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物进入宝宝身体怎么办

(2016-07-13 00:16:22)
标签:

杂谈

前不久,我们育儿互助一位家长有过一次异常惊险的经历,小朋友在家中沙发底下发现一粒榛子壳,并且将其塞入鼻腔中......一家人跑了三家三甲医院,才做上鼻腔镜...... 

2~6左右的小朋友们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好奇,尤其是对有孔的器官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尝试着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包括但不限于把各种小物品塞进有孔的器官(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阴道、肛门、肚脐等),这就很容易发生意外。

其他科室的医生也分享过他们经历过的案例:

娟娟(化名)6岁的女孩,家长发现她的阴道口有血迹和分泌物,带她到医院妇科检查,医生在小女孩的阴道里,竟然取出了包括螺丝壳、玩具零件、小石子、塑料珠子等大大小小的10件异物!

小辉(化名)10岁的男孩,小便时总是疼痛,而且尿液也是红色的(肉眼血尿),家长带着他到医院泌尿外科检查,医生从小男孩的膀胱竟然找到一团钓鱼线!

异物安全知识

首先,以下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需要我们多加注意防范:

玩具上的小部件,豆子类,珠子类,纽扣,电池,小笔,笔套,硬币,小石头,食物残渣,清洁用品,药品等等。

异物

由于婴幼儿不会表达或者表达不清楚,所以如果发现孩子精神不好、突然哭泣、不愿让人触碰耳朵或者一直拉扯耳朵的时候,要考虑异物进入了孩子的耳朵的可能。

请将进入异物的一侧耳朵朝下,将耳廓往后上方牵引,轻轻叩击另一侧耳部,若是小的异物可以自行掉出,如若无法自行掉出,务必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提醒: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耳内灌水,如果塞入耳内的物品比外耳道的直径大,这时不能用小镊子硬取,否则异物容易滑动到耳内更深处。

异物入眼睛

如果发现孩子一直揉搓眼睛,而且身边有散落其他物品的话,需要警惕异物进入了孩子的眼睛的可能,需要及时为孩子处理。

当灰沙、昆虫、铁屑等进入眼内时,告诉孩子切勿揉搓眼睛,以免异物擦伤眼球,让孩子轻轻闭上眼睛,异物可能会随着眼泪流出,或者给孩子的眼睛滴入几滴生理盐水,做几次眨眼动作,让异物随着生理盐水流出。如果能够看到异物,也可以用湿棉棒或脱脂棉将其蘸出来,千万不要用指甲等去接触眼球,以免造成更大的损伤或将病菌带入眼睛。

如果是清洁用品或者药品等进入眼内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一定要冲洗到眼球、眼睑内侧,注意,冲洗的时候没有进入异物的一侧眼睛要闭上,冲洗完后立即眼科急诊。

提醒:眼睛进入异物后千万不要揉搓眼睛,否则容易损伤角膜或结膜;如果是铁粉,强酸,强碱液体等异物进入眼睛,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捂住眼睛到眼科急诊;如果异物比较锋利或者异物取出后孩子仍然感觉不舒服,立即眼科急诊。

异物入鼻

如果孩子一直搓鼻子,捂住鼻子不停的咳嗽,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要警惕异物进入了孩子的鼻腔的可能。

如果异物并没有完全进入鼻腔,还有一小部分露在外面,可以轻轻将其捏出,但是不能勉强,以免将异物推进鼻腔更深处。

如果异物完全进入鼻腔,可以尝试协助孩子用力擤鼻子,将没有进入异物的鼻孔压住,闭口,将空气从进入异物的一侧鼻孔中喷出,一次未成功,可以连续操作2~3。如果孩子不会擤鼻子,可以用纸捻或者头发刺激鼻孔,尝试利用喷嚏将异物排出。

如果以上方法都未能将异物取出,请尽快耳鼻喉科就诊。

提醒:如果遇到孩子有单侧鼻塞、流血或者流脓性分泌物(或闻到鼻腔有臭味)者,又无明确病因,需要考虑是否曾经有异物进入了孩子的鼻腔的可能,务必带孩子耳鼻喉科就诊。

异物入阴道(或者尿道口)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抓挠阴道或尿道口,亦或是发现孩子的阴道或者尿道有出血,分泌物异常时,要引起关注,耐心询问孩子,引导孩子说出事实,不要因此打骂孩子,及时就医。

提醒:注意不要给孩子穿开档裤,同时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教育孩子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身体。

异物入肛门

如果发现孩子肛门或者肛周有肿胀或出血的情况时,排除便秘之外,对于大孩子要耐心询问,引导孩子说出事实。需要了解孩子把什么东西塞进肛门了,如果确认是细小且边缘光滑的物体时,可以尝试用开塞露,孩子上厕所时就能看到异物排出。在不知道是何种异物进入肛门的情况下,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外科就诊。

异物入肚脐

肚脐是个盲孔,无论多深都不通到身体内部,掉入异物暂时无虞,但要谨防孩子将一些细小的碎末塞进肚脐,例如饼干碎末,纸屑等等。家长每天在给孩子洗澡或者换衣服时要注意观察肚脐内是否有异物,注意及时清洗。

异物安全注意事项

意外经常会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要及时清理家中的卫生死角,例如沙发下,床底下,柜底下等等,要经常查看是否有遗漏的垃圾或者细小物体;

要收纳整理好家中的小物品,例如玩具上的小部件,纽扣,豆子,石子,笔和笔套,食物垃圾,清洁用品等,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

要反复告知孩子各种物品的用途,并且告知其危险性;

不给孩子穿开裆裤;

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教育孩子认识隐私、保护隐私,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逐步借助绘本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并告知孩子什么行为是安全的,什么行为是危险的;

针对异物进入隐私部位的情况下,要注意引导孩子说出真相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并且家长要传递给孩子他拥有安全强大的权利;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事物,他们都想去探寻发现,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尽到职责,告知孩子风险,帮助孩子防范,愿每个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本文首发于 “大医小护” 。大医小护是上海市科委医学科普项目,宗旨通过“医护联手”,从而达到“治未病”的健康愿景,为“健康中国”助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