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六龙御天
薄如禅意,柔似绸缎,轻若鸿毛。金箔,在太和殿里造就一个神话。
古时候,人们把白天和夜晚,各分为六个阶段,传说每个阶段都有一条龙在天体上飞驰,六条龙相衔接,驾驭时间的流动。
太和殿的中心,六根盘龙金柱,围绕出一个金光闪亮的神圣空间。大金柱高12.7米,直径1.06米,三、四个人才能围抱起来。
这么粗的柱子,至少要在木材外面批两层麻,抹六次灰,然后再用沥粉贴金的工艺装饰图案。
南京的一家金箔厂,至今还保留着这项工艺。
贴金,用的是纯度99.99%的黄金,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小片的金叶,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进行两万次捶打。这道工序现在已经有机器完成,但在古时候,人们要手工捶打六到八个小时,才能把1克黄金,打成大约0.5平方米的金箔,厚度只有万分之1.5毫米。
贴上了金箔,六条蟠龙便在水江崖纹上腾云驾雾。
东边三根金柱的龙头向西上方望,西边的向东上方望,和藻井中的金龙相呼应。金色的空间里,蟠龙藻井、屏风、宝座,构成一个龙的空间,烘托出座上的真龙天子。
六根金柱,恰似一幅横着的乾卦,乾,是天运行的动力。《周易》说:“时乘六龙以御天。”象征帝王统御着时势的运转。
古人在这神圣空间内,演绎着天地的奥秘。
17为君之道
“建极绥猷”。这几个字,曾经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俯瞰着这个国家。曾经,它也随同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消失在历史中。
1915年岁末,袁世凯拿下了清朝乾隆年间悬挂的匾联,从此,它们就不见了踪迹。
苑洪琪,太和殿匾联修复总指挥:“当时恢复这个匾的时候,一点资料都没有,我们就凭着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1900年一个外国记者拍的。照片上,太和殿大匾的位置,我们跟实际的位置进行了对照,设计出来的这个尺寸。”
照片上,匾额的字迹仍然清晰,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
上承天命的皇帝,应做九州万民的榜样,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怎么能不恭敬呢?上天帮助同心同德的人,愿永远保佑天下太平。
极,是屋脊正中的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的意思;猷,为道,为法则。建极绥猷,是说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都有神圣的使命,他应当中正地治理国家,顺应大道。
苑洪琪:“当年,皇帝在这块匾下面,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他都要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匾联上的这些警句,对他是一种约束。想着自己统治天下,行使权力的这些责任和义务。”
这幅楹联告诫皇帝:皇权受命于天,祖宗创业艰难,守业的君主须敬天爱民,执政公允,永保四海太平,九州澄清。
西方的宫殿,雕刻具体的人物形象,人物也成为建筑的装饰。而在中国,悬挂的是书法。抽象的文字,显示着观念、诺言、祝愿、目标。
2002年,故宫博物院上百人协作,依据1900年的照片,历时一年,复制了这套匾联。
“建极绥猷”,时刻劝诫着君王,要保有这样的治国理想。
苑洪琪:“尤其是我们作为宫廷历史研究者,就更应该把这件事情做好。因为,恢复历史,让人们知道历史所发生的一切,这是我们的责任。”
每年冬至,太阳照在北半球的角度,是一年中最低的一天。
这一天,阳光照进太和殿深处,照亮“建极绥猷”。
18镇殿神符
2005年,距离太和殿上次重修过去了310年,故宫博物院对它进行全面修缮。
在天花板的上面,还有一个空间,称为:举架。除了当年修建的工匠之外,很少有人走进。这次勘测中,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专家们查阅史料发现,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降旨,在紫禁城最重要的三个地方:养心殿、太和殿、乾清宫,各安放一块符板。
养心殿,是雍正皇帝起居,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清宫,是接见廷臣和使臣,举办筵宴的地方。
太和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
太和殿顶棚上的符板,有五座:建筑中心的藻井正上方一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上面刻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有守护五个方位的尊神名号不同。
灵芝、烛台、香炉,这些供品既用于佛教,也用于道教。
符板的正面,刻着四层内容:汉传佛教的经文;佛教与道教融合的,方位神的名号;藏传佛教的咒语;道教的璇玑八卦。
八卦中的北斗星,在道教中时天子的象征,被视作:斗神,主宰生死。
雍正八年起,紫禁城多处供奉斗神。这一年,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第二年,皇宫里安放了这些神秘的符板。雍正皇帝相信,不论修心还是治国,儒释道都是共通的,只要心诚,愿望就能实现。
符板背面,七十二道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也是七十二个愿望。
符,在汉代已经出现,许多民居的墙角,或者屋顶都会安放符。
镇宅保平安吉祥,驱鬼辟邪,厌除疾病,不做噩梦,招财进宝,家畜农田丰收。
和睦,长寿,孕妇顺产,盗贼不侵,万事如意。
雍正皇帝,想借助大千世界,五方诸神,紫微天帝,来庇佑家国天下。
19巧夺天工
中国木构建筑,好似一棵树的演化,其中,技术做复杂的就是斗栱;最简单的组合,也是斗栱。
一块像盛米的斗,一块像挽起的弓。斗上置栱,栱上置斗,斗上又置栱。结构千篇一律,造型却又千变万化。
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列举的斗栱形式,就有三十多种。斗托着栱,栱又托着斗,由一点绽放开去,使宫殿如同一棵参天大树,舒展,沉稳。
中国建筑,如果把所有的墙都拆除,依然会结结实实地站在那里。斗栱,一层一层伸展开,扩大了横梁的着力面积,将大屋顶的重量,向下传给立柱,架起一座木建筑。
其实,到了清代,建筑结构已经变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强,斗栱变得更精巧、更漂亮,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它自身也被画上隆重的色彩,承载木建筑辉煌的美。
斗栱的数量,也成为彰显建筑等级的标志,斗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现代力学认为,这种顶上不固定,地下不生根的几何可变体系,是站不住的,但太和殿已经站了三百多年。而且,当地震来临时,它好似弹簧般,在一阵颤抖后又恢复一个整体。
这就是榫卯结构的虚位,相互吻合,又相互留下余地。这份余地,在有形的木与木之间,也在无形的心与心之间。
斗栱承接的,不仅是椽子梁柱枋,更是中国建筑的物理、心理、哲理。
20金光灿烂
中国古代的房子,其实,就是在讲述木头与泥土的故事。
泥土夯实为地基,托起这根根木构。泥土也可飞升到屋顶,化作这片片琉璃。
琉璃瓦,皇家的瓦。
琉璃厂古玩街,烧制过元明清三朝的琉璃瓦,乾隆皇帝大概觉得这个地方离皇宫太近,烧制琉璃的浓烟污染了蓝天,刺鼻的气味影响了空气质量,于是,他下令将琉璃烧制基地,迁到了西郊的门头沟,现在那个地方还叫:琉璃渠,也还在烧制琉璃瓦。
给成型的瓦片上釉料,再次入窑,就能烧得色泽光鲜,如同琉璃。不同的颜色,正是因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红色的氧化铁釉料,将烧成黄色的琉璃瓦。
氧化铜的釉料,烧成翠绿色。
氧化钴烧成蓝色。
在一切都有规矩的紫禁城里,这些颜色的使用也是有秩序的。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一种颜色。
黄色属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紫禁城绝大多数屋顶是黄色的。
南三所位东,属木,主青,主生。年幼的皇子皇孙学习成长的地方,屋顶是绿瓦。
北方属水,主黑。神武门内东西大房用黑顶。
不同规格的琉璃瓦,彼此咬合,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屋檐末端的瓦当。它的背上留有一个圆孔,钉入瓦定,防止下滑。整个屋顶的琉璃瓦,就此连接成密不透风的保护伞,为宫殿挡风遮雨。
琉璃瓦本是泥土,生于大地,经过活得淬炼,水的洗礼,有了金子般的秉性,高高居于紫禁城的屋顶。
这一刻,雨水滑过它们,带着它们的气息,滴落庭院,回归大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