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口岸是位于中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一个陆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隔霍尔果斯河相望。精伊霍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在这里结束。
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与中亚各国通商的重要口岸,是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南疆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口岸和北疆阿拉山口口岸同为新疆目前向第三国开放的3个口岸之一。口岸陆路客货运输常年通行,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在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
1.口岸的一个主要景观是国门,他距界碑约100米。这是站在界碑附近回望拍摄的照片。



2.这是上刻鲜红、醒目“中国”二字和精致国徽的1997年重勘所立的新界碑。

3.紧邻界碑的架设在霍尔果斯河上的一座小桥中间便是两国疆土的分界线。

4.这里也是312国道的终点。小桥桥面中间不同颜色交界处即为国界分界线。


5.界河霍尔果斯河我们参观时其实是一条旱河,哈方为防其国土流失还作了护坡。希望我们的国人也能珍惜爱护我们的国土。

6.从界碑旁边可以看到对面的口岸建筑。

7.从“国门参观通道”进去,首先看见一座漂亮的碑亭,亭中立着一块18号老界碑,人称“警示碑”或“耻辱碑”。它和广西德天大瀑布附近的53号中越界碑一样,也是一块有故事的界碑。所不同的是,53号是当时的国人图省事将界碑立在国内,主动送人土地;这里是国人不到场监督,俄国人将界碑深入我国境内,骗占我土地。
这是根据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竖起的界碑,由清政府出资、由沙俄政府制作。但是,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竟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俄方乘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对此,清政府一直未予承认,拒绝以石碑作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划分给我方的2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块沙俄所立的石碑,分别为18号、20号、21号和22号。这4块石碑于2000年和2001年分两次运进了霍城县惠远镇前伊犁将军(清朝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府内。其中,18号界碑原立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特奇勒干山上,2002年6月由惠远将军府移至现在的位置,这就是我们见到的碑亭内的“耻辱碑”。
8.我们参观时还是用一块展示板来说明内容的,当时的所拍照片难以看清说明文字。现从网上看到了后来用花岗岩雕刻的文字说明,也借此展示如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