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塞尔大广场位于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大广场呈长方形,长110米,宽68米。始建于13世纪,是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鲁塞尔大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鲁赛尔大广场躲在一大片民居建筑中,被纵横交错的古老街道和普通民房所遮掩。要看到它,必须经过连通它的六条小巷中的一条,随着拥挤的人流缓缓前行。来到小巷的尽头,便似河流汇入大海,人群倏然散开,大广场就柳暗花明地兀现在你的面前。它的这种低调内敛的隐藏,给人由狭窄到开阔、由局促到舒朗的美妙体验。在看到广场的那一瞬间带给人的惊喜和愉悦,足以让人很快消除旅途的疲劳,在广场度过半天美好的时光。
欧洲现存的大多数城市广场都是中世纪的产物,广场以教堂、礼拜堂、钟楼为主体,把上帝视为广场的主人。而这座始建于13世纪的布鲁赛尔大广场,虽然四周矗立着40多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但却没有一座是宗教建筑。除了市政厅和它对面的路易十四的行宫外,其他建筑物都是17世纪各行各业的会所办公楼。如此地淡化宗教,在欧洲的广场中并不多见,本身就充分突显了广场“人民化”的个性。而众多行业会所聚集于一个广场,在欧洲更是绝无仅有。不仅体现了当时欧洲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状况,而且也反射出广场的服务功能及广场规划者的便民意识。
布鲁塞尔大广场是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天下,建筑内外都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咖啡馆、酒吧、海鲜店、冷饮店、服装店、鲜花店,鳞次栉比。其中很多店都是百年老店,马克思、恩格斯和雨果都曾经是店家的座上宾。举世闻名的布鲁塞尔大广场环广场的建筑物多为中世纪所建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路易十四式建筑等建筑形式。其建筑风格各异,使人有宛如置身于中世纪之感。
整个广场由东西南北四面高度大致相同的建筑合围而成。北面的市政厅大厦因为在13世纪就已建成,虽然同样遭遇过多次劫乱,但主体框架未受破坏,所以依然保持着哥特式风格,有高高的塔楼,尖尖的顶部,与其他三面的建筑比起来略高一筹。其他三面的建筑,不仅高度基本相同,而且正面的顶部都是一律的山字形状,以呼应市政厅的哥特式风格。站在广场中心从任意一面楼顶天际线扫视,那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形墙在蓝天的映衬下,像大海的波浪律动,当这些波浪送至市政厅大厦的塔楼时,突然高潮迭起,那九十多米高的塔顶上的圣米歇尔的铜像在阳光下如同波峰上的一朵浪花熠熠生辉。市政厅塔楼过后,又是一律的山形墙,它们是高潮迭落时推波助澜形成的又一波峰大致相同的波浪景观。如果你不收回视线,继续沿楼顶天际线循环扫视下去,就会有一种置身于音律的漩涡中的感觉,四周飘舞着舒缓的音符,优美的旋律让人时而沉醉,时而欢快。这就是为什么到过这里的人们都会认同大作家雨果称誉“欧洲最美丽广场”的评价。
随着涌向大广场的人潮去往布鲁塞尔的广场。 


大广场上这座5层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白天鹅咖啡馆(旅馆),它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与著名的市政厅相邻,因门上饰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而得名。1845年2月,马克思由巴黎迁居布鲁塞尔,来这里居住。同年4月,恩格斯也从巴黎迁来。从此后,天鹅咖啡馆成为他们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的重要活动地方。在此期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等作品。现在天鹅咖啡馆也叫天鹅餐厅。大楼正面有金色的“1698”年代记载。




独具风格、雄伟恢宏的布鲁塞尔市政厅(不是教堂)。它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哥特式建筑,造型宏伟,空灵高耸,引人注目。市政厅大楼始建于1402年,它上面的尖塔高约91米,塔顶塑有一尊高5米的布鲁塞尔城的守护神圣米歇尔的雕像。市政厅的大门不在正中,厅塔也稍偏一方。其实,厅塔和大门之所以不居正中,是由于整个建筑分别建于3个不同时期,因此才出现目前规模。厅内装修十分精美,天花板上绘制的图案美妙绝伦,栏杆花纹雕刻精细,雪白色的大理石楼梯,像一条银蛇蜿蜒而上。走廊里布满五彩缤纷的壁画。在许多巨幅肖像画中有比利时的君主像,有曾经统治过布鲁塞尔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国王画像,还有横扫欧洲大陆、被称为“一世之雄”的拿破仑画像。


市政厅左侧广场另一边上的建筑景象。
市政厅对面的路易十四的行宫(国王之家),现已辟为博物馆。


国王之家右侧不远相邻建筑的2楼就是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寄居过的旅馆房间。

布鲁塞尔大广场最后一边的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