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的5种表现形式

标签: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育儿 |
分类: 儿童保健 |
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的5种表现形式
上周开始,儿子的班级陆续出现了几例疱疹性咽峡炎,患病的孩子经过居家护理,如今已陆续痊愈准备归园了。同班有些孩子未患病,他们的家长心中难免还有担忧,其实密切接触过的孩子大都可能已经有了抗体。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已经与人类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只有平衡被打破时,他们才可能对人体有致病性,比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当然,人体对大多数的微生物还是不适应的,我们习惯将其称为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被清除或致病,主要取决于它的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和人体的免疫机能,当然也和外界的干预如药物治疗等有关。
感染病原微生物后会有5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人体的免疫功能足够强大,病原体被清除。
第二种,隐性感染,即有引起免疫应答,但无显著症状体征,却能排出病原体。
第三种,显性感染,即有引起免疫应答,也有明显症状体征,并能排出病原体。
第四种,病原携带者,即没有显著症状体征(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后健康携带者)或症状体征消失(显性感染的恢复期),但能排出病原体。
第五种,潜伏性感染,即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又不引起显性感染,而是将病原体局限化,待机体免疫功能弱时,才引起显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仅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一般来说,感染病原微生物后,隐性感染最为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其实为最低。
所以说,与显性感染的患者密切接触过的易感人群,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若没有发病,大都可能已经有了抗体。
微博、微信或微访谈,都只是给大家补充一些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不能代替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皆为原创,任何媒体使用,请务必私信联系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虾米妈咪】儿科医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硕士。先后学习工作于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新浪微博上最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新浪微博:@虾米妈咪的微博),搜狐医疗类行业最佳自媒体人(搜狐自媒体:儿科医生虾米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