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市位于伦敦以北。地处平原,剑河从城市西门经市区流向东北,注入乌斯河。从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起,剑桥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剑桥环境幽美,绿草如茵,著名的有“耶稣”草坪、“马克斯”草坪、“绵羊”草坪等宛如绒毡铺地。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剑桥大学所在地,早在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9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虽然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后,这个城镇的名字才渐为人所知,今天它是座9.2万人口的城市。
剑桥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名),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这里确有一条剑河(River
Cam),是当地一条环城河流,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 剑河这条曲折蜿蜒的小河,两岸杨柳垂丝、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徜徉在剑河岸边,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和经典建筑俯仰皆是,高大精美的校舍、庄严肃穆的教堂和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矗立在满城的绿树红花间,翠色葱茏,古意盎然。
剑桥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闻名于世,与近邻牛津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城之一。但与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的牛津不同,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这里虽然充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但依然是一座商业繁华、生活节奏明快和现代化的城市。剑桥,虽与牛津齐名,都是世界著名学府,
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117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出自此校,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荣光。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称剑桥为“自然科学的摇篮”。 尽管这里保存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但就整个剑桥的外观而言仍是明快而且现代化的。还有与城市规模不相称的众多剧场,美术馆等设施,更使得这座大学城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其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截止2019年3月,共有117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7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学习或工作。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剑桥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但是又可以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因为市中心几乎被学院所包围,好像成了剑桥的生活区。今天的剑桥大学共有31所独立自治学院,约一万九千名学生。
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且不说自然科学家的长长名单。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牛津剑桥的毕业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有人说,牛津剑桥统治着英国,看来确有几分道理。因为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使得剑桥大学在中国家喻户晓。
在剑桥,我们的行程上只安排参观三个学院:皇后学院,国王学院和三一学院。
其实,剑桥大学是我们英爱全景环游的第一个景点。我们在皇后学院的西侧下车开始步行参观。


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坐落在国王学院南侧,学院由1448年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的皇后吴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所以学院名称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这两位皇后。皇后学院横跨剑河而立,由举世闻名的“数学桥”相连接,剑河西畔的皇后花园花红柳绿,青翠满园,皇后学院是剑桥最优美的风景之一。皇后学院内的其他主要景观还有:以16世纪中期木造校园回廊为代表的都铎式中庭、建于15世纪的伊拉斯莫斯塔和旧礼拜堂(Old
Hall)等。走进皇后学院,可以见到一座古老的木桥横跨于剑河之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数学桥,又叫作牛顿桥。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牛顿的学生认为:牛顿老师能做到的事,牛顿的学生也能够做到。他们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数学桥伫立桥头,清澄如镜的剑河水,荡漾着数学桥那多姿多彩的神奇图案,那看似不规则、不经意的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传说是牛顿在设计纸上经过周密策划、计算而搭建而成,难怪有人说这座数学桥正是剑桥治学精神的象征,无论谁在这里都会对科学王国的神奇魅力充满向往,对剑桥人那种生生不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执著而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敬重。
皇后学院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学院。皇后学院本身被剑河分隔在剑河东西两岸,内部由数学桥连接。


皇后学院南边隔着马路是一处剑河撑篙船游览项目的出发地。


皇后学院南侧的银街桥上,是观赏数学桥的最佳参观点。

沿银街东行不远,才是进入皇后学院内部的街巷入口。


继续向前去参观。经过一个街口后转向北方向。

沿国王街向北,前面已经可以看到国王学院礼拜堂高高的尖顶。


这是剑桥市中心街口位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附近,基督圣体学院泰勒图书馆外面的街道上的一个大型雕塑时钟圣体钟,剑桥的标志性景点,类似公共艺术作品,2008年由霍金揭幕。通过一只蚱蜢吞吃时间提醒人们时光流逝。圣体钟的钟面是24K镀金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4.9英尺)。它没有指针和数字,而是通过蓝色的LED灯显示时间。时钟行走忽快忽慢,表示生命无常。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学院的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国王学院的主要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特式门楼,学院中庭的绿地上矗立着创造于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铜雕像,学院内富丽堂皇的一角被称为“凯恩斯角”。凯恩斯,国王学院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国王学院还涌现出包括政论家奈翁纳德·伍尔夫、哲学家和评论家路威士·狄更生、画家邓肯·格兰特以及作家E.M.福斯特等大师级人物。与其他学院一样,国王学院仅有部分对外开放,游客不能随意进入校舍以免影响学生作息,考试期间学院也不对外开放。学院内的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由亨利六世亲自设计,耗时近100年才于1547年建成完工。礼拜堂的扇形拱顶天花板以22座扶壁支撑,1515年由名匠瓦斯泰尔建造;西门上的皇冠与都铎蔷薇的纹章细节,反映出亨利八世的英国霸权梦想;墙壁上的16世纪彩色玻璃窗都是以圣经故事为主要情景。礼拜堂中的屏隔是都铎式木工的绝佳典范,分隔前厅和诗席班,屏隔上方巨大的17世纪管风琴箱饰有两尊手持喇叭的天使。祭坛后还有一幅装饰画,为1634年鲁本斯为比利时白衣修女修道院所绘的“贤士来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透过大门看到的学院中庭的绿地上的雕塑。

不能入内,游客们在隔着栏杆观赏院内景观。

国王学院学院礼拜堂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
继续往前走,回拍国外学院。


马路对面的圣玛利亚大教堂。

三一街马路两边的小巷。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由国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经济实力、学院规模,在剑桥大学现在的31个学院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三一学院最令世人仰慕的就是,这里还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著名哲学家培根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及六位英国首相、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
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令人捧腹的是: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诗人拜伦,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就是这棵树上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学院有宽敞的中庭(the
Great Court),精美的校舍及古老的建筑,1567年建的礼拜堂(the
Chapel)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如牛顿像、培根像等。中庭的特色在一座伊丽莎白时代修建的喷泉,这里曾是学院主要的供水处,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三一学院就读期间,很喜欢搞恶作剧,
经常不顾禁令,偷偷地跑到喷泉池里游泳,学院规定不准养狗,他就特意买了一只熊,放到塔楼左边的屋顶阁楼里喂养。
毗邻剑河的三一学院可以参加剑河撑篙游览活动,8镑/小时,押金30镑/船,但必须在下午17:00前返回出发点,只有本校学生可以租船在外过夜。


三一学院的大门一般是关闭的,只有经过允许才能出入,有人出入之后,小门又会关闭。



三一学院大门旁边有一棵据说是砸中牛顿而引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树。

三一学院对面是万圣花园工艺品市场。



我们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行,路过圣约翰学院。



圣公会。

前面路口右侧还有一个(the round
church ) 圆形教堂。

沿桥街继续北上,就是马格达莱恩桥,这里是另一处竹篙撑船游览的出发处。也是我们剑桥半天游程的最北端。

马格达莱恩桥两侧剑河两岸景观。


据考证,正是这座剑河(康河)上的Magdalene
Bridge,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那座桥。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下面附上徐志摩全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为了不至太占空间,这里每节四行排成一行。)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