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启示
(2018-11-15 21:18: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终身教育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启示(2017年10期)
2017/5/22 17:08:40
鲍文丽
吉林警察学院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着眼于重视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观察学习方法及自我效能的社会学习理论。自从理论问世以来,便一度为世界各类教育所普遍接受与应用。然而,从理论应用来看,在“适龄学生”教育的相关应用研究较多,而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则缺乏相对深入的探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核心内容集中于三方互惠决定论、观察学习论与自我效能机制等三方面。在成人教育中引入班杜拉社会教育理论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成人教育
正文:本文摘自赤峰学院学报杂志2017年10期,本文整理发布:
[abstract] 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by American psychologist Albert bandura put forward in the 1950 s, with an ey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observational learning method, and self-efficacy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applied to all kinds of education in the world. However, from the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there is more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age student" education, and the less thorough discussion in adult education practice is lacking. The core of bandura's 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 is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three-way reciprocal determinism,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adult education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key words] 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在吸收和借鉴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成果的基础上,将个体行为和认知方式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了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考虑到人是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社会产物,个人行为与环境之间必然存在交互关系,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观察学习论、三方互惠决定论、自我调节机制论等三种观点,一时间成为影响各类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从理论应用现状来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适龄学生的教育实践中,而在成人教育应用中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因此,本文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入手,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进行作进一步梳理,以期为成人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参考和指导,提高成人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一)三方互惠决定论
班杜拉学习理论中最为显著的理论之一是三方互惠决定论。三方互惠论中的三方是指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在理论中强调三者之间的互惠关系。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构成之一,强调了人类行为与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决定关系。其中,班杜拉认为学习环境的影响作用是占绝对优势的。然而,人的行为并不是简单地由环境或者由环境与个体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应该是由个体认知、个体所处环境以及个体行为方式三者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三个因素之间进行交互作用的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显著特性:一是三个因素之间在进行交互作用时,一般由两两因素进行交互作用,且这种交互作用具有不对称性,三个变量因素之间存在着双向决定关系,但这种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例如,主体行为会受到自身意识、信念以及情绪等的影响,主体意识、信念和情绪又会受到主体所处环境的影响,最后,主体行为又会对主体所处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此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动态变化关系。二是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某一种因素要实现其影响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的。对于主体来说,环境对其自身意识、信念以及情绪等方面的改变并不是瞬时性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的;反之,主体的行为对于环境的整体性改变,也是需要主体通过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和实现的。
(二)观察学习方法论
观察学习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对学习方法的一种全新诠释。他认为,通过观察榜样对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社会示范,比直接进行学习更加快捷,而这种透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进行的间接学习就是观察学习。班杜拉所著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提出:“示范观察学习这一术语是用来描述心理匹配过程的。”也就是说,观察学习就是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并且转化为自身行为符号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转化为自身行为符号的过程中,由于观察者自身认知、情感以及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会造成其形成的行为符号优于或者劣于榜样行为本身的情形,进而产生学习上的“动能”。在观察者进行行为转化的观察学习中,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过程。观察者需要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去观察榜样在行动中的各个细节性活动,才能在观察中有所收获。二是保持过程。观察者要将所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合理性的记忆,方便实现观察学习的根本目的。三是生成过程。观察者要将观察到的行为结合自身特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强化榜样行为对自身的影响作用。
(三)个体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关于认知的一种理论。自我效能论是指个体对于自我能力一种的知觉和判断,是决定个体行为、思维以及情绪反应的最直接的因素。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文中指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或能力的信念”,他提出自我效能能够与其他社会认知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是个体自我系统中的核心动力,它甚至决定着个体的潜力能否得到发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主体单纯性地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判断方式,而是作为主体认知、动机、选择过程以及自我反应过程的一种促进性媒介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个体行为实施相关的活动甚至影响到个体实施相关活动的作用发挥与性质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自我效能是具有实现人类意愿的有效机能,有着激发人类潜质以及产生新型化的行为方式的社会性功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或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个体的成功经验会提升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其次,个体的情绪以及生理状态也会对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情绪和生理状态好则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最后,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个体自身的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且容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这一点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基本观点。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强化成人教育实施中“三方”因素的营造与整合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行为与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之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个体所处的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观点作为参考,注意处理成人教育过程中成人自身的意识、行为与成人所处的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使这三个因素在合理搭配和构造下共同促进成人教育不断发展。首先,可以从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入手,在多元化实践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能力,增强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信心,树立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相关意识,为受教育者提高自身能力奠定意识上的良好基础。其次,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创建有利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教育环境,包括制度环境、评价机制、授课内容等。在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育内容进行甄别,挑选出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容,使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形成一定的引导作用。最后,在成人教育过程中,要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在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树立一系列榜样式的“人物”,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走向,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制度,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来促进与培养个体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突出“观察教育”在成人教育实施中的功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性示范作用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比直接进行学习更加快捷的学习方法。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应用观察教育学习方法来提升成人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注意过程。班杜拉提出:“学习者在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注意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自身行为的方向和目标。”“注意”是观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同样也是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影响者受教育者观察学习的产生。因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特点,在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入手进行问题设置,让受教育者进行观察,有效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使受教育者产生观察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学会“保持过程”的能力。在成人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受教育者走入保持过程,就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将教授的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获得对所学知识的保持,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际操作课程,帮助受教育者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转化成实践,促进“保持过程”的固化。最后,要对受教育者观察生成过程进行引导。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树立一系列的行为榜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受教育者自身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其他受教育者树立行为的典范,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观察自身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注重受教育者自我效能感多元提升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经验、情绪、生理状态以及个体所处的环境,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形成一定的影响。首先,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课程任务,在一定范围内激励受教育者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相关成功经验,以此来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其次,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程氛围,帮助受教育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情绪。例如: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适当运用对话教育,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状态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在良好情绪的带动下增强受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再次,在针对成人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关注受教育者自身的生理状态。在了解受教育者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设置相关活动项目,使受教育者之间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以潜意识的方式来保进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最后,在针对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创建相关教育环境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当然,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说,无论是从教育外界环境,还是在内在激励上均可以进行。在实践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教育榜样的树立在成人教育中是较为有效的。因此,在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树立各方面的榜样,将榜样的作用在对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中发挥到最大化,使受教育者在对榜样的注意和观察中,结合自身的相关经验和特点,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成人教育在引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受教育者自身的意识、受教育者自身的行为以及受教育者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有效结合,正确引导成人教育过程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成人教育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和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此来增强成人教育过程的实效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三种理论中,都着重提出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在榜样的影响和作用下使个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身的意识和行为进行调节。因此,在成人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效关注榜样的功用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章迪薇.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扩大企业生源的对策研究———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分析[J].继续教育,2014,(4).
[2]耿静.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
[3]王翠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6).

加载中…