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成长,是要个一板一眼的标准儿童,还是要有个人魅力的性格小子?

(2013-10-15 23:10:59)
标签:

育儿

孩子的成长

个人魅力

儿童

短信平台

分类: 心情故事
孩子的成长,是要个一板一眼的标准儿童,还是要有个人魅力的性格小子?

    开学一个月,老师们本着小学生减负的原则,只留些口头作业,读一读,背一背即可,笔头作业很少,而且几乎是语文老师每天发小条布置作业,数学、英语老师从来没留过作业,我们也不知道从何复习。

    不过按照我的原则,英语跟我念一遍,数学看看加减法是否作对,语文按照老师留的作业读读背背,基本上一晚上的功课就结束了,笔头的功课目前不做重点,只要会认,会写就行,这是我对他的要求。

    前几天晚上翻看泊宁的作业本,发现除了对勾之外还有很多圈圈,我有些疑惑,难道是他做错了,仔细看了一下,没有修改的痕迹,是一次写成,为什么还是错了,我很是不解。

    问过泊宁,他告诉我因为写的不好看所以老师给圈了出来,我又仔细看了下,个别数字写的大小不一,没有在格内写的顶天立地,其它数字均还好,比以前有进步,但还没有达到老师的满意度。又翻看几页,火气更大,已经写对了的数学题,老师先打对勾,然后又画圈圈,数字写的略好,为什么依然有错。我很想问数学老师,您的标准在哪里,数学题难道不是以算对为准,是以写的好看为基准?难道写错的数学题只要写的标准规范也能算对?这也是数学的逻辑?

    随后看了老师的批阅我更加莫名其妙,既然在要求孩子书写标准的情况下,作为老师的您是否也要写的标准,您写的这个字让我甚是不解,这是什么字?

    我火气很大的在微信中发了这两张照片,有和我持一样观点的家长,认为老师的要求过于严格,有些矫情的莫名其妙,也有认为老师要求的对,细节决定一切,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书写更好的人生。

其实朋友们的观点我都赞同,我只是不明白老师所谓的错误为何只是一味的圈注,而不告诉孩子如何进行修改和弥补,如果孩子连错都不知道错在哪里,那他怎么能更改?而且,已经开通了家校通,老师完全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我们需要如何纠正这些错误,以达到更好的书写,而不是您一再的画圈圈,如果家长和孩子不重视,那未来只会维持这样的现状没有更改。

    同样,作为老师,您在要求孩子规范的同时,能否也请您书写规范,要知道,您的每一个字也会成为孩子的临摹对象,您那画出来看不清楚的字不禁让孩子一头雾水,家长也是莫名其妙。律人先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孩子的成长,是要个一板一眼的标准儿童,还是要有个人魅力的性格小子?


    数字、拼音、汉字的书写的确是关键,我从不反对规范书写,但是也请不要一板一眼的要求孩子,小学不是印刷体,出来的孩子都是一模一样一板一眼,那失去了孩子的个性。

    在上小学之前,我很少要求泊宁严格书写,尽管学前班时写出来的字还都是臭臭的,歪歪的,甚至有些都分家,但是笔顺是正确的,我觉得在这个阶段他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了,汉字以后都会写的。上小学后,要求做了提升,不禁握笔姿势正确,书写也要规范和标准,但这一切不代表着和老师的意愿同步,老师的要求更接近完美,不仅写的正确,规范,更好写的漂亮,但是漂亮是否有个标准,是像word文档里的各种字体,还是与楷书草书幼圆黑体宋体保持同步,作为家长我全然不懂。我希望孩子写的好,写标准,却与老师不同步,请问老师的定义在哪里。

    玲姐不赞同我的观点,站在家长的立场太倾向于孩子,她认为细节决定一切,只有打好基础,以后的字也能写得更好,我想这和她久居日本有很大关系,日本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国家,我理解玲姐的观点。但是,我想说,我想要的小孩不是一个按照教科书培训出来一板一眼没有自己想法的木头小孩,我希望他能有自我魅力,敢于跟老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像他有次一个c写颠倒了,但他说它和前面的c在面对面睡觉,我告诉他这是作业本要写的规范,后来擦掉错误c,又重新写,我不想抹杀小精灵这些突如其来的想法,但是这些小创意是绝对不会再作业本上体现的,写在上面是我认为规规矩矩的标准。

    曾经看过一个妈妈写的关于小学生写作业的长博客,我们都一样面对孩子上学,以及自己心理的转型,不想让孩子丧失个性,也不想让孩子因为写的不符合老师要求而受到老师排挤,同学嘲笑。难道写得好胜过做得对吗。朋友们建议我找老师沟通一下,我怕自己的火爆脾气找到老师后就炸锅,还是等沉淀一些,一方面让泊宁写的再规范再规范一些,尽量再完美一些,一方面再找老师沟通下课业的要求,尽量达到老师的要求。

    通过书写这一方面也不难看出目前小学的教育状况,想要改变确实很难,作为80后的家长,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不想抹杀孩子的性格,又要确保孩子在学校不是问题儿童,求学之路,不仅仅是孩子的,家长也要参与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