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检阅天下
在佛教经典中,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因此,在佛国,佛、菩萨的造像都供奉在须弥台座上。在人世间,帝王业居于高台上。于是,紫禁城的建筑就有了须弥石座。中央者土,君宫也。
公元1420年,这里垒起了中国最高、最大的“土”字,八米高台,三层须弥座。高台,凝固了四千多年的古老记忆,材质从夯土变成硬石,可以观天、望气、观敌、检阅,并能抬高木建筑,免受水浸。
关于石头与水,这三层台基还有更巧妙的设计:石栏杆的每块栏板边都有小洞,用来排水;每根望柱下都有一个石雕兽头,嘴里有穿透的圆孔。它叫“螭”,传说中龙的一个儿子,喜欢水。大雨白如练,小雨如冰柱,1142个螭首,宛若千龙吐水,这些奇妙的部件,将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
没有建筑的台是“坛”,祭神敬天的场所。紫禁城三大殿的高台,既有台的功能,又有坛的意象。
那些渴望与上天沟通的帝王,早已远去,一代人来,一代人往,惟有这三层高台依然伫立,静静守护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
12光影时间
日晷,掌握时间的象征,设置在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前。盘面和赤道平行,指针和地轴同向,有一些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下两面的刻度,从子到亥,十二个时辰均匀分布。
每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中,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晷针的影子投在晷盘正面。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要从晷盘的背面读取刻度。
古人心中的紫禁城,与天上的紫微星垣相对应,以紫微星垣为中心,划出天下大地。在古代,人们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制定历法。直到有一天,古老的方式遭到了挑战。
1669年,正月,午门,一场历法的生死对决即将上演。虽然在明代,传教士已经带来了西方历法,但中西两派一直争论不休,难分高下。这一天,历法之争被权力之争推到了最高峰。
15岁的康熙皇帝登极已经八年,但实权一直掌握在辅政大臣鳌拜手中,鳌拜支持的传统历法推算方式出现错误,康熙意识到这是打击鳌拜的好机会。
康熙和鳌拜一同来到午门广场,用不同的方法测算正午时分日影的长度。结果,传统历法再次测算失误,康熙一方的测算则准确无误。
记录天时,颁行历法,是国家要政,掌握这项授时权力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
科学带来了更精确的计时器,日晷的计时功能已经淡去,但作为时间的象征,仍然伫立在太和殿前。
13帝王心镜
2005年,故宫博物院修缮太和殿时,发现木牌匾上依稀有满文的痕迹。这些痕迹正在讲述着这个国家的变迁。
主人在更换,主人对这里的界定,也在改变。
1915年,袁世凯登极称帝,他把满族皇帝镶嵌在牌匾上的满文抠掉,把汉文移到中间。现在,故宫外朝大殿的牌匾,都只有汉字,而在后宫,却还保留着满汉两种文字。
1644年,满族皇帝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统一的国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
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之后,它又改过一次名字。那是在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驾崩时,没有子嗣,作为最近支的宗亲,藩王朱厚熜继位,改年号嘉靖。那一年,朱厚熜15岁,他已经格外在意维护自己的正统名分。
之后,他改建了紫禁城的多个地方,但在最重要的建筑上,还没有烙上自己的标记。
终于,在继位41年后,机会来了。烧毁的三大殿重建落成,沿用曾经的名字本是顺理成章,但朱厚熜却下旨,改殿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极,就是在最高处的木件,引申为:中正之道。朱厚熜用这三个“极”,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符合中正知道。但这时的朱厚熜,沉浸于炼制丹药,已经快二十年没有上朝了,三大殿的名字,只是宣示着他维护了大半辈子的名分。
宽阔的广场上,大典的匾额仿佛一幅中国画,盖上主人的印章,映照出主人的心意。
资料:太和殿:1420年落成,命名为“奉天殿”。
1421年焚毁。
1440年重建。
1557年焚毁。
1561年重建,命名为“皇极殿”。
1597年焚毁。
1627年重建。
1644年战乱受损。
1645年修缮,命名为“太和殿”。
1680年焚毁。1695年重建。
1915年被民国政府命名为“礼堂”。
1917年再次更名为“太和殿”。
2008年大修。
14金砖墁地
一两黄金,可以是明朝初年1500斤精米的价格;可以是清朝初年三个县令一个月的薪酬;也可以是一块地砖的造价。
它们本是江南的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土性。
它们沉浸于姑苏的水,经过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晒干、踏踩、摔打六道工序,它们炼成稠密的泥,它们将要成为紫禁城里的金砖。
用木板、木框做成模具,把泥放入模具里,工匠在泥上踩,直到踩实为止。去掉多余的泥,用木棍磨平整,砖的另一面也要同样磨平。
放置在阴凉处,阴干八个月,
经过糠草烧一个月,去除水分;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四十天,一共一百三十天烧制才完成。
工匠爬上窑顶,向滚烫的窑内浇水降温,冷却四、五天,到了出窑的日子。漫长的过程中,稍有不慎,整窑砖都会毁坏。
出窑的砖还只是半成品。又再经过复杂的砍磨,浸桐油,每人一天只能砍磨三块。
烧制着年代、规格、产地、督造府、工匠名的砖,由运河北上,直达北京通州。再经过官府逐一严格检查,每用一块砖必有三块以上备选,没选上的一律销毁。
如此珍贵的金砖,也只有皇帝经常光顾的宫殿才有资格陈设,紫禁城大部分地方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无名工匠复杂而漫长的劳作,使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竟有了黄金的身价。
皇帝可以用四年的时间,肇建一座宫城;也可以用近两年的时间,仅仅打磨一块砖。速度与精致,都微缩在小小的金砖里。
15
座拥天下
五百年间,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张椅子,坐到了这里就能坐拥天下。
“
1959年,我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了从前太和殿的原状:雕龙髹金大椅,这就是皇帝的御座。”曾经在故宫工作多年的朱家溍先生,对第一次见到的太和殿御座,写下了这段文字。
御座是皇帝的符号,他是天下唯一的主人,2377平方米的太和殿,乃至三万多平方米的太和殿广场中,再没有第二张椅子。
一切的焦点都汇聚在宝座上,它被七级台阶高高托起,香筒、香炉、瑞兽围绕。仙鹤保佑皇帝健康长寿。宝象,象征着国家安定稳固。宝瓶中盛着五谷。
大象,驮宝瓶而来,带来了丰收和吉祥,寓意:太平有象。
甪端,带来广博知识,显示皇帝身在宝座,通晓天下。
屏风,周代诞生时专设在宝座背后,以示:天子权威。
这把重要的椅子,却在1915年被袁世凯撤换,从此,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于是,根据这张照片进一步查找,终于在故宫一处,存放着破旧家居的库房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
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
宝座虽然精美,但坐得并不舒适,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倚靠。雕饰的13条龙,时刻在警醒着皇帝:他坐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天下。
国家的重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重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重心在皇帝的宝座之上。
屏风,内金水河,乾清门,外金水河,直向景山,长城,黄河,长江,如同层层涟漪,将宝座上发出的决策,扩散向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