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鹏的形象及作用分析
封开县江口中学 涂中德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选用了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就是鹏。但我们如何分析鹏的形象呢?庄子对文中的鹏究竟持什么态度?鹏在文中的形象和作用又是什么?这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要深入分析鹏的形象,必须结合庄子的总的思想。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强调的是一种超脱,一种对现实不满后的解脱方式。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很自然地将目标转移到了虚无飘渺,让不满现实的思想在其个人创设的神仙般的境界里翱翔。
很自然地,分析鹏在文中的形象与作用,应该从文中鹏与蜩、学鸠、斥鴳以及列子的关系入手分析。
第一层次,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区别与联系。
鹏代表着志存高远的一派,而蜩、学鸠、斥鴳则代表着目光短浅的一派。其区别很自然地就体现在志向不同,各自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但二者的联系则又体现在:虽然二者志向不同,但都被庄子用为证明其自身观点的材料。《逍遥游》里采用此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目的在于通过采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既有的普遍的价值取向,通过人们对鹏形象的主观好感,反衬其思想的标新立异。人们固有的思维会认为,鹏这样有志气的事物,应该能够反映庄子的志存高远了,其实不然。
第二层次,鹏与列子的区别与联系。
鹏作为自然界中的有志气的代表,有超能力的代表,而列子作为人间的超能的代表。一个借风而上九万里,一个御风而行。从表面看去,鹏和列子都代表着一种具有某种超强能力的化身。根据人们的传统心理,很自然又会引起人们对庄子思想的一种误解。所以,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鹏与列子的自然属性不同,一为飞禽,一为人类。但其联系,又被庄子不动声色地统一到对展示其思想时的陪衬地位上。同样的,鹏和列子,无非也只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陪衬,列子作为人世间的代表,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没了风,也没法行动,所以列子同样不是庄子所向往的。
第三个层次,鹏与蝴蝶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鹏的形象,还必须引进一个事物,同时也是分析庄子思想时无法逾越的一个事物——蝴蝶。其他的一切都仅仅是一种衬托,但蝴蝶不同。庄生梦蝶的典故已经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庄周即蝴蝶,蝴蝶即庄周。一觉醒来,不知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这才是庄子真正的境界,庄子对蝴蝶的迷恋,不管是真心还是无奈,但都是庄子思想的体现,正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脱,一种对理想的自由自在的追求。
回到原文,蜩、学鸠、斥鴳跟鹏一样,都是有所待的,有所寄托的,有所依靠的,有一定目标的。不管是青云直上九万里,还是抢云枋而止,都有自己的目标。而文后典题已经很清楚,“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这才是真正的庄子的思想。
分析到此,回头一看,原来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无非跟蜩、学鸠、斥鴳一样,仅仅起了个陪衬的作用,庄子并没有对鹏大加歌颂与赞扬,在庄子看来,鹏无论飞多高,都要借助一定外物,没了风,一切都只是梦想,这不符合庄子的自由自在,不是逍遥的精髓。所以鹏在文章里只是庄子用来表达自己标新立异和看不起当时现实的逃避思想的一个陪衬,只起了一个工具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