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是刻在岩石上的史诗。
1.贺兰口岩画景区外景和导览图。


2.景区入口。

3.景区大门和岩画博物馆之间的太阳神广场景观。



4.先参观岩画博物馆,有利于对岩画的了解。


5.参观完岩画博物馆,再到贺兰山实地参观岩画。



6.



7.


8.


9.



10.贺兰山岩画的精品和代表作:太阳神岩画。




11.

12.

13.在山崖上和沟谷里蹦蹦跳跳和游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岩羊。


14


15.返回时参观峪口南面的岩画。

16.


17.



18.


19.


20.


21.景区出口处的雕塑。 
后记:本次历时十数天的西北游于本周结束,总行程八、九千公里,重游了曾经多次旅行过的陕西、甘肃、青海和首次到达的最后一个省份宁夏,并且特别游历了宁夏所有三个国家5A级景区(银川沙湖、西部影视城和中卫沙坡头景区)。至此,终于完成了走遍大江南北的目标(包括大陆所属的31个省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由于长期以来积累了三、四万张数码照片(是有粗制滥造之嫌,拿得出手的不多),今后将择其中部分可看性稍好的照片以博文的形式(不一定是连续的系列)和朋友们分享,欢迎朋友们赏光。谢谢朋友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