。乾隆下江南每到一个地方不忘题字赋诗,据说他四次赋诗于此,且是不辞辛劳。这里是当年乾隆停靠龙船的御码头,却成了平民百姓洗衣淘米的场所,这大概是乾隆皇帝始料不及的吧?
常州梳篦有1500多年的历史。清代的时候,苏州织造府的官员每年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连同他们制作的龙袍进贡给皇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以往常州的西门和南门一带,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制作梳篦。连小巷都起名篦箕巷,这里有许多梳篦世家,但是现在仍操旧业的已经很少了。
这家老少四代了,儿媳妇、女儿、孙女都会做梳篦,一家就是一个作坊。可如今她们只是有空的时候,才凑到一块做上一阵。传统的技艺被冲击了,据说许多梳篦世家都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去了。但是这样和谐亲切、充满家庭气息的生产场面,确实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近年来常州在全国颇有名气了,常州之所以由一座中等城市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明星城市,主要在于它发展工业的速度,这恐怕与贯穿整个城市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分不开的吧?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常州的高就业率。现代常州没有待业的人,倒是劳动力不足使有关部门很伤脑筋。
常州人使金狮自行车运转出更高的效率,金狮和灯芯绒也把常州的名声带向全国各个角落。这些常州人一早就匆匆赶向各自的岗位,在这里搏动的是现代生活的节奏;赶乘公共汽车的人们一溜小跑,好像是在冲锋、在竞赛。我们想这大概就是常州的步伐,常州的速度吧?
一天紧张的劳动结束了,人们还是那么急匆匆的。常州又沉浸在傍晚的宁静之中,人海车潮消失了,消失在千家万户。热闹喧嚣停歇了,溶入金灿灿的晚霞之中。
我们喜欢常州晨曦的热烈,我们也喜欢常州这傍晚的寂静,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了,没有运河的船队还在忙碌着。
在下集我们将介绍运河是怎样穿越长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