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走到豫园,这在明清时期是座私人宅邸,现在也成为共同园林,不知江南的园林又会有怎样的秀美,是否与书中描写的一致?

豫园座落于上海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它建于1559年,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园内有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豫园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的玉玲珑。

那屋檐上的建筑也并非北方的五脊六兽,而这又是什么呢?

园内的“海上名园”与园外的海上第一楼遥相呼应,上海,海上。

三穗堂位于豫园正门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朕兆”。有5间大厅,屋宇宏敞。大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匾额下是当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豫园主人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景观颇广远,“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三穗堂在清代中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又称“较斛厅”;还曾是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当时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三穗堂南荷花池、凫佚亭、绿波廊、濠乐舫、鹤闲亭、清芬堂、凝晖阁等成为豫园外景点。


飞檐的建筑是南方园林最显著的特点,不似北方的庄重大气,更多的则是南方的秀美和飘逸。

墙上的画儿仿佛也鲜活起来,透过镂空的墙面看过去,是片绿色的树木和游人如织。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中,豫园景物时废时兴,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昔重阳节时,游人来此登高望远,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这日,正是一个新磨合的时期,从一地到一地,心灵上的接受与转折,不喜欢却必须接受,在休息日时出来走走,直到看到这四个字时,感觉这是为自己而写的,用平常心去接受峰回路转。也是在这日之后,真的峰回路转……

这样的一道门更适合蒲松龄的聊斋,门外飘来一个貌美的女鬼,与俊美的书生演绎人鬼爱恋。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





这扇门之后会是什么样的风景,我不知道,只有迈出去才能看到门外的景色,旅行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上海之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